APP下载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廉政价值考量

2018-09-10黄丽娟

廉政文化研究 2018年6期

黄丽娟

摘 要:挖掘传统孝道文化中的有益资源,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平,形成崇尚廉洁、抵制腐败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但孝与廉之间仅是一种间接的关联,如果没有相关制度措施提供保障,不与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相结合,那以孝促廉的作用必然是有限的。除了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外,我们更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弘扬民主平等、公开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实现其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孝道文化;廉政价值;以孝促廉

中图分类号:D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8)06-0078-07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备受国人关注和青睐。一些人主张以孝促廉,以孝成廉,那么如何科学理解孝和廉的精神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孝本身是否包含有廉的价值,“孝廉文化”是否存在,我们在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过程中又应当如何评价孝道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呢?显然,回答这一问题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先秦孝道观念的产生与演变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准则,也是中华文化的本源之一,在中国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谢幼伟先生曾指出:“中国社会是彻始彻终为孝这一概念所支配的社会。中国社会是以孝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1]

作为一个道德概念,“孝”在中国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早在商代卜辞中就出现了“上父下子”的象形文字“孝”。《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2]《礼记·祭统》云:“孝者,畜也,畜养也。”汉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老部》将“孝”字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3]显然,孝就是子女基于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朴素情感,而爱父母、赡养父母、顺承父母的行为。

孝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内容不断丰富,并逐步赋予政治色彩,从纯粹的家庭伦理演变成兼具政治伦理,附着了仁、义、礼等政治要求的过程。

先秦儒家思想家们对孝十分重视,对其内涵和要求进行了阐释。

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他十分重视孝,并在多种场合对其进行了解读和诠释。《论语》中记录有孔子对孝的大量的论述。孔子孝道思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孝与礼、仁等结合起来。当孟懿子问什么是孝时,孔子回答说是无违,即不违反父母的意愿,在其生、死、葬、祭各个环节都要不违背“礼”,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二是强调对父母要敬。当子游问孝时,孔子采用了反问的句式: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认为如果把“孝”仅仅看成是从经济上供养父母,未免层次太低,反问犬马也能得到人们的饲养,那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因此强调孝不仅仅要从物质上满足老人、赡养老人,而且要对父母尊敬,使其体面、有尊严。因为“敬”属于高层次的孝,一般人难以达到,所以当子夏问孝时,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在孔子看来,有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办理,有酒食先让父母吃,这些都容易做到,最难的是“敬”,因为只有做到“敬”,才能真正达到“孝”的较高境界。孔子云: “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礼记·中庸》)三是把孝提高到立身之本的高度。“孝悌者也,其为人之本欤?(《论语·学而》)这就是说,人是天地之中最为贵重的东西,而人之所以是人,最为重要的是人能行孝,孝为做人之本。

曾子上承孔子,下启思孟,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孝包括了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二者缺一不可。孝有不同的层次:“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礼记·祭文》)其中赡养父母只是起码的孝,只有做到“不辱”和“尊亲”才是更高层次的孝。曾子认为作为人子,能养之孝是小孝,使自己的父母不蒙受耻辱是一般的孝,真正的大孝是立身兴业,用积极的嘉言善行,成就一番事业,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能使父母受人尊重并感到荣耀,并扬名后世,光耀门庭。曾子还把孝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宇宙普遍准则,认为:“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礼记·祭文》)

孟子被称为亚圣,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又一主要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孝就是要“善事父母”。那么如何去做呢?一是要顺亲,即不违背其意愿,对此他特别推崇虞舜,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人子。舜盡事亲之道而瞽叟厎豫,瞽叟厎豫而天下化,瞽叟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孟子·离娄上·第二十八章》)二是要不失其身,即保持良好的操守,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娄上·第十九章》)三是要养志,即要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孟子说,“……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第十九章》)孟子还从反面列举了不孝的五种类型,指出:“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第三十章》)”。

二、汉以后孝道的异化与僵化

西汉以后,孝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孝的内容在进一步充实、细化的同时开始从私德进入公共领域,与忠君等现实政治要求紧密结合,成为巩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

一是对先秦思想家关于孝的观点加以演绎细化,使孝的要求更加丰富具体,也具有可操作性。《孝经·纪孝行章第十》云,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5]只有这五个方面做到了,才大致算得上为父母尽了孝道。

