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2018-09-04巩春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0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历史能力

巩春红

【内容摘要】历史是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课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死”课堂,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套用教参,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机械照搬,这样的教学模式应付书面考试还可以,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其教学弊端日益显露,是应该摒弃的。现代形势下,我们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要将知识讲“活”,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主动探索,学会自己求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全面提高,这才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追求目标。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一、老师引导,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很多,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导读法教学。其方法是:教师起导向作用,学生以自读为主。教师的“导”,主要指适时的引导,关键点上的设疑提问,把握章节重点、难点,归纳章节知识体系及其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形成驾驭教材及知识的技巧,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基本史实和理解历史概念及历史结论,关键处进行讲解,并要讲深讲透等。要求学生充当“发现者”,“探索者”,学习的积极主动者,读教材目录、引言、正文、大小字、表格、地图、注释、补充原始材料等,智力好的学生编写出章节内容提纲。在整个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洞察全局,巧妙推理,因势利导,导之有方,学生要勤于阅读,善于标记,发现问题,及时提问。通过教师的提问引路,疑难突破,提纲总结,使知识分解,学生易记易懂。同时,督促学生紧随教师思路尽力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分析,提取课本中最有效信息,并概括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教材的内容之美,语言之美,也能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不留死角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现阶段高考阅读“材料分析”能力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这需要教师通过引领的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中,教师需要依靠过程和方式的合理设计,让学生在师生平等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提出、观点的揭示和看法的爭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思维,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学习综合能力。

比如,在《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的课程导入时,笔者询问学生:“我们都知道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可是同学们知道吗?雄伟的万里长城在建设时,却并没有给中国带来这种历史意义,反而带来了很多的磨难和痛苦。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出来,便纷纷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或讨论去解释这个问题。很快,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课本找到答案:长城是为了预防匈奴进攻而征发大批人力所修缮的防御工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的解答学习历史时,也培养了自己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通过合作交流,掌握交往技巧

合作性学习模式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得到大力推行,并为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氛围。利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探讨中获得思维和学习方法的交换,对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也有着推动作用。

比如,在《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分组探讨唐朝的哪个方面最能够体现当时中国的繁荣和兴盛。当时,每个小组都在交流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观点。在由小组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笔者发现不同的小组分别从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甚至服装、诗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得到知识的提升。通过思想和观点的沟通,学生也积累到了他人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经验,同时这种学习方法也对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将学生的“学习”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

教师应采取积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而提高自学的能力,获取知识和衍生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学法。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中,有关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教师应重点分析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时,教师可让学生借鉴学习“大化改新”的知识,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其共同原因,引导学生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通过实践,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联想能力,不断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进一步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等各项能力,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辉.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32):134.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渭北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历史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新历史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