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2018-09-05邓银良刘国保

实用临床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肠螺旋例数

邓银良,冯 凯,刘国保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4医院CT室,江西 鹰潭 335000)

小肠间质瘤是原发于小肠的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其病变部位较深,临床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因而对小肠间质瘤采取传统的检查方法缺乏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快速容积数据采集及各种扫描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为小肠间质瘤的肿瘤显示提供了直观、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并为后期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2-3]。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4医院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小肠间质瘤患者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33~64(46.59±7.78)岁。临床表现均为慢性腹痛、腹部包块、便血、柏油样便、腹泻等。排除合并有其他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及存在严重伴随疾病的患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CT平扫检查:采用美国GE国家公司生产的64排CT机。扫描前准备:所有患者在检查前禁食8~10 h。扫描前30 min~2 h口服2%泛影葡胺500~800 mL使胃及小肠充盈。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450 mA,层厚5.0 mm,层距5.0 mm,螺距1.0。

CT增强扫描检查:在平扫基础上行增强扫描,对患者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液75 mL,流速3.5 mL·s-1。注射后,于30、60、120 s分别行三期强化扫描,在扫描过程中嘱患者屏住呼吸。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450 mA,层厚5.0 mm,层距5.0 mm,螺距1.0。测量病灶的CT值,并将三期扫描的图像传输至AW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重建层厚为0.625 mm,间距为0.625 mm。图像后处理:1)多平面重建。利用原始横断面图像来获得组织器官任意层面冠状、矢状及斜面的二维图像,显示病变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2)最大密度投影。利用在容积数据中视线方向上密度最大全部像元值成像的投影,显示组织密度的差异。

1.3 评价指标

准确性=(诊断、病理均阳性+诊断、病理均阴性)例数/总例数,敏感性=诊断、病理均阳性例数/(诊断、病理均阳性+诊断阴性而病理阳性)例数,特异性=诊断、病理均阴性例数/(诊断阳性而病理阴性+诊断、病理均阴性)例数,漏诊率=诊断阴性而病理阳性例数/(诊断、病理均阳性+诊断阴性而病理阳性)例数,误诊率=诊断阳性而病理阴性例数/(诊断阳性而病理阴性+诊断、病理均阴性)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6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检查诊断小肠间质瘤的敏感性、漏诊率与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检查诊断小肠间质瘤的准确性、特异性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误诊率均明显低于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均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小肠间质瘤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漏诊率、误诊率的比较 例/例(%)

26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显示,病灶起源于十二指肠5例,空肠11例(封四图1—2),回肠10例。向腔外生长13例,向腔内生长4例,腔内外混合生长9例。瘤体推移肠管12例,侵犯周围血管3例。恶性18例,良性8例。良性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一,可见清晰边界。恶性病变无规则形态,部分可见分叶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晰。

3 讨论

小肠具有特定的解剖结构,呈迂曲状,并相互重叠。小肠间质瘤具有起病隐匿、症状无特异性等特点,因而临床诊断具有较大的难度[3]。目前,临床上诊断小肠间质瘤的方法较多,如内镜、超声、消化道造影、CT和MRI等,但该病的位置较深,消化道造影、数字显影、血管造影对其早期诊断阳性率低[4],而多层螺旋CT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率、更好的对比度,因此多层螺旋CT扫描是目前诊断小肠间质瘤的首选方法。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及多种重建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小肠间质瘤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5]。

小肠间质瘤的好发年龄为50~60岁,以中老年人为主,且无性别上的明显差异,好发部位是空肠,其次是十二指肠及回肠。本研究中,好发于空肠11例,回肠10例,其与文献[6]研究的结果一致。另外,小肠间质瘤多为腔外生长,多数患者检查时肿瘤体积已经较大,横断面CT在内的传统的诊断方法往往难以判断起源[7]。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图像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瘤体和肠腔壁的位置关系,从而更清晰判断起源部位。有研究[8-9]表明,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特征与病灶大小相关。小肠间质瘤大多呈膨胀性生长。当病灶较小、偏良性时,呈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境界清楚、光整,且密度均匀,显著强化,对邻近组织影响较小;当肿块边界与邻近结构界限模糊、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和伴有坏死、出血及钙化时,常提示恶性的可能性较大。本研究中,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检查诊断小肠间质瘤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误诊率明显低于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均P<0.05),其与文献[10]研究的结果一致。

小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与小肠癌、小肠淋巴瘤和平滑肌类肿瘤相鉴别。小肠癌起源于黏膜层,好发于十二指肠与空肠近端,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僵硬,肠腔呈向心性狭窄,部分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及溃疡,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但小肠间质瘤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小肠淋巴瘤多见于回肠末端、盲肠,肠壁明显均匀增厚,受累肠管多较广泛,肠腔正常或扩张,并可见“动脉瘤样扩张”征,包绕相应的系膜血管及周围脂肪,形成“夹心面包征”,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融合。平滑肌类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基本与小肠间质瘤相同,鉴别困难,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明显优势,可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并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对预后的评价。

猜你喜欢

小肠螺旋例数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一根小肠一头猪
旋风“螺旋丸”
养好女人小肠经
卵巢甲状腺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