二是将孝道与仁义忠信等其他儒家观念范畴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大戴礼记》亦名《大戴礼》、《大戴记》,因传言其成书于西汉末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之手,故而得名,实为东汉中期大戴后学为传习《士礼》(即今《仪礼》前身)而编定。该书把曾子说成是孝的楷模,把孝列为道德教化的本源之一,说:“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特别是把私德的孝道与公德结合起来,把忠君列为孝道的固有内容,说:“事君不忠,非孝也,任官不敬,非孝也”,“移孝入忠”,所谓“家之孝子,国之忠臣”,将孝道上升到政治层面,为现实政治服务,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三是把孝道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汉书·艺文志》云:“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圣人之德又何加于孝乎。”(《孝经·圣治》)。孝既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道德养成的基础工程,也是天经地义的原则。汉代还出现了《二十四孝图》等通俗读物和图画,使重孝、践孝从精英阶层走向民间,走上通俗化、平民化的道路,成为引领社会习俗的有力工具。

四是出台孝廉制度,使孝行功利化。汉代君主标榜“以孝治天下”,对孝顺父母的善行予以表彰,还将孝道放到与廉洁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官员选拔和考核的范畴,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孝廉制度,诏令各郡国每年察举“孝顺亲长”者一人、“廉能正直”者一人,以为官员候选,从而把孝道从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私德-家庭美德引入公共领域,作为官吏选拔和升迁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准,从而在汉代初期和中期,形成了一股追求廉洁、注重名节的社会风气。[6]但由于孝道成为进入仕途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中国官本位的社会环境中,孝不再是原先质朴的子女对父祖长辈的那种发自肺腑的尊敬爱戴,开始与升官发财联系起来,掺杂了功利的色彩,甚至成为少数奔竞之徒的敲门砖,于是伪孝和愚孝现象应运而生。

五是孝道开始绝对化和僵化。先秦的孝尚存在一定的平等色彩,如将子孝与父慈相对应,互为条件。作为与孟子齐名的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荀子就认为,“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孝不是无条件的,必须以义为原则,明乎“从不从之义”,“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孝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忠)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端息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7]孝也是建立在父慈的基础上的,还包括对父母过错的批评,如果对父母的过错不进行批评,就可能“陷亲于大恶”,那可谓是对父母的最大不孝。汉代之后,正常的父子关系被扭曲,孝道逐渐绝对化,走上歧途,出现了赞扬愚孝的孝子图,甚至出现了三纲中所谓“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做法。《后汉书》开始有意识地褒奖孝子孝行,《晋书·孝友传》明确为孝子立传。

三、以孝促廉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益尝试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对孝道十分推崇。基督教把“孝”称为众德之首、人伦之先,在《摩西十诫》中就有关于孝敬父母的诫命;伊斯兰教把尊老敬老看作是“万善之首”。因此,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孝道并不是中国人独有,它是某个文化阶段全世界共有的现象”[8]。不过,比较而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孝的重视程度,却是其他文化望尘莫及的。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说:“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9]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研究孝文化的热潮。有学者认为,“孝廉文化”既体现在廉政理念的树立上,也体现在廉洁从政的行为规范上,其核心价值观是务实、为民、清廉;“孝廉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孝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孝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孝廉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本源、本根的地位,不懂孝廉文化,就难以理解中国历史的变动;“孝廉文化”反映了人们对清明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其精神意蘊包括四个方面:仁爱、尊亲是孝廉文化的核心,敬业、守信是孝廉文化的特质,清正、为民是孝廉文化的精髓,崇德、和谐是孝廉文化的旨归。[10]学者们试图挖掘“孝廉文化”中有益于当代社会建设的价值,实现其现代转换,发挥其在构建和睦家庭、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1994年,湖北省孝感市成立了孝感中华孝文化研究会。2001年3月中国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会后巴蜀书社出版了由万本根、陈德述主编的论文集——《中华孝道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11]。一些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大胆尝试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廉政资源,推进廉政文化建设。重庆市大足区挖掘本市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中蕴涵的廉政文化资源,并将其与旅游开发以及党员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民众教育深度融合,“使旅游成为思想的一次熏陶,让参观变成心灵的一次净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还把大足石刻中包含的义礼规制、修身持进、警示惩治等内容编写成《警世图语——大足石刻廉洁文化读本》,开设《大足石刻廉政文化与干部作风建设》《借大足石刻廉政文化之魂,锻造清正廉洁干部队伍》《感悟大足石刻德教精髓,传播家庭助廉的正能量》《彰显石刻廉洁文化精髓,争做建设清廉大足典范》等特色党课,到各单位宣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

