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

2018-09-04成军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科技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成军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主动把科技教育渗透到语言理解、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意志品质、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技创造能力及主动探索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科技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233-01

人类社会已进入科技信息时代,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科技人才。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担负起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责任。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是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教科书,还是蕴含丰富科技教育资源的百科全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发明、创造都起源于兴趣,兴趣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因此,在语文教学时针对小学生对外界充满好奇和幻想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壮观的钱塘潮片段,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学生陶醉在神奇的大自然中,教师紧接着问“你们想知道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吗?”同学们积极地寻找答案,通过书籍、影视、网络搜集有关信息。在学习交流中,同学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明白了大自然具有神奇的力量,那颗探索科学奥秘的种子也深深的扎根在学生心中。

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意志品质

有了对科学的兴趣,才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想攀登科学的高峰,没有坚强、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是不行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科学家的人物故事,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他们孜孜不倦的科学态度,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些事例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激励着他们的行为。如教学《爱迪生》一课,教师问“爱迪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受到了哪些打击?他是怎样对待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品质?”学生在问题引领下深入研读文本,知道了爱迪生没有被各种危险吓倒,还是顽强地做科学研究。爱迪生献身科学的精神让学生受到感染、启发,铸造了他们顽强奋斗、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

三、积极引导,训练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

科学是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一个人没有科学的思考方法和科学的分析能力,是不可能在科学的领域有所成就。这种科学思维方法是可以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出来得,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写作方法的归纳概况课文的分析等,逐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将之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教学《捞铁牛》对课时,教师问“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通过这一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认识到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准备工作的完善、周密,捞铁牛步骤的严谨、有序。

四、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科技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識进化的源泉。”科技创造和想象是分不开的,没有独特的想象就没有独特的创造。小学生的想象思维是天马行空的,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教师设计了“新型玻璃推销”和“插段入文” 两个活动。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推介本组的新型玻璃,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创造,其他学生可以插话咨询。接着每个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新型玻璃,仿照课文的结构和说明方法写成一段话。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和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放飞学生的想象,逐步培养学生科技创造能力。

五、课堂实验,培养学主动探索的习惯

语文课本中常识性课文重在说明事理,教师可以把实验搬到课堂,让学生亲眼见证科学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如教学《称象》一课,教师把玻璃缸、小石子等材料搬到教室里,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模拟操作,再现 “赶大象上船,沿水面画线”“赶大象下船”“往船上装小石子,直到船沉到画线处”“搬下石子”“ 称小石子的重量” 的情景。学生通过课堂实验不仅理解了曹冲称象的方法,体会水的浮力作用,而且提出了“用人代替石头”的好办法。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从多角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科技因素,要因势渗透科技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细致观察、科学分析、创新思考、大胆实践,兴趣高昂地探索无限美好的科学大世界,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猜你喜欢

科技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探究如何利用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
科技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打造“三有”宣传特色营造浓厚科技氛围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初中科技教育中优化教学策略探析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