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结构对构成设计的启发研究*

2018-09-07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微结构微观显微镜

田 甜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美术系,西安 710100)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是研究众多学科不可缺少的工具.如今,细胞组织、分子结构等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组成形态,这些微结构无法在正常视觉下被感知,需用仪器辅助观察,因此,这种构成来源是新颖的.此外,微结构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秩序美,与构成艺术中形式美存在相似性,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二者的结合能够对构成设计提供全新的价值参考.

在泛设计领域中,形成了诸多审美形式,微观审美消解着,同时也塑造着建立在经典美学理论以及包括艺术作品欣赏在内的艺术实践基础上的传统审美,审美活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界融合”[1].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1635-1703)于1665年出版了著作《显微制图》,书中包括58副描绘显微镜下所观察出的情景构想,这无疑是通过显微镜对微观世界刻画的雏形,宏观与微观视野下的图像形态提取与运用一同构成了我们完整的可视世界,并以和谐共生的态度来审视现代人与微观自然的关系[2].微观生物学家丹尼·康尔克曾说:“生物微观图像形态的视觉语言无论是作为商业产品还是设计创作,这些图像都将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尽管微观图像并没有明显的互动性,但这并不代表微观图像将会淹没在众多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中,微观图像的优势在于其本身固有的奇观性[3].在微观的细胞组织内部,也可以产生类似人类情感的某些因素.当然,这些情感因素也是人类的思想意识融入的结果.细胞生物奇异造型、色彩会给人以心理触动与感受,也会触发某些人类特殊情感的流露[4].

本文以微结构的形式美、情感美和色彩美的视觉审美特征作为出发点,分析其审美构造,归纳微构成的基本构成形式.以细胞为例,通过对基本形式圆、线及分离连接、堆积叠加两种组合方式的解读,及“极简主义”设计与微结构的关系,展开阐述微结构对现代构成设计的启示.微结构的运用与转化是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对现代构成设计中的形式美与微结构中非人为因素产生的美二者之间的联系,找出共同的审美诉求以及这些审美元素如何转换到现代构成设计中,带来新的视觉设计体验.

1 微结构的视觉审美特征

人类正常的视觉所发现的物象在0.1 mm以上,微结构的组成形式则是小于0.1 mm.因此,日常生活中无法用眼睛正常去观察它们的“相”.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显微镜技术的发明与进步,人们看到了除普通宏观世界之外的视象——微观机体样貌结构,见图1(a),例如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矿物晶体、细胞和花粉等有机体,从而开启新的视域.微结构的组成形式是自然和生命及科学技术赋予的造型,它们在无形中产生秩序、节奏与韵律,偶然的碰撞与分离既展现了生命本质的进化,也重新启发了视觉所传递的新颖感知.

1.1 形式美之秩序

“尽管设计的实际风格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用,但是那些被人所推崇的设计必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设计的形式与细节之间一定要有某种连贯与和谐”,这种和谐就是秩序美[5].微结构的形态多为简单几何形(无规则的圆形、椭圆形、菱形和多边形等等)和线形或点线结合(如图1(b)所示)排列组合构成的面,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清晰观察到这些有机形在构造、 颜色、数量和方向上均展现出近似、重复并具有安静韵律感的秩序美,尽管这些微结构组织形式总在不断变化与游走,但是这种形式不会让人们感觉到混乱,因为它是适合人类感知经验的秩序美感,同时也触动了一种富有生长逻辑的意象感知[6].

图1 显微镜下的视觉Fig.1 Vision under a microscope

微结构的秩序美应用到构成设计中,通过分解、重构(共生、同构、无理)、夸张、变形和抽象等手法,简化轮廓,丰富内容,在趣味中呈现秩序美.

1.2 情感美之生命律动

“生命形式是同人类情感的普遍形式相近的概念”.艺术所表达情感是一种广义的情感,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主观经验和情感生活.这种情感实际上是一种集中、强化了的生命[7].所有的舒适、病痛、快乐、悲伤、焦躁和不安均赋予了生命的构成形式.艺术能够直接与灵魂交流,它高于言语的沟通,它既表现了艺术家的感情和理想,一方面是感情和理想,另一方面是生命的自然韵律,两者均无法以精确的语言或形式表达出来[8].两者的无规律结合,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生命赋予了自然与韵律之美,不仅体现在可视的宏观世界,在微结构的组成形式下同样可以被感知,如图1(a)所示,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微观形态的构成感:轻盈、灵动、盎然、复苏和强韧,生命力极强.在构成艺术中能够通过生命的活动规律来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强大的繁殖再生力,从崭新的视角下唤起人们对自然和对生命的敬畏.这种观察生命的视觉方式让人们感受到微结构形态独有的魅力.

