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北洋军事集团对清末民初政局的影响

2018-09-06杨平平

黑龙江史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北洋军阀帝国主义

杨平平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北洋军事集团是清朝统治阶级中一支新兴地方势力,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是由于甲午之役后,如梁启超言:“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1],感到“练兵、练勇又不足持”,而不得另行转用新的镇压工具,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而北洋军事集团也凭借着这一股东风成为当时重要的军事政治势力。

一、北洋军事集团的兴起

(一)北洋军事集团建立前夕的清朝军事发展

清王朝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核心的专制主义封建王朝,它的统治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大,在这种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只是中央集权下的庸臣。满洲贵族的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太平天国时发生了改变,使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势力大大削弱,这个结果的产生是因为清王朝经过200多年的养尊处优,不管是政治、军事还是其他方面都日益腐朽,清朝的统治已不再适应新形势。

从军事方面来讲,八旗与绿营毫无战斗力,根本无法抵挡太平军,而此时清政府也不得不放松对地方地主阶级在军队方面的控制,从而出现了曾国藩与他的湘军,清政府也慢慢的加深了对当时地方重要的政治势力曾国藩与湘军的依赖,而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势力也拥有了更多的权利,在这种形式下中央势力逐渐的削弱,正如《清史稿》中所述,“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固不能以大计常例绳其后也”。[2]在此后的时间里地方势力为清朝的统治做了一定的贡献,但也存在一定的危害。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去世,使这些地方势力群龙无首。腐朽衰败的清政府,需要一个强大的人物与新的军事势力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袁世凯与其统治的北洋军事集团的崛起恰好适应了这个要求。

(二)北洋军事集团的建立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和战后的大量的战争赔款,刺激了全社会。朝廷推究其原因,大多数人将目光集中于腐朽的军备上,因而希望提高军事能力,一时形成了“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3]的风气。朝中大臣也多认为:“现欲讲求自强之道,固必首重练兵,而欲迅期兵力之强,尤必更革旧制”,[4]要求必须编练一支新式军队。

在这种时局下,袁世凯因其在朝鲜时的良好表现和他回国后广译兵书而博得知兵的声名,加之对人脉关系的精心维系,于是进入了皇室高层的视线;有因为早期创立的湘淮军是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产生的,到甲午战争之前,湘淮军已日益腐朽,在这个时期再也没有更强大的军队来维护风雨飘摇的清廷统治;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是因为军制的落后,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人民,唤醒了人们的思想,因此袁世凯编练新军也顺应了这时的政局。

袁世凯取得了天津小站练兵权后,在短短的几年中,运用西方军事理论与近代军事技术,在天津小站练出了一支新式军队,而这些人才构成了北洋集团的核心。在这个集团内部“不独尽用湘乡人,且尽用屋门口周围十余里之人”。[5]1899年底,清廷任袁世凯为山东巡抚,他编练的新军也从天津小站迁往山东,而这时也是山东义和团势力大增之时,袁世凯到达山东之后采取了严厉的手段,依靠自己的亲信军队,疯狂地镇压了义和团;在处理与列强的关系中,他将洋人与洋人的财产保护了起来,从而得到列强的支持。经过镇压义和团的运动,袁世凯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实力迅速膨胀,其军中的亲信掌握了一部分权利,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初具雏形。20世纪初,清王朝将变法与新政作为了一项既定国策,在新政推行过程中,袁世凯广泛招揽了各方面的人才,扩大小站班底,北洋集团正式形成。

20世纪初,袁世凯已拥有相当大的势力,他在徐世昌的函中说“总之,不能自强,嗣后当步生荆棘,不堪设想。所谓自强者,非凑晌百十万,募兵数千人之谓也。必须放手经营,筹铜数千万,练兵数十万,然后可语自保,否则己矣。”[6]1908年,北洋集团人数达到八九万人,控制了北起黑龙江、南到长江的广大区域,成为清末最为庞大的地方势力。

北洋集团形成过程示意图[7]

