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科技园区:硬科技·新生态

2018-08-31

中关村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新区园区科技

中国高新区在改革创新中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中国提出建立高新区的想法,这也与陈春先先生的报告——要在中国建立科技园区的提法有很大关联。1988年,经过几年的酝酿,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正式建成。1992年,国家共批复建设54个高新区。当年,54个高新区规模加起来还不如台湾新竹高新区大。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高新区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如今,一个中关村科技园区的GDP就超过了整个台湾的2万亿GDP了。根据调研数据,2016年,我国高新区从业人员1805万人,营业收入27万多亿元,工业增加值19.6万亿元,税收收入1500多亿元。到了2017年,我国高新区的税收达到了1600多亿元。高新区上市企业5150家,科研支出高达8524亿元。

我国高新区经济是创新经济的代表,它的繁荣是众多创客崛起的结果。

我国高新区的发展特色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高新区是我国改革的先锋队,改革领域很多苦思冥想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高新区都陆续解决了。第二,高新区是我国创新的先导区,区别于以往的模仿跟踪,如今园区里的很多项目,正在引领着世界的创新潮流。第三,大多数高新区是“产城合一”的美丽园区,产业与城市发展相融合,为“美丽中国”率先做出了示范。第四,高新区的产业聚集作用凸显,园区从多元化向专业化过渡,初步形成了若干产业聚焦区,如深圳的通信设备产业集群、北京的信息产业集群、张江的医药产业集群、杭州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等。未来的竞争,单枪匹马不容易取胜,只有团队竞争、产业链竞争、产业集群的竞争才更容易脱颖而出。如今,中国的高新区已经有一批产业集群享誉世界。第五,高新区是创新人才的聚集区。第六,高新区还是创新文化的先锋队。最后,衷心希望中关村能够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新区。

砥砺前行,创新发展,致敬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

1999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精神,在科技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北科建集团。重点负责中关村核心商务区,即中关村西区、中关村软件园,以及后来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的开发建设与招商运营。北科建集团始终秉承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使命,坚持改革创新,砥砺前行,圆满完成了“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十年创一流”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集团开创了科技地产事业理论,以产城融合、产融结合,产业服务为核心理念,坚持以地产为平台,产业为主体,金融为支撑,实现地产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把中关村的经验和模式向全国复制,先后开发并运营了嘉兴长三角创新园、无锡中关村科技创新园、北科建长春北湖科技园、北科建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北科建天津中加生态示范区、北科建中关村虹桥创新中心等科技园区和科技新城项目。

集团开发运营境外园区累积投资总额近300亿元,园区总占地面积3900亩,总建筑面积达到700万平方米,其中孵化器、加速器达到211万平米,全部建成后将吸引2000多家不同规模的企业入驻,目前这些园区虽然处于发展阶段,但已经聚集了8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行业涉及大数据、云计算、卫星、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物联网等十余类新兴的技术,60多家上市企业在园区内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产业链效应,促进入园企业产生1200多项高新技术专利。

集团以园区运营为中心,构建了以产业聚集、企业聚集、金融支持、人才保障,创新策源、创新驱动、市场扶植、技术平台为支撑的产业生态体系,全方面助推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快速发展,围绕这八个方面,整合社会资源在园区为入园企业提供包括一百多项内容产业服务,与地方政府合作,创立投资基金,支持入园企业发展,组建了园区朋友圈,搭建企业发展交流的平台。

集团不仅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打造企业发展软环境,还打造了高质量的产业新城硬环境,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的理念融入规划,把BIM技术、绿色建筑等技术应用到新城建设之中,为社会构建科技绿色人文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新经济加速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盛景网联成立有十余年,拥有百亿市值、百亿母基金、3万学员企业、1500家新三板,未来有300家企业进入IPO。公司母基金覆盖中国、以色列等国众多知名投资基金和顶级互联网企业。

在投资领域,我们看到未来将是线下业务的战略回归。以“7-11”为例,人们熟知的这是一家非常传统的线下便利店,但其背后的财务数据惊人,800人,每年创造500亿元的收入,产生100亿元的净利润,毛利率高达90%,人均净利润120万元。在人均净利润比值上,7-11可以比肩阿里巴巴(人均净利润117万元)。