笔者认为,弘扬孝的美德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确有裨益。

首先,“孝”能促进道德建设,进而有助于“廉”洁品德的形成。“孝”所蕴含的人伦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而其他的道德规范都是由此引申、演绎、发展而来。“夫孝,德之本也,故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通过孝道的培养,能促进官员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从而间接促进廉德的形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孝”能促“廉”。

其次,只有“廉”才能保“孝”。《礼记》中说,孝就是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孝经》也说:“大孝尊亲,其次不辱”“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只有孝才能成就事业,使父母受到社会的尊重并为此感到荣耀。相反,如果行为失范,贪污腐败,违法犯罪,则父母就会时刻处于担惊受怕、惶恐不安的状态,难以做到“不忧不辱”,而一旦东窗事发,事情败露,则不仅本人声誉扫地,人财两空,也会使父母因此受辱。因此可以说,只有“廉才”能“保孝”。

再次,只有廉洁从政才能尽“孝”。只有廉洁,才能保证官员一生平安,能够行孝。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监督体系的日益完善,贪腐被发现和查处的几率日益增加,因此,如果违法犯罪,很可能会锒铛入狱,不仅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也难以孝敬父母。

第四,我国古今不乏以孝促廉的成功案例。我国自古就流传着一些以孝促廉的故事,著名的有“田母拒金”“陶母退鱼”等。传说战国时期,齐相田稷无奈接收下属的黄金,回家后献给母亲,田母斥其行为让人痛心。田稷听后羞愧万分,先将百金如数退还,又到朝廷坦陈过错,请求处理。齐宣王听后称赞不已,并诏令天下学习田母廉洁教子的义举。[13]湖北省孝感市“注重从传统孝文化中挖掘廉政资源,大力弘扬孝廉本根文化,激励党员干部养成以孝促廉、以心养廉、以孝为美、以廉为荣的良好风尚,拓展了廉政教育方式,丰富了廉政文化内涵,为全省廉政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4]广东省南雄市认真开展以孝促廉活动,并将“孝”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5]

四、科学评估传统孝道文化的廉政价值

正如有专家指出的,“以孝文化为根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廉政文化植根的沃土,在当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积极的导向作用”[16]。但“以孝促廉”很难说是“实现廉洁自律的最佳手段”[17],对孝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設中的作用也不能作过高期望。

首先,孝文化本身并不具有廉政的内容。《孝经》和《二十四孝图》是孝文化的集中代表,在孝文化中影响最大,因此要实事求是、科学地衡量孝文化中蕴涵的廉政价值,不能不从其说起。《孝经》是儒家典籍中唯一一部专门论孝的经典,全书共十八章,先在《开宗明义篇》中明确界定了不同阅历、不同能力的人行孝的三重境界,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并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接着分五个章节论述了不同等级的人行孝的五个层次,即“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其中天子之孝在于“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士之孝在于“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第七至第十八章分别为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纪孝行章第十(本章明确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侍奉双亲时要做到的“五要”,即“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刑章第十一、广要道章第十二、广至德章第十三、广扬名章第十四、谏诤章第十五、感应章第十六、事君章第十七、丧亲章第十八,主要标示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孝经》共1799字,集中阐述了孝道的方方面面,但通篇没有一个廉字,也没有直接阐述廉或与廉相关的内容,因此很难说其在廉政思想建设方面有多少价值。