1.3 色彩美之斑斓

微结构在显微镜的探索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斑斓景象.色彩给人们的体验是直观的,心理上易被其所触动.许多实验通过选择合适的染色剂去更清晰地分辨细胞的形态与内部结构.通过仪器的高倍数放大,在周围暗液的衬托下,能观测到的细胞更为鲜明、丰富、通透,如图1(c)所示.视觉下形成色彩的明暗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和虚实对比等.

2 微结构的构成形式

构成是现代构成设计中涉及到的一种概念用语,它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形重新组合排列形成一个全新的形态,这种全新的形态遵循形式美法则,具有视觉化的、力学的观念特征.构成即组合、重构.而微结构的组织构成是不被人为所控制的结合形式,但它们积极巧妙地为构成提供了“形”、“体”与“组合”.微结构的构成内容一般包括显微镜下的视觉、医学影像声波、望远镜里的时空及磁场电波.微观图形的形式作为一种抽象表现活动,也在人的思维活动中体现出各种属性,这些反应或是来源于精神上的感知,或是体验中的感受,或是心理上的追求[9].借助科技去观察事物,在满足人类好奇心的同时,用求知的心态去追寻艺术.毋庸置疑的是,未知、惊奇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想象,会与已知领域主动构建联系,这就将微结构与现代构成设计中的规律法则结合到了一起.如图2所示,在微观视角下的结构中体现了重复、渐变、发射和对比等构成手法,色彩上具备光感要素(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与形象要素(方位、大小、形状和机理),产生强烈视觉空间感的同时,又能绘制出平面的二位效果.微结构的偶然构成与现代设计中的主观构成在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图2 显微镜下的花粉粒——重复构成与植物干细胞——发射构成

3 微结构对构成设计创新应用的促进——以细胞为例

微结构的图形形式感极为丰富,不仅能够体现生命的形态特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对构成设计是非常有利的资源.这种视觉语言目的是通过最终的设计作品来建立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共鸣.

3.1 形式上全新的视角要素

3.1.1 基本形——圆

日本设计师草间弥生曾说:“圆形,柔软,色彩斑斓,无知无觉,不可捉摸,波点成了一种运动,波点是通往无限的方式.”圆形是细胞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代表着生命,是万物的起源,象征回归生机的生命本质[10].如图3所示,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细胞为圆形,表现基本圆滑,中间图形的分裂感具有再生、繁殖的视觉效果;血涂片中的圆形细胞形状、大小、位置不一,排列无明显规律,却在赋有生命的心理感受下产生带有连续性地秩序感,画面生动、亲切,蕴藏生命的构成起源形式.

3.1.2 基本形——线

线的产生始于记事符号,从原始时期的岩画、地画、壁画等原始艺术中,可以发现艺术的产生一开始就来源于一笔一画中的线[11].线性同样代表着生命的开始,如图4所示,胶质细胞的线性构呈成有规律的分布,从中心点极力往四周伸展,如树根一般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下迅速蔓延生长,为枝干提供养分,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线性细胞形态——扩张、平衡和衍生,给人呼吸与存活的欲望,为生命元素提供了新的构成思维.

图3 电子显微镜中的细胞与血涂片(Wright染色)

图4 胶质细胞

3.2 组合形式

3.2.1 分离与连接

细胞在显微镜下独立被观察,却又通过血液、组织充满连接性.从不同的面产生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分离、相切、结合、透叠、重叠、差叠、减缺和重合),但无论是松散或是密集,均能在空间中找到有序的平衡感,如图5所示.

3.2.2 堆积与叠加

堆积与叠加感给人以厚重的心理效果,微结构反映的是生命的力量,看似静态的堆压厚重承载了生命的个性——以静制动,这种力量暗含着无坚不摧的生命力.从视觉表征上观察,层层的组织被不断向上的力牵引着,结构上它们排列紧致有序,不易被摧毁,如图6所示.