7-11的经济奇迹源自于它的产业路由器战略。具体来说,7-11采取新型的加盟战略,即团结线下存量订单,实施反向B2F,团结采购,赋能IT系统,帮助加盟便利店提高经营效率,在提高经营效率的基础上,双方收益分成。7-11公司90%的毛利并非来自于商品交易,而是来自培训咨询。产业路由器赋能共享经济体,将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各端进行存量资源的整合与连接。其中,零售店面是存量,物流是存量,工厂是存量。7-11没有自己的工厂和物流,但它帮助很多制造型企业成功上市。

盛景网联投资的汇通达公司,专注做农村电商,短短五年的时间,销售额已突破1000亿元,团结了全国7万家农村夫妻店,覆盖1.4万个乡镇。它的商业逻辑与7-11如出一辙,通过共享采购价格、共享物流环节,团结线下碎片化流量,减少中间代理环节,让物流效率更高效,并且通过产业金融让农村电商降低成本,也提高了公司收益率。另一家公司宋小菜,通过共享SaaS和物流体系,把蔬菜行業中间环节损耗从40%降到了2%,极大地提高了蔬菜产业的效率。宋小菜切入3万亿元的蔬菜市场份额,不拥有一辆车、一亩菜园和一个档口,但是三年间销售额突破3亿元,是非常典型的产业路由器。

国家提倡三产融合,打通三产需要以IT信息服务业为核心,而产业路由器可以有效打造三产融合的解决方案。盛景网联认为,产业路由器,亦即产业互联网的深度适用,将是我国互联网产业非常重要的趋势和方向。盛景网联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的新经济的加速平台,计划在未来3年内,培育100家B2F产业路由器公司,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

构筑创新发展空间

电子城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由北京市政府批复成立的承担区域改造开发任务的主体单位。1997年,北京市政府批复了振兴北京电子城实施方案。1999年,电子城区域被划入中关村科技园区,从此走上了公司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公司和相应的政府职能相剥离,正是进入市场化进程。2009年,公司上市。

在中关村机制、体制和政策的带动下,电子城园区的产业、环境、企业都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电子城涵盖了798、751等细分园区,通过对产业和空间的改造升级,电子城由20年前的90%由生产型企业组成,到2006年转型升级为基本以现代科技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态。电子城过去以国有企业、合资企业为主体,现在民营企业比重越来越大,并形成了新一代互联网的产业聚集效应。

作为中关村的重要组成,电子城的投资、建设、运营和服务都围绕着科技创新发展而进行。几十年来,电子城的宗旨从改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电子城,全面推进高科技园区建设,到构筑创新发展空间,促进区域转型增长,一直在与时俱进。但不变的是,电子城通过空间改造建设服务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内涵。未来,电子城园区的土地利用将更加集约化,产业内容更加集群化,园区环境更加生态化,运营模式更加多元化,园区管理更加智能化,园区属性更加金融化,企业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创造出更优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而我们对新生态的理解就是为企业挖掘更深厚、更精细、更垂直的服务。

近几年来,电子城整合资源优势,立足北京,布局全国,在天津、河北、山西、云南、福建等多个省市开发建设,启动运营了20个园区项目;产品体系也逐步升级,覆盖了高科技产业园区、创新产业园区、国际创研中心、新产城一体化、双创加速器等产业平台项目,空间累积规模达到了700多万平米,合作企业近千家。电子城集团以产业内容为向导,打造物理空间的硬件,为平台培育科技服务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以科技服务为核心的价值链产品体系。集团将充分挖掘企业发展需要,尤其是价值化需要,把产业发展脉络通过丰富的企业服务内容,构建与企业一同成长、与产业一同进步的园区发展新生态,为企业构建创新发展的空间。