如果说《孝经》作为儒家经典,出自文人之手,代表官方、正统对孝道的解读,那么《二十四孝图》则是封建统治者在民间宣传孝道的鲜活生动、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通俗读物。[18]孝子图自汉代开始出现,到宋元时期定型,较有代表性的有清代王素绘的《二十四孝图册》和已故国画大师陈少梅的《二十四孝图》等。二十四孝具体包括(三代·虞舜)孝感动天、(〈周〉老莱子年老仍装孩子)戏彩娱亲、(〈周〉剡子披鹿皮)取鹿乳奉亲、(〈周〉仲由自食野菜)为亲负米、(〈周〉曾参与母亲心灵相通)啮指心痛、(〈周〉闵损自己受冻却)单衣顺母、(〈汉〉文帝)亲尝汤药,(〈汉〉蔡顺)拾葚供亲、(〈汉〉郭巨)为母埋儿、(〈汉〉董永)卖身葬父、(〈汉〉丁兰)刻木事亲、(〈汉〉姜诗夫妇行孝)涌泉跃鲤、(〈后汉〉陆绩)怀桔遗亲、(〈后汉〉黄香)扇枕温衾、(〈后汉〉江革)行佣供母、(〈魏〉王裒)闻雷泣墓、(〈晋〉孟宗为母治病)哭竹生笋、(〈晋〉王样不计前嫌为继母)卧冰求鲤、(〈晋〉杨香)扼虎救父、(〈晋〉吴猛为父赤身)恣蚊饱血、(〈南齐〉庚黔娄为父病)尝粪心忧、(〈唐〉崔山南)乳姑不怠、(〈宋〉朱寿昌)弃官寻母、(〈宋〉黄庭坚)亲涤溺器。

对于二十四孝包括哪些孝子,有不同的版本。《二十四孝别录》概括为:(〈周〉文王姬昌)寝门三朝、(〈汉〉曹娥)投江觅父、(〈汉〉颜乌)乌助成坟、(后汉·赵娥)手刃仇人、(〈汉〉茅容)鸡不供客、(〈三国蜀汉〉·李余)图像公廷、(〈三国魏〉王修丧母)邻里罢社、(〈晋〉王览)护兄感母、(〈晋〉陶侃)不违酒约、(〈晋〉赵景真)闻耕辍诵、(〈晋〉裴秀)使客敬母、(〈汉〉韩伯俞)受杖感衰、(〈齐〉宣都王铿)梦遇慈亲、(〈隋〉花木兰)代父从征、(〈唐〉许法慎)母病不乳、(〈唐〉王少玄)洒血认骸、(〈宋〉包拯)登第不仕、(〈宋〉朱熹)幼通孝经、(〈宋〉王溥)朝服侍立、(〈宋〉崔人勇)叱木成马、(〈宋〉都昌孀妇吴氏)天锡奇钱、(〈宋〉徐积)践地避石、(〈元〉丽水祝公荣)伏柩灭火、(〈明〉杨士奇)私祭木主。

显然,无论是《二十四孝图》还是《别录》,均无一专门涉及到廉,也看不出这些孝子是否廉洁,或者孝对廉洁有了促进作用,其中倒是有不少宣扬天人感应、荒唐离奇的虚妄故事,如《涌泉跃鲤》《哭竹生笋》《乌助成坟》等,有的则背离了科学常识和人的正常心理状态,如《卧冰求鲤》《戏彩娱亲》《割股奉亲》,而“郭巨埋儿”更是泯灭天性、残杀无辜的罪恶行径,充分表现出中国古代孝道的负面作用。

其次,孔孟等思想家们在论述孝道时并未直接涉及廉,或者得出孝能产生廉的结论。如前所述,曾子在儒家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而广泛。但在曾子广博的思想内容中,有关孝的论述比较多,而关于“廉”这个字的直接叙述基本没有。[19]

再次,“孝廉”只是孝与廉的物理组合,其结构正如衣冠、鞋帽一样,孝与廉之间并无直接的内在的因果联系。孝与廉虽然都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但分属官员的私人道德和公职道德,存在巨大的差异,它们是彼此独立的,并未产生直接的勾连。“孝”是“廉”的基础,可做到“孝”不一定就能“廉”。中国汉以后历代统治者都看很重孝道,不少标榜以孝治天下,但吏治并未因此清明,著名学者王亚南曾愤激地指出,中国的二十四史,“实是一部贪污史”[20]。现实生活中也存在非常“孝”却不“廉”的腐败分子,譬如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就是典型。他每年要写信给岳父母,每次回来都要买东西、送岳父母上医院检查身体,似乎大尽孝道,但与此同时却大肆腐败。所以,“孝”与“廉”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前者既非后者的必要条件,也非其充分条件。“迄今为止,并没有科学的实证研究证明孝廉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决策者和支持者也只是通过类比推理和极富伦理色彩的论断来‘论证其观点,少有的一些个案例证也缺乏逻辑。”[21]由于孝与廉之间仅是一种间接关系,不能说私域中的孝一定能够带来公域中的廉,一个孝子未必就是“清白磊落廉洁之士”[26]。从现实看,假如“孝”真能“外推”出“廉”,而中国人如此重视“孝”、实际孝行水平至少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那么,中国官员的清廉指数应该很高。然而,事实是,在透明国际清廉指数(CPI)排名中,中国却常常在平均值之下。显然,弘扬孝道对促进廉洁品德和廉政行为积极作用是有限的。

