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与保护

2018-09-10娄浩奇

体育风尚 2018年5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娄浩奇

摘要:洪洞通背拳自入选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现阶段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依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问题,因此需要多方面力量挽救洪洞通背拳的发展劣势。

关键词:通背拳;传承;保护

一、起源、发展及现状

(一)洪洞通背拳广泛流传,成为至今洪洞通背拳

明洪武年间,陈卜在洪洞习练拳法,1372年间官府移民时,陈卜携全家迁至河南温县一小村定居,人称此村为陈卜庄。陈氏一家习武种田,传播当年在洪洞时习练的拳法,匡扶正义,威望甚高,家业日益兴旺,后改名为陈家沟。经过长期发展,第 9代传人陈王廷在此基础上创编了陈氏太极拳。此后通背拳在洪洞生根 发芽,传播十余县,成为流传广泛的洪洞通背拳。

(二)发展及现状

1.山西洪洞通背拳的流派

通过调查,现在洪洞通背拳有四大流派,即河东派,代表人物有师洪胜,岳德福等;河西派,以徐氏家族为代表,代表人物徐泽生,其派在洪洞当地传授最广,从学人员最多;以樊汉武为代表的通背拳融合太极拳的派别,代表人物有刘春鹏,田春生等;以秦根生为代表的,在临汾开办过武校,这些年影响很大。

2.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方式

在传承上除了洪洞当地两家武校外,其余都是民间拜师传授,而许多老拳师思想封闭落后,只传授洪洞当地人,不愿传授外地人,甚至有游客去拜访学艺,将其拒之门外。

3.山西洪洞通背拳的流传区域和习练人数

主要流传于洪洞、霍州、临汾尧都区、河津、稷山等洪洞南部的地区,其中,在洪洞地区内习练人数最多,在洪洞当地武术学校只有两家,而且学生人数较少。基本除了洪洞当地人知道洪洞通背拳这个名字,周边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洪洞通背拳这个拳种。

二、洪洞通背拳的武术的特点

山西洪洞通背拳形成大约在明清时期,由于洪洞通背拳的拳式多样、拳理复杂,是由洪洞通背拳的历代传人对通背拳进行理论修改、技术改进等,形成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洪洞通背拳一百单八式。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洪洞通背拳的理论研究很少

调查发现有关洪洞通背拳的理论研究都是现当代通背拳的代表人物来研究的,之前的理论研究少之又少。目前有关的论著有洪洞通背拳第六代传人樊一魁编著的《忠义拳谱稿本》,《拳谱总论》,洪洞县第八代传人田源编著的《洪洞通背拳正式》《洪洞子母鞭杆七十二路》,2006年,由秦根基,卫明编著的《中国洪洞通背拳》,201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发布的陈国锁编著的《通背缠拳》,2012年,杨祥全主编的《洪洞通背拳》。

(二)西方竞技体育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冲击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冲突的焦点,由于当代信息化、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原始策源地与优势占有者是西方文化,这就向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三)山西洪洞政府对通背拳发展的态度

通过调查,发现当地对洪洞通背拳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法律保护意识,没有举办过相关的比赛和交流大会,只能由通背拳代表人物自发,自觉性的组织,国家和当地政府给予的经费很少,几乎没有提供的训练场所。

(四)宣传工作不到位

武术的传播发展离不开各种渠道的宣传,洪洞通背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稀有的拳种,因其流传区域小,传承人少,使得世人鲜有人知道山西洪洞通背拳。其主要原因是通背拳在宣传方面的工作不到位,山西洪洞县具有许多旅游特色景区,当地武术管理协会和旅游中心没有看到两者的美好未来。

(五)传承方式的封闭

受社会变动和新思想的冲击,很多现代人很难接受“入门”的考验。武术从过去“安身立命的本事,吃饭的把式”转化为“锻炼身体的方式之一”。

四、保护与传承措施

(一)重视通背拳的相关理论研究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外在表象,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武术精神和习练人群也发生着改变,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通背拳文化同武术实践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结合进行研究,才能建立起洪洞通背拳完整有效的理论体系。

(二)开展利用洪洞旅游资源与洪洞通背拳项目相结合的资源优势

通过旅游业,民族文化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促使本民族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对旅游的开发中也会积极深入地挖掘、拯救、复原、宣传民族文化。

(三)改变传统的传授方式

洪洞通背拳要发展走出大众的生活,就要改变传统的传承方式。现代的学校班级授课制已成为主导,兼顾其他的传承方式有利于通背拳和通背拳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法律和相关制度对洪洞通背拳保护

当前,受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击,缺乏有效法律保护的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生存环境堪忧,大批有价值的武术文化资源面临失传危险。在此背景下,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法制手段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迫在眉睫。加强法律和相关制度的措施,是保护武术传承人合法权益,也是维护文化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五)加大洪洞通背拳的宣传力度

洪洞通背拳应充分发挥新闻委员会的骨干作用,拓宽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全面合作,团结并联合各媒体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宣传和发布武术的最新信息,把宣传面做广,形成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共同传播武术的立体模式。

五、结束语

总之,洪洞通背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对世界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和政府的力量进行保护,才能使洪洞通背拳的傳承得到保障,才能走出一条真正属于山西洪洞通背拳的道路,使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亮点。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