新工具时代

根据耶鲁、牛津最新研究,2060年后,人工智能将有50%的概率超越人类,至少在未来的10年内,人工智能在翻译、写作、汽车驾驶、销售等领域将会超过人类。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同的景象。2017年,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其著述《时间简史》中指出,(人类最终将会把自己改造成神。在我看来,这一改造的路径,就是人类通过不断地发明制造工具,把自己武装起来。当我们想延伸自己的腿,就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想要延伸我们的胳膊,就发明了挖掘机等装置;想要延伸我们的眼睛,望远镜便产生了;想要延伸我们的大脑,计算机就诞生了。

人类一直走在不断延伸自己能力的路上,这个具体方法就是发明工具,在各种专业学科之上跨界搭建创新的平台。例如人工智能就是在自动化装置上做的升级,智能化产品就是从自动化装置和计算能力上进行双迭代的过程。

如何通过当前的技术为创新做贡献,是臻迪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道路。对于臻迪而言,不管是研制出天上飞的无人机还是水里游的机器人,不论是航空装置还是导航设备,不论是采用无线通信技术还是声纳技术,这些都部分地解决了人们想要延伸自身能力的需求。

就产品而言,我们于2017年推出了一款蛋形无人机,获得了全球多项设计大奖,同时我们还研制出一种傻瓜化体感摇控器,让人们不需要学习就可以直接操纵它。

臻迪想要改变人类6000年以来传统的钓鱼方式,研制了一款水面机器人,从而实现了可视化钓鱼的过程。它可以成为一台拖拽救生圈远程释放的救援机器人;可以成为水上自己会跑的、可以帮人们拍照的运动相机;可以是一个让人们体验浮浅的远程体验机器人;还可以是部分替代钓鱼杆的机器人;它可以通过水下声纳和GPS结合,清晰探测出水下地形的机器人。

在我看来,无人机是把我们的眼睛延伸到天上、把手也延伸到天上的机器,是人类通过不断发明新的工具,从而延伸自身能力的过程体现。这也是臻迪的奉行的创新与创业逻辑。

智能视觉是中国制造逆袭的关键一役

人脸识别、无人驾驶、深度学习等技术都属于智能视觉的范畴,中科蓝海要做的就是把智能视觉技术应用于生产制造的改造和升级,将其转变为智能制造。

如今,中国制造面临一个挑战,一些技术含量低的批量小、类型多的产品制造正在向勞动力更加低廉的国家转移,而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制造正在重返发达国家。我们观察,很多发达国家的制造设备尤其重视智能视觉系统的应用。一位日本世界500强制造企业总裁曾说,日本产品工艺精细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工艺流程中使用了智能视觉系统。

智能制造环节,包括前期的工业控制、总线、传感、工业互联网、机器人自动化、精密机器等,都可以通过投资引进、吸收、仿制等快速建立起这些能力,唯独智能视觉和新材料两个门类要依靠不断的试错而得出创新的结果。

如何加快智能制造试错的周期,是中科蓝海在做的事情。我们的使命是大大降低智能视觉的应用门槛,让企业工作人员在简单的操作中可以自如应用。如今,我们的智能视觉实验室已经在东莞、昆山、宜昌、佛山、深圳、北京、南京等地成立。未来3年,中科蓝海将在国内制造业最密集的50个地方建立连锁实验室,同时与行业巨头、领军企业,包括海尔、华为、中核航天等共建行业联合实验室。例如针对大型面板企业,我们会建立液晶智能视觉实验室,针对航空领域建立飞机或发动机制造智能视觉实验室,针对核工业建立核燃料制造智能视觉实验室。未来,我们会将上万个设计案例转化为应用案例,把海量工艺数据库上升为工业技改云,服务于中国装备厂商。

我们还将实施百万人才培训计划,为国家培养该领域应用型人才。制造业的痛点在于,懂工艺的人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人不懂工艺,这也是军工或大型央企所面临的技术改造的重要瓶颈。

中科蓝海在国内推出了首个针对实用、实战型智能视觉人才的教材,未来5年内,我们计划为国家培养100万个智能视觉应用工程师,让这些人才引领该领域技术创新潮流。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欧美日制造业看齐,并最终超越他们。

主题:

硬科技与新生态

主持:

梅萌(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清华科技园创始人)

嘉宾:

郑卫锋:臻迪集团创始人兼CEO

夏 越:深圳东康前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郑育敏:临汾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苏铧烨: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主任

韩克福:中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姚志锋:北京清锋时代科技有限公司CEO

张 鹏:优客工场首席战略官

主持人:最近两年,在科技界最火的一个词就是“硬科技”了。高科技不用解释,比高科技更有含金量的是硬科技。硬科技主要分布在以下领域: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科技、光电芯片、信息技术等,涵盖了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这些都属于硬科技的范畴。请各位嘉宾分别谈一谈,硬科技是什么?硬科技到底“硬”在哪儿?从生态角度而言,如何更好地打造硬科技?