五、结语

“孝”自古以来受到中外思想家的青睐和社会的赞誉,在中国更有着崇高的地位和肥沃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可称为“孝的文化”[22]。挖掘和弘扬孝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道德水平,增强其忠于事业、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和亲民、爱民的优秀品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也有益于干部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形成健康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政治生态。

但是,对孝、廉的内涵应准确理解,切忌望文生义,产生误读。[23]将孝与廉结合是一些地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本地资源,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大胆尝试。尽管孝有可能会导致廉,但是,如果没有相关制度、措施,不能与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相结合,仅仅通过孝来促进廉,其作用必然是有限的,因此,对“以孝养廉”作用的估计必须实事求是,不应过分夸大,或寄予不切实际的过高希望。[24]

除了弘扬孝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外,我們更要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倡导民主平等、公平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实现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增强廉政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谢幼伟.孝与中国社会[M]//理性与生命——当代新儒学文萃(一).上海:上海书店,1994:509.

[2] 尔雅·释训[M].郭璞,注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8.

[3] 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98.

[4] 李浴华.论语·大学·中庸[M].马银华,注解.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0.

[5] 汪受宽,金良年.孝经·大学·中庸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0.

[6] 刘永春,刘洋.论汉代孝廉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界,2016(1):78-82.

[7] 王先谦.荀子集解·子道[M].北京:中华书局,1988:529.

[8] 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30.

[9] 孙中山.三民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65.

[10] 肖波,李上文.首届中国(孝感)孝廉文化研讨会学术综述[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2):5-10.

[1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 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N].人民日报,2013-04-20(001).

[12] 弋渝生.用孝廉文化正党风淳民风[N].学习时报,2016-08-08(008).

[13] 陈继儒.小窗幽记[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2011:216.

[14] 弘扬孝廉文化 促进社会清明——首届中国(孝感)孝廉文化研讨会观点摘登[N].光明日报,2012-12-26.

[15] 郭玉华.论当代孝廉文化建设与反腐倡廉[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88-91.

[16] 韩锐,李景平.孝廉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2-12-30(007).

[17] 秦正为.孝廉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4):5-9.

[18] 黄宛峰,黄炜玮.《孝经》与孝文化[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48-49.

[19] 李仁君.曾子孝廉思想探微[J].沧桑,2014(5):73-75.

[20]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94.

[21] 李春成.比较中西两种思维模式的孝廉关系论[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5):67-73.

[22]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07.

[23] 蒋政.中国古典文献中“廉”字的用法[J].廉政文化研究,2018(4):80-85.

[24] 杨海军,强以华.试论儒家伦理中的孝、廉及其相互关系[J].理论月刊,2013(5):61-64.

责任编校 王学青

Consideration of the Clean Governance Valu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HUANG Lij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Jiangsu, China)

Abstract: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beneficial resources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benefits the improvement of moral standards of Party-member cadres, the formation of a social environment favoring integrity and opposing corrup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anti-corruption and clean governance. Howeve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honesty is only an indirect one, the role of filial piety in promoting honesty will be limited if there is no relevant system and measures, or when there is no connection with a consummated system and with strengthened supervision. Aside from the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and having it exert its positive functions, reform of political system, propagation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of democracy, equality, openness and impartiality,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integrity, faithfulness, diligence and frugality are to be promoted for their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o that the vitality and attraction of the clean governance culture can be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 style and clean governance can be further promoted.

Key words: filial piety culture; clean governance values; promoting clean governance with filial p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