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2018-09-05马建华

马建华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学习的潜力,不断战胜自己,不断改变自己,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唤起参与意识;创造参与机会;培养参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1-057-1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获得新知识,培养能力。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孔子是主张乐学的。为此,教师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这里的“融洽”,不僅要求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热爱,而且要求建立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理接触,心灵的交汇。教师富有情感的投入,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畏惧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二、创设合理情境,把握导入契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初中数学课引入方法很多,可通过情境创设、故事引入、悬念导入等。例如在讲“锐角三角函数”一节时,可以这样引入:一架梯子,靠在墙上,太陡了不行,太平了也不行,这个“陡”不“陡”是生活语言,这里也是数学概念,“陡”不“陡”其实就是梯子高度和梯子的影子这两条“边”的比的大小问题,这个“比”的大小就是数学的学问了。伴随着思考和讨论,渐渐地“正切”概念就出来了.梯子“陡”不“陡”是情境,研究三角函数从这一情境开始,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达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数学味道浓浓,教学效果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要好得多,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三、力争探索活动过程,创造学生参与机会

课堂应当是学生的“活动场”,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要创设好“活动点”。例如初中数学“数学活动——测量建筑物的高度”一课可以这样设计:(1)准备测量工具;(2)确定测量对象;(3)设计测量方法;(4)收集测量的数据,并进行计算;(5)填写数学活动记录。在活动期间,教师在现场进行观察指导,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自己设计,自己分析,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教学效果甚好。

四、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概率统计知识的教学中,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有一则广告称“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后有什么想法?通过对这个实际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知道,对75%这样的数据要用统计的观点去分析,比如样本是如何选取的?样本的容量有多大?等等,然后才能判断这则广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的问题讨论的创设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分析生活中的事例,辨别真伪,增长生活智慧,同时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恰当设置悬念,留给学生空间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以“难”制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我开始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来类比猜测引入新课的学习。有位同学就提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都可以用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中”,我就说,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新课上完后再讨论,这样设置一些悬念,吊吊胃口,使其产生“欲知后事如何,急需课后解决”之感,激发学生课后主动参与学习,创造的欲望。

六、增强学生信心,体验成功喜悦

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增强信心,体验欢乐。

比如,在讲“圆幂定理”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早就背诵过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实这是诗人的浪漫和夸张。事实上,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是办不到的,那么要登上多少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之景呢?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之后,大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学生怀着好奇,听得格外仔细和急切。学过切割线定理之后,大家把地球的半径6378公里代入公式算出约需登上19公里高的一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比珠穆朗玛峰高出两倍还多呢?深感诗人想象之大胆,手法之浪漫。不少同学还主动出击,有的说:老师,我算出了登高一层楼(通常3米)所能看到的景距。那个说:我计算出登上泰山所能看到的景距。欢快中,学生已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多角度多途径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有意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的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