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曾褪去教师本色的校长

2018-09-10吴一凡

成功密码 2018年5期
关键词:广昌标的学校

吴一凡

他是务实者,不弹空说嘴、浮言虚论;他是实干家,不拖泥带水、半途而废;他是奉献人,不假公济私、独善其身。身边同事称其为人實在、工作高效、乐于奉献,他评自己不善言辞,讲究条理,注重实际。他总说“教育要成人之美,要不断促进教师、学生发展”,也总说“做人要眼界宽广,崇尚奉献,不存私心”。他是一所学校的引领者,也是保有教师本色的管理者,他就是江西省广昌县第一中学校长——刘经标。

“当教师就应该在广昌一中”

抚州市广昌县素有“中国白莲之乡”之名,千年的流转,其莲文化早已渗透于每一个广昌人的血液中,影响着一代代广昌人的为人秉性与行事风格。1970年,刘经标出生于广昌,是一个沐浴着荷风,听诵着莲乡传说长大、地地道道的广昌人,莲的君子品性也自然镌刻在其骨子里。广昌县位于抚州市南部,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小县,其教育事业也因地理环境、当地经济受到一定的桎梏。对于家乡教育现状,刘经标默默地看在眼里。因对故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在外求学有成后,刘经标选择回归广昌,为故乡的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1.追逐信念,意志弥坚。1992年,刘经标教书育人的一生从今迈步,他先后在苦竹中学、千善中学、驿前中学等学校任数学老师、校长。在乡镇教学的9年时间里,刘经标积极向上,通过自身不断努力,他一路从普通的乡镇教师成长为乡镇学校的校长。可对于这样的成绩,刘经标并不满意。原来,在刘经标的内心一直有个渴望——“当教师就应该在广昌一中”。其实,刘经标的中学时代是在广昌一中度过的,对于母校他有着极强的自豪感,广昌一中为社会培育了诸多人才,在刘经标的心中,广昌一中是教师教书最理想的学校,而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脑海,即便自己毕业后去到乡镇教书,他也久久不能忘怀。既然选择做教师,那就一定要成为广昌一中的教师,抱着这样的信念,刘经标抛弃了过往的荣誉,开始了他的新旅程——2001年,刘经标通过选考进入广昌一中任教。

2.虚心好学,一往无前。来到心目中理想的教书圣地,刘经标的喜悦自是不言而喻的,但也不乏有些许教学上的压力。刘经标的乡镇中学教书经历只限于初中数学,而来到广昌一中之后,他要承担高中数学三个班的教学任务,对于没有任何高中教学经验的他来说,高中数学教师这个岗位的教学压力陡然剧增。既然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难道却要在现实中逃避梦想吗?刘经标告诉自己:别无他法,唯有迎难而上!凭借自身一点一滴的努力,刘经标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工作渐渐得心应手,一段时间后,刘经标的脸上丝毫没有了当初的那份愁容。胜任了新的教学岗位之后,刘经标并没有因此松懈自己,善于学习、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更加积极。刘经标出色的教学能力被校领导所赏识,他从一位没有任何高中数学教学经验的教师,转而成为年级组长、处室主任、副校长,直至2011年,刘经标再一次成为一校之长。

3.行思坐想,终得要义。任广昌一中校长之时,学校已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其文化底蕴与教育业绩都摆在那里,如何带好一中教师队伍,如何做好学校管理,如何让学校更上一个台阶?刘经标思考了许久。虽说乡镇与县级这两级校长之间平台格局不一样,但管“人”是别无二致的,一想于此,刘经标忽然开悟——让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是做好教师引领工作。自此,任校长以来,刘经标始终把“做好引领”作为管理上的重点,希望教师能自觉成长,以促进学校发展。

“强师才能提质,强师才能惠生”

作为管理者,刘经标的眼界是宽广的。上任广昌一中校长之后,刘经标提出“强师提质,强师惠生”的发展目标,在“向臻”的路上持续奋进。“要成人之美,促进教师发展、学生进步。”为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刘经标总是设身处地地为教师思考问题,以“引领”为管理基点,激发教师学习的自觉性,促使教师主动研习。