(三)北洋军事集团谋求在政治上的发展

袁世凯编练的北洋新军在清末民初这一时段内成为了清军的主体,是清朝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尽管在当时北洋新军还没有任何抗击外国侵略的战绩,但北洋军队是为了反击侵略而诞生的,因此它的出现在一定时期内起着稳定时局的作用。[8]北洋军事集团在清末的军权方面取得极大的成就后,从而开始谋求政治上的发展,在当时的政局中清王朝也不得不依靠袁世凯,这也给了袁世凯以及北洋军事集团参与政治的机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此时的袁世凯已有取而代清的打算,他采取的策略是:以南方革命军队压迫清廷,逼清让位,反过来,又以清政府威胁南方革命力量,迫使其将国民总统位置留给自己,而这个计策在此后也得以实现。得到南方革命军队的保证后,袁世凯加紧了逼清退位的行动,而北洋首领也来电逼清退位,12日,清廷下诏退位,15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北京政府成立初期,政府内部的权利还不是北洋派独自占领,此后,袁世凯不择手段的削弱和打击革命党人,把北京政府变成了他独裁统治的工具,集大权于一身,准备复辟帝制。

二、北洋军事集团对清末民初政局的影响

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这一时间段,它是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历史的新旧交替时期,使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在这个时期,我国新兴的政治力量还比较薄弱,而北洋军事力量就是凭此机会登上历史舞台,为清朝末年的历史变化提供保障。

(一)北洋军事集团主要领导人物及事迹

袁世凯作为北洋军事集团的首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积极作用,设立了一些有利于国家的制度,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后期复辟帝制走向灭亡。袁世凯在政治方面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清末政体中官制的改革,改革近代司法与维护领土等方面,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了重要作用。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禁毒禁赌,在小站练兵时他就禁止军队赌博,在民国时期,用法令的方式禁赌,维护了中国的社会风气。他对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成立了各种兵种的合成军制,从而与西方各国军制接轨。并且他团练出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除此之外,他还主张与外商贸易,设立商会,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冯国璋是直系军阀的首领,他为人聪明善变,他从小站练兵时就已在袁世凯的手下,他依靠自己的军事谋略一步步上升,但也不能忽视袁世凯对他的赏识,因此他们双方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逼清退位中他也功不可没,冯国璋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当上大总统立下汗马功劳,袁世凯当选总统后给予了冯国璋极大的权利,到后期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与冯国璋为扩大自己的势力使双方产生矛盾,在逼袁世凯取消帝制中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他领导的直系军阀与其他派系之间的混战也危害了社会发展。

段祺瑞在天津小站练兵时就存在,一直是袁世凯的嫡系,直到袁世凯死后,他成为了皖系军阀的首领。在北洋势力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他在军事上并无出色的战功与理论,但具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善于利用军事手腕与政治手腕维护自己的利益,有爱国心。

张作霖是绿林出身,年少时并没有展现出军事方面的才能,混乱时期他抓住机会,运用自身的谋略手段,成为奉系军阀的首领。在他匪首到独霸一方的军阀的过程中军事才能与谋略展现的淋漓尽致,虽说他在历史中主要充当的只是争权夺利的一方霸主,但他的军队在一定的程度上也维护了东北三省的安定。

在北洋集团中除了以上派系的主要人物外,对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的还有唐继尧、陆荣廷、曹锟等。

(二)北洋军事集团在对国内的影响

北洋军事集团是从1895年的天津小站练兵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发展成为这个最大的地方势力集团,仅短短的几年时间。它的存在是中央加强集权与维护统治的结果,虽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随着这个地方势力权利的扩大,也造成了新一轮的中央与地方争权夺利,乃至清朝的灭亡。但也并不是说北洋集团的存在对清朝来说是负面的,也具有积极影响,例如因北洋集团的存在,使得帝国主义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镇压国内的革命,维护了晚清十余年的统治。

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新政”,而袁世凯抓住这个机会,使北洋军事集团的势力大增,最主要的是扩大了军队。[9]北洋军事集团加紧了权利扩张的过程,这也为其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逼迫清廷退位与胁迫革命军队创造了条件。因此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结束在了袁世凯的手中,他建立了中华民国,成为最高领导人。得到了极大的权利后,他的野心也更大了,他认为这个统治体系制约他的权利,因此他积极的复辟帝制,他大量的举借外债,扩充北洋势力,使北洋军事集团达到顶峰,由于袁世凯的独裁也造成了集团内部的矛盾,影响了国内的和谐,造成了农民经济的困难,袁世凯的独裁也造成集团内部势力分割,加速了袁世凯复辟帝制走向灭亡。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事集团四分五裂,在天津小站练兵时的袁世凯的嫡系把持了军队,并且这些人并不是只瓜分了军队,而且还以此军队为基础,将中国的广大地区瓜分形成了割据势力,开始了军阀之间的混战。这些割据势力为了争夺最高领导权和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比较重要的有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府院之争,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与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间的直皖战争,以及第一、二直奉战争,这些战争的发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主要体现在战争中的征兵使农作人口减少、土地减少,军费增加加紧了对人民的盘剥,造成了人们的经济困难。军阀混战一直到北伐结束,这一时期内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军阀势力,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统治,使中国的领土统一起来,推进了历史进程。