相对来讲我的理解,硬科技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为什么叫硬呢?它相对于软,前些年软的太多了,因为原来最早一波硬门槛不够高,电脑不觉得是特别高科技的产品了。前些年在互联网创新,在很多软件创新快速迭代上是一波浪。我的理解就是平台之上的再平台。必须得软硬结合,才会满足人民更多的需求。今天的手机不会走,因为需要把结构复合上机构,变成机器人了,所以我认为从软的反对面来讲,它应该不能简单把它叫做硬,叫软硬结合,但是硬是这里更难的部分,比那个难度更大一点。

从我们过去看到不管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过去10年或者15年互联网非常之快的发展,我相信在未来的15年互联网不应该是最主要的主流技术了。下一个10年可能是另外一波技术需求下的浪潮,我认为应该是一波软硬结合。机器人应该是软硬结合的,不管无人驾驶的汽车也好,还是未来把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装置结合起来,变成新的复合体的东西,我认为是软硬结合的,所以难度也会更大,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就像最近我们强调芯片很多技术一样,它是需要有一个很长的积累的过程。就像在硅谷的创业者,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创业者平均年龄不是90后,而是45岁,因为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波浪潮下,需要背景或者是基因不一样,我觉得对硬科技是这样简单的理解。

我从清华毕业,我先从我行业分析一下未来的方向。

我们在3D打印领域做一个探索,把速度提升100倍的效率,同时解决材料性能的问题。做传统的铸造工艺流程非常漫长,耗能、成本非常高,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因为工艺的突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不是说技术突破就可以了。

传统制造业生产工艺这个流程是非常漫长的,为什么说我非常赞同3D打印在未来非常大的贡献呢?它可以把生产制造的平台中间环节去掉,输入数据到产出数据这个过程,中间环节是没有的,传统的工艺是需要有模具批量周期再做铸造,蜡的制造工艺也是非常漫长的。3D打印做的技术和效率提升了,同时把材料解决了。举个例子,做个话筒,可以在十分钟做出来蜡形,蜡形可以做一个铸造,十分钟的过程对于这个技术来说有这个可能性的,而且目前也是可以做得到,传统工艺做这个工作的话,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我做模具,蜡形等等,中间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环境污染的情况下,这种产业是逐渐代替掉的,同时精度非常差。用3D打印技术可以满足中间所有的需求,带动这个产业的发展,降低了成本,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为什么说3D产业这些年一直得不到突破和发展呢?其实从行业出来将近30年的时间,没有得到爆发式的增长,几乎所有做制造业都知道,这个技术和工艺是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端,发展不起来的核心原因是因为效率和性能的问题。如果说大家把这两个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是这个产业的硬科技,我认为效率和材料就是硬科技,我们现在在做这件事情就是把这件事情搞定,我们可以把速度提升近100倍的效率,同时也可以解决材料的问题。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应该结合非常关键核心的点。

大家在做产品比较多,我们是在做一个行业。太阳能光热发电大家比较陌生,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光伏。光伏和光热的区别在哪儿呢?光热带了储能,光伏不带储能,所以说光伏只能是作为分布式能源的供应,但是光热可以作为国家基础能源的供应。在2016年咱们国家的发改委把光热议题提到了国家戰略发展议程上来,包括北方的雾霾与冬季烧煤有很大的关系,这样去煤化,想用太阳能光热发电逐步替代传统煤电发电,2016年国家发改委申报了20个示范项目,每个示范项目50兆瓦的概念用光热发电。现在基本上分布在咱们国家太阳比较好的地方,比如青海、西藏、甘肃和内蒙,做了20个。