1.举办师徒结对,以传承师业。自2011年始,在刘经标的引领下,学校每年都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新晋教师入校后都将举行拜师礼,通过签署拜师帖的方式进行“认师”仪式——青年教师将跟随一名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专业技能,并以三年为限验收学习成果。此举不仅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成长,还提升了全校教学实力,为学校“强师”注入了新活力。

2.搭建教研平台,以成师之美。在“强师提质,强师惠生”的发展目标下,刘经标积极打造教师奋进团队,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素质。组织各类教师岗位技能大赛,以锤炼教师“技艺”;邀请教师参与东片区教研活动,调教师前往他校上课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派遣教师奔赴华东师大、衡水中学、天佑中学、中山纪念中学及临县的中学进行考察调研,以学习优秀经验,推进教育教研工作……凡是能推动教师进步的,刘经标无不为教师建好成长平台。

3.完善规章制度,以整合师资。为了做好“强师提质”,刘经标从学校规章制度上入手,极力推动师资实力内化。一是完善聘用制度,大力引进学历高、年纪轻的教师,以壮大教师队伍,调整教师结构;二是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定期开展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激发教师教育使命感,以形成师德师风的新风尚;三是完善教研制度,积极举办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以提升师资力量,巩固教师水平。

作为管理者,刘经标的思想更是深邃的。近几年,名师工作室在教育领域迅猛发展,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各中小学都争相建立以增强学校师资。而此前,刘经标就有这一方面教研意识,成立了与之相似的组织机构。2013年,在教师引领上下足功夫的刘经标突生念头,在校内成立“名师聊天室”,希望教师之间能够进行专业沟通,互相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这一想法的实施落地让教师的专业水准逐渐提升。经过几年酝酿,学校如今也正式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希望通过一个教师带动一群教师进步,从而带动整个学科的进步,实现教学能力的稳步提升。

实干以兴业,空谈可误校。“实干、高效”似乎成了他处事之标签。2014年,因教工宿舍建于地势较高一处,每遇用水高峰期,居住在三楼以上的教师就用不上水,这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困扰。为了解决这一沉疴,刘经标行动迅速,四处奔走筹措资金,终在短时间内将其整修完毕,改善了教师生活。在工作上,刘经标是不务虚的,也不允许教职工务虚,事事至臻是他的一贯追求。自上任之始,刘经标就对全体职工提出了要求,工作中的总结与计划切忌说套话空话,应注重实际,杜绝一切范式的高头讲章。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刘经标试图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师引领,以提升教师素养,增强师资实力,为学生惠及更好的教学水准。

“我们要崇尚奉献,追求卓越”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又在何方?孔子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要立人”……对于教育的理解,每位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对于刘经标而言,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给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三样东西,其一是教会学生做人,其二是教会学生知识,其三是教会学生生活。”因这样的教育理念,2006年,刘经标在任理科零班班主任的时候就提出了“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口号,这也是他对学生成长的希冀,希望他们成为一个“向善”之人。

为了让学生得到启迪,刘经标经常给学生们讲无私奉献的故事,并且在生活中以身示范,让学生学会“崇尚奉献”,成为一个“追求卓越”的人。日积月累,学生因此也备受熏陶,耳濡目染中明白了奉献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都争相做一个乐于奉献、品德高尚的人。

1.相互推辞助学金,留给最最需要的人。为了帮助品学兼优且家境困难的学生,学校每学期都会发放几千元的助学金,每到这时,班上符合条件的学生都互相辞让,觉得别人比自己更需要,争说要留给他人……“‘崇尚奉献已不再是一番口号和希冀,它已经融进了学生的骨子里。”刘经标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倍感欣喜。

2.志愿填报志向高远,望做对社会有用之人。“不要想着读书只为找工作,不要把眼光局限于清华北大,要有崇高的愿景,要为社会做贡献。”刘经标常以此告诫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高考填报志愿时,班级大多数学生填报了军校或填写了医学专业,为的是可以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学医有成的学生还组建了一个特别的微信群,取名为“广昌医疗小分队”,旨在激励自身为社会做贡献,传承医者仁心。

3.重回母校做捐赠,自发送书到乡镇。“刘校长,您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刘经标平日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深受“奉献”精神的浸染,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奉献之心。2010年暑期,刘经标所带班级的部分学生重回学校参观,并自发组织了慈善活动——在学校收集多余的课本送往穷困乡镇,以资助没有书读的孩子。