“东北易帜”的实现,标志着蒋介石南京政府最终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尽管只是暂时的和形式上的),而且也宣告了军阀割据势力混战局面的结束。北洋集团成员演变成了大小不等的军阀,祸国殃民,他们与帝国主义列强相勾结,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致使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北洋军阀已然变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北洋各派系的倒行逆施为其覆灭埋下伏笔,终为人民所不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从清政权到国民党政权的一个应有过渡时期。随着奉系军阀这一北洋军阀重要派系和后期代表通过“易帜”而摇身变成东北系国民党新军阀,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活跃了32年之久的北洋军阀,终于彻底灭亡。

(三)北洋军事集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因这一主要的原因,形成了团练军队的开始,及至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地方势力集团。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的避战求和与当时的湘淮军的腐朽衰落而缺乏主力军队的作战而失败,使得中国失去大片领土,背负巨额赔款,因此清政府大量的举借外债,因为日本的侵略,使帝国主义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与无能,开始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的加深了,我国的前途更为堪忧。

义和团运动中因“灭洋”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他们要求清政府尽快镇压革命,这时的清政府已经是洋人的朝廷。1899年,袁世凯迁往山东任巡抚,同时北洋军事集团也迁往山东,他到任后,血腥的镇压了义和团,却保护了洋人与洋人的财产。及至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发生后,他对清王朝的命令也采取了有选择的执行,战后,《辛丑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的灾难,引起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并使其走向灭亡。这以后列强仍然以慈禧太后作为他们在华的代理人,慈禧太后也因列强没有将她作为义和团运动的祸首,而更加贯彻的执行帝国主义的命令,沦为洋人的走狗。

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列强担心辛亥革命会影响他们在华的利益,于是调集军队,公开干涉中国的革命,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但随着革命的发展,也使他们看到覆灭革命已不可能,于是在打着“严守中立”的伪装下,开始积极寻找他们在中国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选中了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并且公开支持袁世凯,袁世凯掌握了清朝的全部军政大权。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镇压了革命军队,同时又逼迫清帝退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帝国主义也干涉中国革命,使袁世凯达到他的目的成功的窃取了胜利成功。帝国主义有了新的在华代理人来维护他们的在华利益。

在民国成立到袁世凯复辟帝制这一时间段内,袁世凯大量举借外债,扩充北洋军事集团的势力,为了取得日本支持他登上帝位,接受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把中国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事集团分裂开来,形成了几股军阀势力,而袁世凯的逝世也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失去了他们在华的代理人,为了扩大他们在华的势力,他们开始积极的寻找新的代理人,而军阀势力走入了帝国主义的眼中;军阀也为扩大自己的势力,选择了与帝国主义合作,这样帝国主义想将中国分而治之政策得以实行,也导致了军阀混战局面的形成,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北伐结束以后。

三、结语

北洋建军的目的是维护清廷统治,北洋军的出现,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军队的看法。北洋军保卫京师、驻防直隶,是清末中国陆军的主力,在国内政局中已成为举足轻重的筹码,是清末维系晚晴十余年统治的一大支柱;北洋集团攫取中华民国统治权是由诸多因素推动的,但最重要的是北洋军的存在。袁世凯利用北洋军,一面对革命军造成军事压力,迫使其让步。一面暗授北洋将领联名通电、吁请清帝退位。北洋集团顺应历史潮流,与革命党相联合,迫使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时期转移政权的主要力量;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不断削弱革命党力量,增加自己的势力,走上了复辟帝制的道路。也因为他的作为恶化了趋向缓和的局势,使走向统一的中国又重新走向了纷争的时期。北洋集团成员演变成了大小不等的军阀,他们与帝国主义列强相勾结,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北洋军阀已然变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东北易帜”的实现,标志着南京政府最终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同时也宣告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结束。北洋军阀的混战局面为其覆灭埋下伏笔,为国民党统一政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势力,实现了中国在形式上的统一。

猜你喜欢

北洋军阀帝国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新北洋打印未来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专治出墙杏
从湖南《大公报》看军阀统治下的端午节(1917—1926)
在坏的时代能做好事
看不到目标比死还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