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和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预测方法

2018-09-05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6期
关键词:太和县齐穗日照时数

时 雨

(太和县植保植检站,安徽太和 236600)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县境介于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总面积1822㎞2,耕地面积11.67万hm2,是一个农业大县,每年小麦种植面积在10万hm2以上。气候特点为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但低温、连阴雨、旱、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2011年以前,小麦赤霉病在太和县流行频率相对较低,为偶发性病害。但近年由于种植制度的改变、品种的更换、气候条件的变化,小麦赤霉病在太和县的流行频率增大,已成为太和县小麦生产上的常发性病害,特别是2016年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给小麦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1 发生情况

2005—2011年,小麦赤霉病在太和县2级以上发生2年,无3级以上发生年份;2012—2018年7年,小麦赤霉病2级以上发生4年,其中3级以是发生3年。量、生育期、品种抗性、气候、农业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吻合程度对赤霉病流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气候因素是决定赤霉病发生轻重与否的关键因素,其年度间差异较大,是预测预报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年度间差异不大。以下就2011—2018年太和县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原因进行分析:

表1 太和县历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统计

2.1 病原 田间源菌量充足。2005—2011年,太和县玉米常年种植面积为1.93万hm2,大豆常年种植面积为7.53万hm2;2012年后,由于种植结构调整、玉米价格上涨等影响,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相应减少,玉米常年种植面积上升为3.4万hm2,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减少为5.54万hm2。由于小麦、玉米轮作面积增大, 这种种植制度为赤霉病菌提供了丰富的侵染寄主和生存基质,田间周年存在病菌的寄主,加之近年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但翻埋不到位,很多秸秆滞留在土壤表面,为赤霉病菌子囊壳的形成和发育提供十分有利的场所,因而,极大的增加了病菌的初侵染源菌量。

2.2 寄主 2009年以来,太和县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是周麦系列、淮麦系列、皖麦52、矮抗58、济麦22、烟农999、安农0711等,这些品种大多为高感和中感品种,对赤霉病抗性差;近年土地流转面积大,部分大户小麦播种晚,发育迟,也大大增加了赤霉病发生流行风险。

2.3 气候 气候因素中以小麦齐穗至灌浆初期的气温、雨日数、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对病情影响较大,是最重要发病影响因素。太和县小麦种植主要为中熟品种,抽穗至灌浆初期每年大致在4月下旬。

表2 太和县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及气象情况

2 影响因素分析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流行受菌源灌浆初期虽然雨日多,降水量大,日照时数少,但气温较低(16.7℃),因而赤霉病发生轻。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小麦赤霉病轻发生,主要原因是抽穗至灌浆初期多为晴到多云天气,雨日数为1~3d,降水量为3~11.7mm,日照时数为68.2~88.5h。

年份小麦齐穗至灌浆初期(月/日)平均气温(℃)降水量(mm)日照时数(h)雨日数(d)发生级别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4/21—4/30 4/16—4/25 4/20—4/29 4/14—4/23 4/16—4/25 4/20—4/29 17.9 16.7 18.4 17.7 18.6 18.4 11.7 52.7 10 52.8 3 22.1 68.2 26.8 84.1 63.3 88.5 64.8 351634 111524

2.3.1 2012年小麦赤霉病中等发生气象因素 2012年小麦扬花期遭遇2d阴雨天气过程(4月30日至5月1日,日平均气温分别为18.3℃、18.4℃,降水量分别为0.1mm、6.4mm,日照时数为0),加上部分群众对赤霉病认识不足,防治意识淡薄,造成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发病程度达3级。

2.3.2 2016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气象因素 太和县2016年赤霉病大发生,主要原因是4月份阴雨日多,降水量大,气温偏高,日照时数少,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太和县2016年4月份阴雨日14d,其中雨日9d。4月份降水量109.2mm,为1949年有记录以来的同期第4位。特别是小麦齐穗至灌浆初期的4月14—23日10d中,雨日6d,降水量达63.3mm。2016年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分别为17.3℃、18.2℃,分别较历年同期高1.5℃和0.4℃。

2.3.3 2018年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气象因素 太和县2018年小麦齐穗初花期遭遇4d(4月21—24日)阴雨天气过程,降水量为21.6mm;4月下旬平均气温为18.6℃,较历年同期均值17.8℃高0.8℃;4月下旬日照时数为62.6h,较历年同期均值67.4h减少4.8h,较2016年的55.4h增加7.2h。2018年小麦齐穗至灌浆初期雨日数、降水量少于2016年,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略高于2016年,发生程度为4级,发病轻于2016年。

2.3.4 其他年份小麦霉病发生情况 2014年小麦抽穗至

3 结论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危害程度与菌源量、寄主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菌源量和寄主年度间差异不大,基本能满足赤霉病发生流行的条件;而气候因素年度间差异较大,是影响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

气候因素主要影响小麦赤霉病病菌子囊壳形成、孢子释放、病菌侵染和病情发展,特别是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初期雨日数直接影响病情是否流行。因此,在气温适宜(最适温度为20~25℃)的条件下,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与小麦齐穗至灌浆初期的雨日数和雨量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雨日多、雨量大、日照时数少,赤霉病易发生流行,反之,则发生轻。

4 赤霉病预测预报方法

根据太和县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情况和气象因素分析,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可根据以下方法进行初步预测:

(1)中期预测气象指标:小麦抽穗至灌浆初期平均气温17℃以上的雨日数接近常年(3d)为偏轻以下发生,比常年偏多30%以上时(4~5d)为中等发生,比常年偏多60%以上时(5~6d)为偏重至大发生。

(2)短期预测气象指标:主要依据小麦齐穗后10d内的暖湿气候条件。若齐穗后平均气温17℃以上,且有2d以上连阴雨,或齐穗后10d内累计雨日数5d以上,小麦赤霉病有大流行风险。

猜你喜欢

太和县齐穗日照时数
福州市近70年日照变化趋势分析
西昌近6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1961~2020年曲麻莱县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免耕半固态直播对水稻剑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浙江省水稻品种耐迟播性研究
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太和县人民医院
——智慧医疗助推高质量发展
穗部套袋遮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但愿那爱心星火早燎原:记太和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