除了学生受到刘经标的奉献感召外,刘经标对工作上的奉献更让教师所叹服。刘经标常把学校当家,待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还长。无论休息与否,刘经标一有时间都要到学校转转,观察校园环境,处理安全隐患,尤其是寒暑假期间,本不需要在校值班的他也依旧到校,关注学校的一切。

受此精神感染,学校的教师也都如此这般无私奉献着。学校吕老师一直抱恙在身,需要动手术进行治疗,但囿于教学工作在身不能抽出时间,一直拖延至今年暑假才有空去医院动手术,可做完手术人还未疗养好又面临开学,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正常实施,吕老师不听劝阻依然来到学校工作,只对刘经标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学校中午时可以提供一个躺着休息的地方。刘经标虽是心疼吕老师但也拗不过他的坚持,只能听从。带着未痊愈的伤口,吕老师每天坚持上课,课后还义务为学生辅导,每至家中,已是深夜。

“工作不能有私心,私心重做不成工作”

“我时刻提醒自己:校长即公仆,管理即责任。”在人生的道路上,“向尚”一直是他的价值追求。对于学校的管理,刘经标常怀有一颗真诚无私的心,他总认为,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领导都不能存有私心,否则就开展不好工作。知行合一的他一直坚守着这种处事信念,在各项工作中永远奉献自己的热忱,不存半点私心。

1.不生私愿,以集体为重。2010年以前,广昌一中的校园建设东零西落,教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尽显破败之感,完全没有一丝省重点中学的模样。历任校长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终于为学校争取到县政府的支持,统筹集中资金全力打造广昌一中。在改造建设过程中,广昌一中计划给教师做新的职工住房,教师可以以旧房换新房,而此时任总务处主任的刘经标负责分房工作,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要给自己争取一套住房。在住房项目启动之前,刘经标找到当时的副校长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领导班子不能利用特权打房子主意,否则干脆就不要做房子!”在刘经标的内心,新建的住房一定要尽可能留给符合条件的教师,领导阶层也要特别关注教师群体,优先保障并满足他们的生活诉求。“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直至今日,刘经标也未曾向学校提出需要住房的申请。

2.不萌私念,以安全为任。古语有云:私心胜者,可以灭公。在学校的建设上,刘经标一直克己奉公,心怀无私。从前任校长接手校园改造这个重任后,刘经标顾不得疲惫,几乎每天都要在学校待到很晚才回家,把所有精力都投于其中。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刘经标把修建的流程、进展都了解得非常细致,时刻紧盯施工进程。学校教学楼的楼顶浇筑工作更让刘经标费了不少心思。浇筑完成后本可以在家好好休息的他,因担心第二天早晨会出现霜冻,刘经标趁着夜色赶往学校,用稻草和薄膜覆盖楼顶,以防止楼顶出现裂纹,影响教学楼的使用。

3.不藏私力,以校园为主。白玉兰园作为学校的一大景观给学校带来了一片美意,而园内白玉兰树的大量种植更是让刘经标出了不少力气。为了种活这些树木,刘经标毫无私心,舍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一心扎在种植规划上。据了解,白玉蘭园的种植恰逢夏季,天气炎热,为了确保种下的白玉兰树能全部存活,刘经标当天给树苗浇水一直忙到晚上10点才结束。对于刘经标来说,这项工作似乎超出了其本职工作的范畴,若心中存有一点私心,他大可以到点下班不管不顾了,但刘经标没有。他总是掏尽心力,尽善尽美地完成每一件事,不计较任何得失,不在乎私为公用。

纵观教育26载,刘经标一心向上、向臻、向善、向尚,其秉性一如白莲,有君子之气,保有着教师本色。对于学生,他注重人格之形成;对于教师,他注重品德之高尚。他在乎教,更在乎育,在乎教育的“成人”之特性,时刻以纯良的秉性感染他人。在教育的道路上,他未曾停歇,未曾迷茫,就像是一朵已开的白莲,在骄烈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在粼粼波光的推动中摇曳生姿。

猜你喜欢

广昌标的学校
广昌的今昔
红周刊绩优指数100只标的股一览
红周刊绩优指数100只标的股一览
红周刊绩优指数100只标的股一览
红周刊绩优指数100只标的股一览
我还年轻,还没想退休
郭广昌回应辞任风波:我还年轻,还没想退休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