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体育品格培育的案例研究

2018-09-03欧园明

体育教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坚持合作规则

欧园明

摘 要:本文根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大维度的界定,从中选取体育品格作为研究的重点,采用案例的形式进行解析,并且总结提炼小学生体育品格培育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品格;坚持;合作;规则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5-0040-0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由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三个维度建构,其中体育品格的具体表现为:能坚持、善合作、守规则等[1],这些表现都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又存在实施难的现状,一线教师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值得研究。为此,笔者对体育品格的培育进行案例剖析,并提炼了相关策略。

一、策略一:情绪综合调控,鼓励坚持不懈

案例1:笔者用水平三(六年级)的学生组织了一场跨越式跳高比赛。按照体育课的四列横队简单将学生分成了4大组,然后宣布进行跨越式跳高积分赛,起跳高度男生为65cm,女生为60cm,每一高度3次机会,3次不过即为失败,下一高度升5cm,跳过一个高度计1分,最后小组所有成员分数相加,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比赛战况简析:(1)起初因为是比赛,学生都全情投入,信心满满,想证明自我;(2)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失败的学生便被淘汰,出现一系列问题,产生了怎么也跳不过、失去兴趣、发火抱怨高度太高等负面情绪;(3)积极情绪高涨的小组越战越勇,消极情绪充斥的小组越发消沉。

体育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活动。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会因为成功的体验而越战越勇,反之则意志消沉。如案例1中,学生的情绪变化导致其能否积极坚持参与比赛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对此,可以分两步来调控学生各方面的情绪,从而培养能坚持的体育品格。

1.因人而异的个人挑战

获得成功体验能激励学生挑战困难,针对这种心理特征,教师应该设计差异化的挑战,让学生无论在自己擅长或不擅长的项目中,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能坚持练习。

改进措施:用鞋盒代替统一的横杆

让学生自己带好5~6个鞋盒,根据自己的情况用鞋盒组合设定高度,不断挑战自我极限。这样一来,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既安全,又能进行个性化练习。学生看着自己一个个垒高的鞋盒也自然产生成就感,让每个学生都能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是个人能坚持品格挖掘的关键。

2.团体分层的集体比拼

案例1中,教师按四列横队分组,学生差异较大,导致身高小、能力差的学生无法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必然会使其产生负面情绪,而不能坚持练习。

改进措施:先组内比赛再组间对决

先让学生按四列横队自然分组,内部一较高下,根据水平高低分出四个档次,然后教师安排四个区域,让每队对应档次的选手在相应的区域进行比赛,得分最后记录到原小组的总分内,小组分数高为胜。如此一来,和水平相当的选手进行比赛,大家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并且为原小组贡献力量,减少了负面情绪的产生,成就了学生能坚持的品格。

二、策略二:合作意识的养成,促进学生交流

案例2:在进行水平一(二年级)的学生前滚翻教学时,笔者组织学生合作练习,并讲解示范了保护与帮助的方法,要求一位同学进行练习,另一位学生检查动作纠错并做好保护与帮助,最后进行小组评比,看哪一组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进步最大。

练习实况简析:(1)学生保护动作不按要求做,有的甚至戏弄同伴发生矛盾;(2)直接无视合作要求,无视同伴的练习,不纠错保护与帮助;(3)最终小组评比时,因没有好好合作得不到好评的小组内部发生矛盾,相互责怪。

有人认为,把几个学生放在一起练习就认为是合作(如案例2),其实这只能称之为小组练习,因为这样的分组未必能达到效果,反而容易产生矛盾,甚至导致伤害事故。因此,教师应科学地组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从而养成善合作的体育品格。

1.让学生学会互相欣赏

如今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都较为自我,简单化地开展小组练习就会出现案例2中的情况。在互相欣赏中尊重同伴,是开展合作的前提。

改进措施:分工观察打分,学会欣赏。

笔者将前滚翻的四个技术环节分别设置评价标准,安排5个学生一组,1人练习4人分工打分。在打分的基础上去发现、比较,看看组员的动作质量如何,哪一个环节比自己好,最后找比自己动作好的同学帮忙纠错。这样,每人都有一份责任,在观察、评分的过程中欣赏到了他人的长处;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体验了助人的乐趣。如此一来,为善合作的品格养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明确自身职责

案例2中,低年级学生并不能深刻体会前滚翻保护与帮助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学生更重视自己的这个小岗位呢?

改进措施:加强岗位评价,落实责任

首先,教师规范展示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并示范如何对保护与帮助的学生进行打分;然后,组织4位学生一组,两人进行合作练习,另外一人为练习同学打分,一人为保护与帮助的学生打分;最后所有组员两项分数相加评比,总分高的小组就会获得胜利。这样一来,保护与帮助的学生明确了自身的职责和要求,并在評价中感受成功的快乐,真正获得了合作体验,进一步促进善于合作品格的形成。

三、策略三:规则意识的强化,转变学生行为

案例3:在进行水平三(五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时,教师组织了一场运球接力比赛,要求学生从起点出发“S”形绕过障碍物(15米)返回起点双手把球传递给下一位同学继续,各小组每位成员都完成一次即算比赛结束,速度快的小组为胜。

游戏现场简析:(1)有学生因为落后,不绕障碍,直线运球以减少跑动距离;(2)运球不熟练的同学双手抱球跑;(3)传递球给下位同学的时候还未到传递处,老远就将球抛回;(4)因为这些不守规则的行为发生,学生相互扯皮。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行为规范、加强规则教育的关键时期。案例3中,虽然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比赛规则,但是学生却出现了很多犯规的行为,比赛变成了“赖皮赛”和“追责赛”,有效抑制这些行为才能养成守规则的体育品格。

1.规则意识的建立

体育课堂中,教师为快速组织,往往会把比赛方法说得很明白,而对规则的讲解和执行则一带而过,造成学生规则意识的薄弱,因此,规则意识的建立需要老师特别强化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改进措施:学生自定规则

案例3中,教师可以不急于公布规则,而是反问学生:“你们觉得需要哪些规则来让比赛公平进行?”学生的作答便会使得规则的建立更加民主和有说服力,在学生说规则的过程中,规则意识就逐渐建立起来。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规则的遵守,第一次组织比赛后,教师让学生及时反馈出现的不守规则的行为,并取消犯规小组的比赛成绩。第二次比赛前,再一次讨论和完善规则,请学生裁判员来参与监督。这样,学生犯规的行为逐渐消失,守规则的品格便会逐渐形成。

2.规则的激励作用

规则给孩子的印象一般是刻板的、约束的,如何在守规则的前提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规则人性化地刺激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呢?

改进措施:增加特殊条款

案例3中,根据学生情况,第一次比赛结束后在规则上附加“特殊条款”,“特殊条款”面向“守规族”小组和“犯规族”小组制定,要求“犯规族”小组起点退后1米,“守规族”小组向前移1米。如此一来,在合理范围内的“不公平”便会激励所有学生在守规则的前提下参与比赛,争取获得胜利。这样激励式的约束,才能更好地促使守规则品格的形成。

猜你喜欢

坚持合作规则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政策与商法研究坚持依法治理建设法治社会
平凡的伟大的执着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两学一做”重在知行合一,贵在坚持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