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构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8-09-10李雅静

中国商论 2018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环节

李雅静

摘 要:本文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结合学校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进行了三方面的尝试,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3(b)-180-02

1 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现阶段发展迅速,社会对于高校技术、服务型人才需求加大,但在高校为企业输送人才的过程中,尤其是对接过程并不十分顺利,高校花大力气培养的人才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1.1 学生专业知识陈旧,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

高校学生专业知识的来源较单一,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一方面是高校传统的教育方式问题,学生掌握的知识往往是已经落伍的行业知识,知识碎片化严重,不能构成学生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授课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够,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进行及时地更新,便会与高速发展的行业动态脱节,更不能及时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知识传递给学生。

1.2 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效果有限

高校学生的培养标准近些年一直在向企业的需求靠近,其中校企合作作为一种高校和企业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途径,被广泛采用。但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合作没有系统性、计划性,往往停留在表面,在企业当中进行的参观实践、顶岗实践没有切实加入到学生的培养环节当中,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没有得到切实的提升。

1.3 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环节存在差距

燕京理工學院作为环京地区的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这与重点本科院校培养研发和设计人才的目标并不相同,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正在积极进行摸索。在课程设置环节,加大实验和实习课程的课时,并利用学生组织定期实习的形式开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参观学习和项目合作;在考核结构环节,积极制定学生的第二成绩单,将考核面进一步放宽,关注学生实践作业环节的成绩在最终考核体系中的占比。

2 燕京理工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新尝试

以燕京理工学院为例,从学校层面来看,已经深刻认识到对接首都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培养上手快、综合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将工学院汽车服务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作为试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1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从三方面下手,一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二是调整培养环节顺序;三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利用教学评价加强激励效应。

实践教学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参观认识、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项目实践等。我校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学生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设的课程当中,实验课程作为与正课同等重要的课程形式,受到学生的重视,汽车实训实验室、汽车电控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不仅作为学生的课程地点,更作为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如汽车文化节的各项赛事、汽车知识竞赛及省级国家级各项赛事的实践地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我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已经与300余家企业签约成立了校企合作单位,这当中与汽车和车辆专业有关的企业有北京怡和、波士集团、中裕汽车、长春大象、宏昌天马等,在教学层面构建了集认识、实验、实践、顶岗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传统高校培养汽车专业人才环节的顺序是理论讲述加实验验证的方式,传统方式极其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期间,是对自己所学专业兴趣最浓厚的时期,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兴趣发展规律相悖,学生只能接触到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习兴趣消失殆尽。我校针对这一现状,改变传统的培养环节顺序,不仅是汽车专业,针对各个学科开展了刚入学阶段的认知学习,如名师第一堂课活动,聘请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为学生四年的学习做好引导工作。除此之外,调整校企合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学生到大二大三才能接触的现状,将校企合作单位分类,建立稳定的认识型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践型实习基地,认识型实习基地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学生参观学习,形成感官上的认知,实践型的实训基地主要作用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联系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了解企业及行业需求。往常,这两种实习基地学生都要到大三的实习环节才能接触到,调整教学环节的顺序后,将认识型的实习基地作为大一的必修环节加入到人才培养计划当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查不同于传统的考查方式,往往不能直接通过一张试卷来反映。在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后,学生系统积极开展了学生的第二张成绩单的建设工作,包含了学生实践学习环节的成绩考察标准。如此,形成了学生培养环节的一个完整的部分。

2.2 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作为高校和企业间共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其作用不言而喻,但在具体的合作环节,往往缺乏企业参与机制,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止步于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这种现状,我校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依托我校的特色专业,深化“3+1”培养模式,改善以往校企合作更多关注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为主体现状,兼顾专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在大三专业课修读完成后,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签订协议,组建订单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选拔组班,在一年的定向培养后再双向选择就业。这种方式需要一个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作为前提,学生在大一期间就已经对企业进行了参观学习,大二、大三期间进行了项目合作和顶岗实习,学生和企业已经相互比较了解,在制定定向培养方案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学生和企业都能比较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培养前景。同时,在一年的培养时间内,学生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资源。

校企合作的另外一个值得被关注的点在于学校的社会服务性,针对校企合作往常更关注学生和学校的获得感,而忽视企业需求的现状,我校在实现订单培养的同时,积极关注企业需求,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进行硬件设施的共享,如我校的图书馆对校企合作企业免费开放,科研和实验设施对企业开放,为企业的科研和實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便利;二是将订单班的学生作为校企合作沟通的桥梁,在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环节,积极向企业的实际问题贴近,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色品牌活动,为企业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做宣传,我校已经陆续开展六届汽车文化节活动,历时12年,同时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招聘会上,一些已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正带动着一些新兴的企业不断加入到校企合作的队伍中来。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学校特色专业与企业间的校企合作,我校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高校教师师资力量薄弱、不能与行业发展同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一是系统性开展暑期挂职锻炼活动,利用暑假比较集中的六周时间,我校已经连续开展了教师暑期挂职锻炼活动近十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利用暑假时间深入企业,利用六周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选择企业的一个或几个部门进行重点有针对性的实践,和企业员工一样的作息时间,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也有部分采用项目合作制,教师在企业实践的同时与企业员工一起进行项目的研发和更新;二是从源头拓展“双师型”教师的来源,加大社会导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注重兼职教师的培养,将聘任的兼职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建立健全教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我校早已将参加暑期挂职锻炼作为评选职称的必要条件,同时,正在逐年加大对兼职教师的奖励力度。

3 结语

高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的战略上应该找到一条便捷的通道,打通培养障碍,积极改善高校重培养轻使用、企业重使用轻培养的弊端,在培养环节积极调动二者的参与度,使高校与企业在培养的目标上达成一致,在培养环节上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最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亮亮.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汽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 杨卓,邓振宇,孙功锐,邓宝清.关于独立学院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2(93).

[3] 崔传真,吴彤峰,何维,等.北部湾地区汽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以钦州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5(52).

[4] 蔺宏良,张美娟.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汽车专业双师教师培养实践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5] 张立言,孙雅钗.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汽车服务人才的探索与研究[J].农家参谋,2017(6).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环节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谚语趣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