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战略下古建筑街区发展策略研究

2018-09-10周梦琪

中国商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旅游经济开发策略

周梦琪

摘 要: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中老旧建筑步入拆迁热潮,在大拆大建之后,城市建筑走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然而,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风貌使原有的城市建筑文化底蕴渐渐消失。因此,古建筑街区保护与未来发展方向成为重中之重。乌镇是典型的古建筑街区,其旅游发展模式的引入保护了历史街区中传统古建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就业等,这种旅游开发战略值得其他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案例参考。本文以乌镇东栅为例,总结其经验,分析其问题,并一次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旅游经济 开发策略 街区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2(c)-057-02

1 古建筑街区旅游发展的基本经验:以乌镇东栅为例

1.1 乌镇区域概况

乌镇地处我国浙江省桐乡市,位于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中间。由于地处我国江南地带,气候温和而湿润,阳光充足,降雨量充沛,因此平原之上河流纵横交织,形成以水为街,以岸为市的建筑景观效果。从旅游区域发展角度看,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有关乌镇的最早历史可追溯到大约7000年前,据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那一时期乌镇先民便开始繁衍生息,之后从春秋时期到南宋,历史文化一直在不断的发展,直至1999年开始转型旅游经济开发模式。经济转型过程中依然保留着晚清与民国时代的建筑街区风貌与格局,以古建筑街区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战略思想,进行历史文化生活街区转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如今的乌镇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浙江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乌镇城市面积不大,约为71平方千米,当地现有人口57000余人,住户约1.63万户,现今已是国内典型的水乡城市代表。两岸民居建筑全部面向河水,形成水上家屋之感,人类的水上家屋也反映了自古以来人类民居的亲水性。船是乌镇当地重要的交通工具,传统的商贸活动与出行都通过船只来完成,如今的水上交通依然保留原始习惯。

1.2 乌镇东栅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在乌镇东栅进行多次调研与座谈,可以发现,随着建设发展的迈进,乌镇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就业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古建筑街区生活模式中,成功融入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旅游经济发展促进传统街区保护,传统街区保护带动旅游经济发展,两者相互作用达到共赢的效果。具体而言,有以下发展模式。

第一,旅游经济发展融入古建筑街区。乌镇东栅旅游景区中规划对外开放几处具有民俗文化代表性的古建筑,包括茅盾故居、民俗婚庆馆、中药店、汇源当铺、古戏台、酒窖和染坊等。通过典型的民居建筑、商铺建筑与公共建筑空间的展示,让观者感受到空间的民俗文化气息,这里不单单是看古建筑街区,更保留了当地传承下来的历史韵味。几处街区中传统古建筑的参观費用,可以支付其日常修缮与保护开支。除对外开放的几处古建筑外,这里有计划的开设部分商铺,如茶馆、面馆、酒馆,游客可自行选择进入店铺,感受古建筑街区传统生活氛围,景区街道上开设的商铺均由景区旅游管理处统一规划与经营管理。乌镇东栅景区在参观线路末端区域设计了大面积商业购物区,主要以私人经营模式为主进行店铺租赁制度,提供不同规格的商铺与摊位,可供商家选择。游客按照参观线路通过商业购物区后到达景区出口,出口处设置停车场,此商业区区域的规划设计带动了旅游消费,也符合消费者因为方便携带而进行购物的心态。

第二,传统古建筑街区文化保护带动经济发展。街区中除设定为用于参观和商贸的古建筑外,其他古建筑均为传统民居,景区管理模式设定这里依然保留原住居民对古建筑的使用权利,并且政府给予景区常住居民经济补贴支持。这种策略的实施,使得古建筑街区中增加了生活气息和人文活动,街区中的历史人文情感也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体验,而居民回归古建筑街区生活利于古建筑的及时修复与建设。街区部分原住居民在自家一层空间进行手工劳作,如传统的面条制作、织布技术、手工刺绣等展示,丰富了街区文化气氛,让游客了解传统制作技术工艺,刺激消费欲望。制作区域放置店铺二维码,游客可以通过扫一扫找到产品销售店铺,这些手工劳动成果放入街区参观线路末端的商业区域店铺中进行出售,促进了当地原住居民自主创业模式推进。

第三,传统街区生活模式与旅游经济发展和谐共生。乌镇东栅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传承,旅游产业的推进更好地保护了古建筑街区空间风貌。当地古建筑街区在发展旅游经济的时候,首先考虑到保护街区景观、保护人文风貌为第一要义,进而开展符合地域发展模式的旅游开发战略。古建筑街道分水路与陆路两种形式,传统的水路通过船只完成贸易与沟通,陆路较为狭窄,一般宽约1.5~3米。在旅游开发与街区历史文化综合策略研究后,依然保留两种交通模式,水路增设游船体验项目,陆路则全部规划为步行街,禁止车辆进入,保证人流线路通畅。

2 古建筑街区旅游经济开发出现的主要问题:以乌镇东栅为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达到满足后开始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各地的旅游业也因此蓬勃发展起来。乌镇凭借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吸引了众多游客。据乌镇旅游管理处统计,每年约有二百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为浙江省年接待外宾数量最多的单个景点。然而旅游开发实践远远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在古镇街区开发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致使一些无法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因此,找出旅游经济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为水乡城市中古建筑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作理论参考。

