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辨析

2018-09-03谭雪梅

中国教育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升学率升学素质

谭雪梅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教育返朴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异化为“应试教育”。这种异化使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移是历史赋予的重任。而转移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基础教育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自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归纳有三类观点:一种认为只有把全面发展落实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只有把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才会有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因此,可以说素质教育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一种认为素质教育与以“五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以此否定素质教育的提法,主张用全面發展教育为涵盖。一种认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同意第三类观点。具体分析如下: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和谐统一地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二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完善了全面发展教育。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的教育。并将它作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下,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就发展的观点看,它显然存在不足。因为它只指出了全面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而没有明确界定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严格讲,德育、智育和体育都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手段和途径。至于德、智、体,虽然是全面发展的内容,却缺少一个适当的定位概念来对它们的内涵加以概括。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概念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全面发展什么?全面发展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的素质。可见,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了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深化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根本途径就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和体育是促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根本途径。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思想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胡锦涛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高素质的理想社会。没有高素质, “和谐”从何谈起?没有高素质,“社会主义”将是虚幻的理想社会。

2. 素质教育,应该从全社会的高度发起。CCTV-1的公益广告,历经几十年,现在已经推起高潮。但是,素质教育不应该假借某某活动知名(如:学雷锋日,奥运会,博览会……)发起,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间组成,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在体现你的素质。“桥上的人在看风景,桥下的人在看你。”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或素质教育的途径,决不限于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途径也应有所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强调了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事实证明,这是完全必要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就此止步。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观点,“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指身体上、心理上的完好状态”。这一观点在我国显然还未被大多数人所认同。这更说明了,用“素质教育”的概念能更准确地表达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更强调个性发展的全面性和和谐性。素质教育不是选择教育,它虽然不反对英才教育,而且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可能成为英才者脱颖而出,但反对用英才传统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受教育者,它更强调在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得到全面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教育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更强调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过程中,要发展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这是社会发展到现代化和国际化时对人的素质的更新更高的需要,同时也是个人一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素质教育指的是学校按国家对全体公民素质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对青少年实施的教育。这种教育虽然也要求全面发展,不可偏废,但其全面发展的要求重在基础性,它是为以后的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并不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的层次很高、发展很充分。再则是,素质教育一般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而全面发展教育则不仅在基础教育阶段,而是贯串整个教育阶段一直到高等教育,都要进行全面发展教育。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所谓应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可以追溯到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取仕”是中国选仕制度的一大改革。科举制度对于封建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一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也使教育逐渐成为科举的预备阶段和附庸,学校教育逐步被拉上应试、做官教育的轨道。时至今日,我国中小学教育仍未彻底摆脱这一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应试、升学仍然左右着我们学校的办学方向。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当前有三类观点。

第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有的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命题。应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因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

第二、不能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如有的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相照应、相依发展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产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能认为是对立的,肯定一个,否定一个。“应试教育也在提高人的素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层次不同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低级阶段,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提‘發展、‘迈进比‘转轨更为合适”。

第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或“升学教育”部分对立,部分不对立。有的提出把升学教育分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升学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升学教育,从而认为“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不对立”。

我们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否对立,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应试教育”的涵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7条提出“应试教育”时,给“应试教育”四个字加上了引号,这就意味着不能简单地把整个教育从上到下都归结为应试教育,否则是不符合实际的。同时表明“应试教育”一词有其特定的涵义,“应试教育”一词是作为一个贬义词而提出的,凡“应试教育”都是单纯追求升学率的。而“素质教育”一词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正是针对“应试教育”而出现的,是对“应试教育”的直接反驳。由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全面否定我国过去的基础教育,事实上我国过去的基础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成就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单纯以应考为目的产生的教育弊端的概括。”应试教育是一个贬词,但不能说我国过去的基础教育就纯粹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也培养一些素质。应试素质也是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不能以此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不是某些应试教育内容本身而是整个的办学指导思想。“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它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也不关心应试能力的社会应用。它只知道工具的、功利的目的而不知道本体的、内在的目的。而素质教育是有灵魂的,它关注内在目的,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割裂的,它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因此,虽然应试素质可以构成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却是对立的,这正如同片面与全面是对立的。

我们摒弃“应试教育”决不是要摒弃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更重视考试,更重视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我们否定“应试教育”,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不等于反对升学率高的示范学校。升学率高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升学率高的学校,不一定完全实施素质教育,其真正的综合教育质量,可能高,也可能一般。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升学率一般并不比同类可比性学校低。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求或鼓励不及格,相反,实施素质教育必将硕果累累,高升学率仅是其中之一。

猜你喜欢

升学率升学素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2020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计划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升学啦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