我个人对硬科技的解读,我认为是把科学技术以物理的形式呈现,叫做硬科技。硬科技我的理解分为两点,一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二是在产业链方面如何拉高参数、降低成本,所谓硬就是一定要在市场上能够有硬的市场的模式和销售的能力,拥有这两个核心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硬科技。

刚才几位企业家都讲了,硬科技作为政府来讲是要深入研究和推广的,就临汾开发区来讲,我们是以装备制造业为龙头的开发区,我感到硬科技的硬字是当今时代对我们开发区新的产业定位推进。我感到要加快硬科技的推进,否则我们装备制造业发展将无望。根据我们产业来讲,装备制造业过去都是以销售膜和制造膜为基础的产业,但是根据目前3D和智能制造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在推进智能制造和3D打印,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智能制造的发展。我认为这就是硬科技的硬,它将改变国家甚至世界上传统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我们算是创新型的园区,规模也不大,但是定位在新经济。做硬科技这群人有几个特点。

第一,像姚总属于少数,大部分硬科技从业者不愿意上台的,埋头苦干,钻研技术的,像这样的人一旦做硬科技的创业需要有机构、有人帮他对接市场、对接渠道、对接资本和合作方,联合办公室做这件事情。我们通过我们的方式,让你专注硬科技,钻研业务本身,而把其他的事情全部交给我做。

第二,技术怎么样创新呢?一定是支撐应用层的创新,我这儿有大量在应用层创新的团队,所以我可以无形之中让你的硬科技的创新变得市场化速度更加快,在各地都有园区,能形成一个联动的效应,这是我能想到的,我们可以服务硬科技的点。

我来自青海,但是我高中和大学都是在北京上的,其实也是从中关村走出去的人。前两天我一直在学习,在我看来,硬可以是一个造诣,而不是简单的升级。去年AlphaGo打败谁,或者是Google无人驾驶等,最大的特性是主观能动性,我们自己会思考,十年以后或者是二十年以后人工智能会超过人的思维,我觉得这不是简单的升级,应该是一个新的造诣。从中国制造到2025中国作为制造业的强国,我觉得我们中国如果2025年成为制造业的强国,硬科技给中国带来最有可能的机会超越,对我们来是一个新的机遇。

我觉得科技的诞生有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需要以后产生,一种是产生以后改变,我觉得我更愿意产生这种科技以后改变我们这个行业,这是我的想法。

对硬科技的从业者,精力更多集中在研发以及既有技术的收集以及对未来技术的不断投入时间研发上,从商业应用层面像我们这样一波人帮助他们商业拓展,通过科技金融的手段和人才聚集的手段帮助这个项目能够不断在创新这条走纲丝的路上继续坚持走下去。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已经建立六年多时间了,我们也有一个思考,我们从事行当的人,到底做哪些事情大概能做下来呢?可能不在我们青海土壤上,应该到深圳应该到上海才能够做得更好呢?恰恰是因为我们青海或者说广袤西部地区有着特殊的自然资源禀赋,使得有一些事业在西部地区做成长更快,成长的效果更好。

对于我们来说,通用服务不说了,资本的对接或者商业模式对接不再说了,青海省有两个自然资源禀赋:第一,我们能协调到非常关键的上网的资源,这部分对于一个新能源项目来说是无可置疑核心的资源所需的配备。第二,青海在逐渐发展新的业态,比如说大量的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华为公司在青海省海南州对某一个大型的集中式光伏电站旁建了大数据中心,为什么呢?因为我理解未来我们的进入到物物相连的时代,大数据中心还会非常需要,但是这是高能耗的企业,不能因为我们的信息产业的发展,而消耗更多的石油和更多的煤炭,在青海可以为这些行业赋予新的价值观、新的内涵,大数据中心所用每一度电都是清洁能源用电,包括未来锂电生产、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链的配备。

主持人:台上嘉宾关于硬科技,甚至不限于硬科技,还包括黑科技、科技服务业等都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相信对听者会有一些启示。感谢几位嘉宾的精彩分享!

猜你喜欢

高新区园区科技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