2.1 特色产业基础不扎实

乌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比较重视特色产业,但是从总体来看,特色产业主要以当地传统产业为主体,其规模较小,且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并没有进行现代意义的改造升级,缺乏知名度、竞争力和创新性,难以长期持久的吸引消费。例如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业,多为手工作坊的经营模式,规模小、实力弱。再如传统的乌镇蓝印花布,多以布料售卖的形式进行销售,利润低、无创新。

2.2 不合理的开发导致街区拥挤

无论是五月旺季还是十二月淡季,乌镇的观光游客永远处于超饱和状态。上午十点多进入乌镇东栅,巷里没有宁静惬意的感觉,仿佛置身集市,游客拥挤在不宽的古巷里,导游使用小蜜蜂高声讲解,嘈杂的氛围完全失去了游人初始的向往。古建筑街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只注重经济的增长,更要考虑到对街区风貌的影响。无节制的游客涌入景区,第一没有考虑到古镇的承载力;第二没有考虑到游客的感受;第三破坏了古镇的意境风貌,给常住居民带来噪声污染。在分流游客和游客人数控制问题上没有做到合理的协调。

2.3 古建筑街区人文气息缺失

如今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对于开展古建筑街区保护环节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或者滥用导致古建筑资源自身和周围环境、氛围遭到破坏;追求短期商业利益便发展旅游活动也使现实中许多古建筑失去了自身气质。但追根溯源,古建筑街区遭受破坏的罪魁祸首不是旅游本身,而是不科学、短视的旅游发展方式。乌镇东栅街区前半段开放的古建筑和居民居住人数较多,而进入后半段后,几乎街区中的古建筑全部门窗紧闭。从古镇开发策略看,有向古镇历史风俗靠近的策划,但是做的还不够到位。当古建筑缺乏人气后,并不利于它的长期保护,因此,古建筑街区开发保护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2.4 当地常住人口老龄化严重

景区建设时为了让游人感受人文生活气息,旅游部门对当地常住居民给予补贴,但据走访乌镇东栅的现住居民情况看,居民多以老人为主,常住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老人生活结构单一,并不利于古建筑街区长期发展。从居民目前生产生活状况来看,乌镇旅游经济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合理解决人的问题。

2.5 旅游服务专业化水平欠佳

进入参观主场馆后,导游带领的参观线路,远远少于自行参观线路,更多的追求“三快”原则:快速参观、快速离开、快速进入购物区。从参观体验的角度出发,快节奏“赶羊”式的步伐破坏了参观意境。几次的考察发现,导游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欠佳,大大影响体验效果。

3 发展旅游特色古建筑街区的对策建议

2016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随之而来,大批特色古建筑街区开始走向特色旅游发展线路。实践开发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导致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问题笔者总结了部分观点,提出构想与建议,为其他城市中旅游战略下古建筑街区发展方向提供理论参考。

3.1 政策保障,政府统筹规划

特色古建筑街区想长久发展旅游经济模式,就需要政府对此进行统一開发与保护。制定政策恢复特色古建筑的原有身份,如寺庙或是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将它们列入文保单位。对街区经营模式统筹管理,发展方向政府引导等方式进行合理开发。

3.2 培育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

基于当地传统产业,创新产品形式,发展当地品牌,选择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进行合作,以此带动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在旅游特色街区通过“互联网+”和“文化+”的形式,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以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提高价值链,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培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价值。

3.3 深度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打造传统人文气息

文化是街区的灵魂所在,有特色的文化才能够赋予古建筑街区独特的认同感。在打造旅游型传统古建筑街区时,人的问题是重点。需要提供就业与创业机会,减少年轻劳动力外流。可倡导民宿旅游文化,政府引导下,居民可进行创新设计。民居古建筑一层空间,可打造开放式茶点空间,塑造慢节奏的生活理念。对于区域中的老年人,可开设开放式特色老人活动室,进行传统工艺品打造学习,手工制品可直接放入购物区进行销售。

3.4 合理的交通规划

针对水乡城市古建筑街区发展旅游模式,建议水路与陆路交通结合开发。陆上交通人、车分流,水路还原传统的通行形式,增加游客体验趣味。旅游旺季时,可控制街区游客人数,并且进行分流游客的方法,减少交通拥堵现象,必要时可通过票价高低来分流参观游客。

3.5 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

建议针对区域导游服务,可进行统一管理与培训,导游服务专业化,杜绝非专业导游进行导游活动。古建筑街区可使用新型导游讲解耳机,导游声音通过无线传播到游客耳机中,避免了老式“小蜜蜂”“小喇叭”洪亮的声音对街区产生的噪音污染。也可增加自助讲解耳机,减少景区中的导游服务人员。

3.6 形象策划与营销传播

建立古建筑街区标识系统,设计区域宣传口号,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设计出独有的标识、印章、地图、明信片等,倡导当地高校学生加入到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带动高校学生创新与创业活动。

4 结语

近年来,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古建筑街区作为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旅游开发资源,如何得以正确保护,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直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案例作为切入点,探索街区发展模式,找出存在问题,对于现今旅游战略下古建筑街区发展提出建设性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指出。

参考文献

[1] 张鹰.基于愈合理论的“三坊七巷”保护研究[J].建筑学报, 2006(12).

[2] 桑士达.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区域经济, 2017(1).

猜你喜欢

旅游经济开发策略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策略的研究
高中政治微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论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
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开发ASEB分析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蚌埠市智能旅游与人文环境多元化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