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有物缘

2018-09-10健丰

家族企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殊画风唐卡

华人收藏界的泰斗张宗宪常说“收藏,物有物缘”。

从事唐卡艺术收藏行业近二十年,我对张老前辈这句话的感触日深。大约是在2004年的春天,我忽然“着了魔”一般地爱上了有汉文化烙印的“嘎哧”画风唐卡,到处搜罗寻觅可收藏的作品。这种唐卡画风比较小众,仅存于西藏昌都和四川德格藏区,市面上的收藏体量不是很大,很难轻易获取精品。所以一般入手后,藏友们大多选择私藏、深藏,不再出手交易了。

不是为你而来,就是擦肩而过

或许是对“嘎哧”的这份执着并不多见,我找嘎哧唐卡的事儿在圈子里慢慢传開了。而“物有物缘”往往伴随着“不期而遇”。

记得那年5月底的一天,天气特别的晴朗,一个藏族朋友扎西背着画筒,急匆匆地从机场直奔我家。扎西是青海人,长得很瘦很黑,我一直叫他“小扎西”。小扎西主要经营热贡唐卡,常年为成都、昆明的朋友找作品,因为我曾经在那里探寻唐卡,因此我们有了交集。如今,弘唐的收藏库里还有当年从小扎西处购进的几幅“热贡画风唐卡”极品。

“健丰哥,我知道你想找西藏昌都的好唐卡!”小扎西进门喝了口水,第一句话就说到我心里去了,那时我已入手了几幅这类作品。小扎西算汉语说得好的,还能简单铺垫两句,我曾经接触过的几位藏人朋友几乎不会说汉语,但也没太影响我们之间的交往,唐卡本身就是个沟通的桥梁。

“辛苦了,兄弟,这次你带来什么了?”每到这时,我都尽量表现得不是那么的急切,其实心早就飘到云霄上了,收藏这事儿你要说没“瘾”还真玩不下去。看到藏品的一瞬间,往往是个决定大悲大喜的瞬间,成与不成都在这一刻了。

小扎西带来的是一组五张套《十八罗汉》,当小扎西打开画筒的那一刻,我没想到自己会如此被震撼。后来每当跟人提起那一幕时,我总调侃自己“当时眼珠子差点没掉到桌上去,砸着这套旷世的作品”。嘎哧作品的基本功极有讲究,常说到的“上天下地”,是形如晕染,很多画师往往这关就过不去;而单单一个“开脸”,也就是在人物(佛菩萨及罗汉)的描绘上,也能分出极多的层次。而这组五张套,在每一幅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上无不是精彩绝伦的。

每每回忆这段收藏经历,我皆会感慨张先生说的“物有物缘”:每一件艺术品也许都有它自己的缘分,天然有一位在等待它的人。我常想,收藏的人与收藏品,“不是为你而来,就是擦肩而过”。

冲破“艺术的骄傲”

收藏中的缘分,不仅是与作品,更是在与一个个人之间的缘分,比如藏友,比如画师——我们不妨再来说说唐卡画师昆塔才让师傅,和他的作品《文殊菩萨》。昆塔是热贡画风的画师,常年定居青海藏区,我们是在很偶然的机缘下相识的。他在传统功夫线描、晕染上是极为扎实的。2011年我们开始合作,不断收藏他的作品后,艺术交流自然也就频繁了起来。

有一次,我记得是在青海热贡他的家里,我们聊起了嘎哧的话题。“热贡很严谨,很工整,也是很好的。但是有没有可能在结构上借鉴下嘎哧画风的大开大合、画面弹性以及层次感呢?”虽然昆塔师傅的汉语“相当的不咋地”,但他认真地听着,努力地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您有图片可以给我看看么?”

如今,昆塔才让已经扛起了“新热贡”唐卡的大旗。有人这样评价他“深入传统而不拘泥,大开大合毫无匠气”。而《文殊菩萨》就是其在2017年艺术创作巅峰期极具代表性的精品。

第一眼看到这幅唐卡成品的时候,是和我的合伙人、弘唐的艺术总监吕颖在一起,“确实是幅极品”,我们俩同时赞不绝口。吕颖彼时入行已经七八年了,也算是看过几千幅作品,我印象里她很久没这样兴奋过了。

收藏唐卡这么久,我深知在某一类画风上越有成就的画师,越不大可能去接受、研习,以至深入其它画风的精髓。虽然昆塔才让师傅在热贡画风的领域已经小有成就,但在“匠气”的问题上,昆塔师傅的自我反思与觉醒是深刻的。困扰热贡唐卡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它的结构完全被束缚住,无法给绘制者、观者任何想象的空间。而这本身就有可能扼杀艺术想象力和个性表达,缺乏从容与自由。这六七年间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画得更高级,更内美”。昆塔师傅的立场也很鲜明“嘎哧就很好,我要学习”。

以这幅《文殊菩萨》黑金唐卡来说,它结构取自嘎哧,工笔细节又来源于热贡,把这两大流派最完全地结合在了一幅画里。谁会承接这幅唐卡作品“为你而来”的缘分呢?

“这样的作品我们会很珍惜,也许会在弘唐待上数年也未可知。”在遇到友人季总夫妇之前我曾这样想。

“物缘”里透射着精神,承载着寄托

记得那天季总夫妻俩兴致盎然地来会馆请《黄财神》唐卡,“新职场新气象,生意一直发展很顺利,也需要财神加持一下。”几杯清茶过后,我拿出几幅作品品鉴。季总收藏很资深,也很有眼力。夫妇俩看了两幅唐卡,频频点头;最后欣赏的,就是昆塔师傅的这幅《文殊菩萨》。季夫人的眼神在一刹那间突然定住了,看着这幅画,她被三尊里左下方的金刚手菩萨吸引住了。“颜色真好,真好看。”她对着画赞不绝口。夫妇俩询了价,一如既往,当场拍板收藏了这幅作品。

一幅作品能够得到一位欣赏它的收藏者就是“物有物缘”,每一幅高水平的艺术品,在某一个阶段,必然有一个和它最有缘分的人。一旦条件成熟,就会缘分落地。作品能否有好的归宿也是我们这些老一点的收藏人的心结,多少钱是其次,您爱它,就是给我们最好的一份回馈,也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期待。

收藏之路遥遥,一代又一代。写下这篇文字的同时,远在纽约的佳士得拍卖会上,洛克菲勒家族的藏品正在不断地落糙成交。六代人的收藏,艺术品囊括亚欧古、近现代最优秀的艺术家,几十件作品又有了新的主人,结下了新的“因缘”。

这样的信息让我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传承。传递往复的“物缘”里透射着精神,承载着寄托和对后辈的期待,它远比现金或者枯燥的数字要来得更厚重,也更理性。甚至,这里面蕴藏着家族祖辈对生命深层次意义的思考与梳理。

猜你喜欢

文殊画风唐卡
文殊菩萨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印度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造像
诗人玩微信,画风很奇特
画风
真实存在的怪异植物:“画风”太诡异
以恭敬之心绘画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