图5 红细胞与神经元细胞

图6 变移上皮与复层扁平上皮

3.3 用新的思维方向应用到构成设计中

3.3.1 “极简主义”与微构成

原研哉将无印良品称为“nothing,yet everything”(无,亦所有).这种语境被导向了某种意义的极致,与“少”相对应的概念被指定为“无”,意义更为丰富.在无印良品的极简主义设计中,有无相生,“无,亦所有”(nothing,yet everything).“无”是终极的思考与探索,直指本质[12].“少”是不必要的装饰,用极简主义结合审美,如图7(a)所示.由此可见,设计并非简单的作画或进行艺术创作,它更倾向于协调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产生并解决问题.新的思维设计例如“极简主义”,它源于抽象主义,简化抽象主义中的形象与空间,在形式上保留纯粹的几何基本形(圆形、三角形、方形和菱形等),在色彩上回归三原色,将原三维立体空间转换成二维平面,形成“虚无主义”.这种设计理念给予观者最单纯的视觉感受,刺激心里,达成统一.极简主义通过追求本真的平静,还原最初开始的心境,建立人与人之间新的沟通联系.微结构独特的形式语言展现的不仅是全新的视觉感受,更是从微观视角下表现个体,回归生命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如图7(b)所示,这与极简主义在精神层面创建共鸣关系——安静、沉寂、活跃、优雅和生机,这正减少了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疲劳压力,抚慰观者心灵,这正是还原了设计本身是发现并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的主要目的,这与“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极为相似.

图7 “极简主义”与微构成

3.3.2 微构成对现代设计的应用启示

微构成的主要内容形式体现出极具个性的感染力,“生命”中各元素在造型上没有固定的规律模式,是以自由图形为主,千变万化,奇幻奥妙但丰富真实性,因此,所表达的情感是多方面的.它的艺术性得到了科学的助推,所展示出的样貌、结构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在视觉传达艺术和环境艺术等设计领域中,微结构的设计理念正渐渐走近,这反映了当代人们对新视域的审美认同.可以从观测到的第一视觉作为设计来源,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观察微结构中图形与图形的自然关系作切入点,寻找理念与最终诉求的相似点.例如,单层扁平上皮组织在显微镜下像被撕裂的碎纸片整合在一张纸上.每个不规则的“碎纸片”里核细胞的大小、形态、位置和色泽深浅都不尽相同,却有着相似的共同特征.平面构成中的近似构成则符合这个特点:在同一设计中,形体间少量的差异和微小的变化,是通过比较形之间微弱的变化来达到看似一致的效果[13].近似构成可分为两种构成形式,分别是基本形近似和骨骼的基本形近似,通过形与形之间的重组及细胞核的图案填充,能够重新展现出近似作品,如图8所示.

图8 单层扁平上皮组织与手绘近似构成设计

这种构成形式活泼自由生动,常用于现代招贴海报、广告设计及产品系列包装中等.同样,其他细胞组织均能很好的被当代设计所借鉴,如图9所示,可直接转换为线的构成与重复构成.将这些微构成继续应用到构成设计中,例如(图10),2013年Klari Reis在日常菜肴的项目中利用细菌的构成形式做了系列绘制,这些图形的构成感极强,色彩、肌理和外形上的变化极为丰富,充满趣味性,符合当代审美.这种创新不仅运用在平面上,微构成在立体设计展示上也有着全新的视觉感,如图11所示.

图9 线的构成与重复构成Fig.9 The composition of lines and duplication

图10 Klari Reis菜肴项目

图11 微结构应用于海报设计、立体构成设计

4 结 语

构成设计的形式呈现多元化.通过显微镜对微结构的视觉形态进行归纳分析,得到结论:微结构的探索与发展是科技的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生命的渴望追寻产生情感上的共识,在新媒介的传播下,这种新颖的、神秘的、科学的、理性的微观世界能迅速被认知,这种以生命为主体的构成设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用“微小”的设计元素展现“巨大”的生命力,将独特的语言把生命蕴藏的内容意义融入到了设计.因此,用微视域下的结构作为新的思维方向和独特的语言体现在现代构成设计中,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把握微结构传递的规律、特征、色彩去表现作品内容形式,揭开正常视觉下无法探究的神秘世界是创新的,同时为构成设计带来的新的设计思考.

猜你喜欢

微结构微观显微镜
《用显微镜看大象》
ZnO对莫来石多孔陶瓷成相及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你会使用显微镜吗
显微镜
圆柱表面微结构超精密车削加工技术研究
加工轨迹对薄壁件微结构电解铣削的影响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显微镜下看沙
不同干预疗法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微结构影响的对比研究
微观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