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2018-09-03何柳春

神州·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鹳雀楼平仄古诗

何柳春

教学目标:

1.依据字理知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韵味美。

2.让学生明白诗歌中体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3.让学生浅显的了解诗歌的基本格式。

4.让学生初步的学会阅读,为以后的阅读做铺垫。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味美及浅显了解诗人的远大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指导朗读课题

1.以外出旅游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播放,有小汽车,有“去郊游”的音乐。

师语言导入:瞧,旅游车已经开来了,请同学们排好队,快快上车旅游去了!小汽车开得可真快呀,小小游客们,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了,快下车看看吧。(课件展示,处于半山腰的鹳雀楼)

2.处理课题。

(1)你看到了什么?(一棟楼)你一定知道“楼”字为什么是“木”?(因为古代的楼大多数都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所以是木字旁)。

(2)简介“鹳雀楼”。

“鹳”字为什么是个“鸟”字旁呢?请大家认真听听吧。

教师点击带有古典音乐的喇叭,声情并茂地介绍鹳雀楼的由来。

(鹳雀楼位于今天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边,因古时候常常有鹳雀这样的鸟类停在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把这楼称为“鹳雀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风景秀丽,所以有许多人到这里游玩,并且都写下了他们的感想。)

(3)字理知识析解“登”字。

看到这么美的楼,你有什么要说的吗?这么高,这么美的楼,我们都忍不住往上登了。(师补课题:登)

你们在生活中,会在什么时候用到这个“登”字呢?我们在“上楼梯,爬山”时,都用到了登,你知道它与我们身体的哪一部分有关呢?

是呀,登的上一部分就是我们的双脚,(师在黑板上画出登字字理的上一部分)而当我们要往很高的地方登去,身高不够高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你能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你们想的办法可真多呀。古代的人也是很聪明的,他们不但知道要在脚下找各种物体,还把这些东西画成了这个样子(老师画出登字字里图的下一部分)在我们的脚下垫那么高的东西,我爬上这样高的地方怎样才避免不会掉下来呢?

是呀,一个人可以在下面用双手扶,这样就没有危险了。所以这一部分是双手但是后来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就省去了下面的双手,把上面的双脚写成了“癶”,下面垫的东西写成了“豆”字。所以登的本义是“上马和上车”的意思,后来引申为“相向攀登”的意思。

(4)书空“登”字,读好课题。

这鹳雀楼在半山腰,要登到山顶,得怎样才能到上面呢?你能使劲的读一读课题吗?(登∕鹳雀楼,登字要重读,师要范读。)

二、初读古诗

一千多年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也来到了鹳雀楼这里游玩,他把他的感想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都写了些什么吗?那就赶紧打开课文122页,自由的读读古诗吧。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完整即可,教师下台辅导。2)检查自读情况,师生共同纠正读音。3)学生再读古诗。4)师用“平仄”法范读古诗后,简介“平仄”。5)学生动手给古诗标上“平仄”符号。6)鼓励学生用“平仄”法自由读古诗。

三、通过精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1.学生读古诗,找出古诗中的景物。

是呀,所以诗人就——(指着课题说:登鹳雀楼)

诗人登到了鹳雀楼上,他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在古诗中找一找都有哪些风景呢?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相对应的图画。

3.依据图画,理解古诗中的重要词:“依、入”。

两学生或师生共演“依”字。(老师站在前演大山,学生紧紧的贴在老师的后面,用动作演示法表演“依”字)

刚才的表演你能用古诗中的哪一个字来代替呢?(依),你一定知道了它的意思吧?(就是紧紧的靠在一起)

4.理解“入”字。

多么美丽的夕阳美景呀。王之涣除了看到这些,还看到了哪些呢?

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黄河的气势磅礴。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你看到了什么,你又听到了什么?是呀,这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是要到哪里去呀?它为什么流得那么急?文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黄河要到哪里去了?(入)

可是,我们并没有看见大海呀?我想王之涣站在这也应该看不到大海吧!

(那是王之涣因为看到这黄河水急速的向东流去,他心里想的。)

是呀,这气质磅礴的黄河之水,它急速的向东流去,因为它知道在那一定有着更宽、更大的大海在等着它。

5.指导朗读古诗的前部分。

6.理解古诗的后一部分。

你们真像一位位小诗人呀!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想把它看完,得怎样做呢?

(得爬到更高的地方去;得爬到第三层去。)

我们如果真的爬到了第三层,这美景就全部看完了吗?

那要爬到第几层才能全部看完这美景呢?

(可能要到第四层,第100层……)

是呀,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呀!(师在简笔画楼之处写出“站得高,望得远)但是也许我们真的爬到第100层,我想也不可能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全部看完的。真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哇!所以诗人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再感情饱满的诵读古诗。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是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这是王之涣的名诗,全诗四行两句。前两句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澎湃,向着大海流去;后两行是作者由景想到的:要想凭借自己的眼睛看到更远的景物,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这首诗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并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我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学生最熟悉的“小小智慧”中的《郊游曲》作为音乐背景,采用外出旅游的方式开课,学生兴趣盎然,他们想要学习的欲望被点燃了。而对古诗的理解,一年级的的小学生不必理解得很深,但是学生能通过表演及观看到视频、图画也理解了古诗的含义,所以最后的诵读部分,学生的感情得到了更高的升华。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入情入境,但是在我的课堂上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没有举行背诵比赛,没有培养学生作诗的训练等等,但是我坚信,只要我在一天一天的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总会有所收获的!

猜你喜欢

鹳雀楼平仄古诗
登鹳雀楼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登鹳雀楼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