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影视人才利用与影视创新发展研究

2018-08-31房国栋于凤丽高字民

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

房国栋 于凤丽 高字民

摘 要:影视产业是人才、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三个要素中,人才是能动性要素,也是创新发展最关键的要素。高等院校是人才、知识聚集之地,在影视文化创新和影视产业发展中如何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建立影视文化创新社团,缓解地方影视战略人才短缺问题并为地方政府的影视文化发展出谋划策,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影视人才 影视文化创新 人力资源 影视社团

一、影视创作与高校影视人才

影视产业属文化产业,其产品是以娱乐、审美和道德教化为主的精神产品。一部优秀或畅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感人的精神内涵、艺术创新和精良的制作。而要实现这一切就不能没有一支强大的专业创新团队。在人才、资金、技术三个要素中,人才是影视作品的策划者、设计者和创作者,也是影视创新最关键的要素。

在国内,影视产业和影视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新人才的缺乏。上世纪80~90年代,西安电影制片厂好作品频频推出,就是因为当时拥有像吴天明、陈凯歌、张艺谋、芦苇等一批勇于创新的人才。而九十年代后,西安电影的衰落,也是因为人才的流失。“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发展核心转移到了北京之后,……西部影视主创人员和从业人员纷纷北上,西部影视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从而导致了西部电影的产业化发展逐渐陷入瓶颈的境地{1}。”影视艺术和影视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证明,影视竞争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竞争。

高等院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地方。九十年代末,随着影视业和影视文化的发展及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内许多非影视专业院校开设了影视、传媒专业课程。有些院校还设立了影视传媒学院(系或教研室),培养影视传媒专业学生。与此同时,在高校内从事影视教学、研究和影视创作的教工队伍不断壮大,成为推动影视知识教育、影视理论研究、实践和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力量。

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有高校教师参与到社会化的影视产业中,为影视企业项目设计和影视作品生产出谋划策。1994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章明就直接执导了电视剧《红旱船》,1996年他又导演拍摄了电影《巫山云雨》。而同校的影视教授张献民除了在该片担任男主角外,还编写了电视剧《大年夜》、《武圣关公》等影视作品。2016年,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曹汛教授和他的学生团队,参与了电影《爵迹》的动画设计和制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实践证明,高等院校从事影视教学和研究的教授、专家参与影视企业的创作、生产,不但直接为影视企业产品的生产出谋划策,给影视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也是高等院校在影视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一条现实而便捷的途径,更有利于高校影视人才的培养成才。

西安的高校实力位列全国第三,不乏从事影视等文化艺术教育、教学和研究人才。这些人才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西安影视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但长期以来,这一资源被限于高校四堵墙之内,未能走出去与本地影视企业和政府联合对接,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如何把高校的影视人才资源整合、利用起来,有目标有规划有组织地服务于本地影视企业,为地方影视文化创新发展出谋划策,这是本文要讨论的中心问题。

二、西安高校影视人才资源与利用现状

2016年5—7月,笔者以实地寻访、网络查阅、电话联系等形式对西安地区近20所高校的影视人才资源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西安高校设立影视学院和影视艺术专业并招收本科生或研究生的院校约有12所,这些院校拥有一批从事影视及与影视紧密相关的戏剧、新闻、影视动画等专业教师、研究人员和创作人员。有的院校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影视本科专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学校担任了影视教学任务或从事影视研究工作,如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西安高校内从事影视传媒教育、教學、影视研究相近相关的教工近150人,其中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美院从事影视传媒教学和研究的教工皆超过10人。开设课程有影视表演、编剧、摄影、影视动画、戏剧、影视产业研究、新闻媒体等,几乎涉及了影视研究和影视产品生产的大部分专业。

从专业知识和学历背景看,西安高校影视教师和影视研究人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专业领域:一是传媒影视专业,如长安大学的魏杨青、西北大学的张阿利;二是文学艺术专业,如西安交大的杨琳、党静萍,陕西师大的李震;三是毕业于新闻传播专业,如陕西师大的朱清河、邓晓旭;四是具有美术与艺术专业背景,如西安美术学院的多数教师;五是除了从事影视研究教学工作外,还参与影视创作制作的,如西北大学的高字民、西北工业大学的房国栋等;另外,还有部分教师从事宏观文化和文化产业市场研究,这里不一一表述。

除了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西安高校影视教工主要以发表学术论文、撰写专著、参与国家省市或所在学校的科研三种形式从事影视研究工作。其中侧重于影视文化、影视产业发展和传播理论研究的高校有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这几所大学的整体理论研究实力较强,担任和参与省市政府组织的影视文化交流、评审活动的人数也较多,但直接参与社会化(即学校外)影视创作的很少,不到15%;而像西安美术学院这类偏于艺术实践的院校,其教工的理论研究力量虽然偏弱(发表论文和担任科研数量较少),但参与社会化影视创作人数相对较多,达26%。

通过调研分析得知,西安高校影视教师目前参与校外影视设计创作工作有以下方式:(1)以个人身份参与影视公司的作品策划和创作,有明确而具体的工作职责,如担任策划、艺术顾问等;(2)作为省市影视评审专家,参与省市文化部门影视项目的规划、选题研讨及影视作品的评审;(3)参与省市电影电视行业协会、学会或省市文化宣传部门组织的影视文化学术研讨交流会。

调研还表明,虽然有的高校教师已经参与到了企业或者政府组织的影视文化活动中,但多数属于散兵散兵游勇式的参与。这种无长远规划的随机参与明显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个人单独参与,力量分散,无法形成合力与凝聚力;其二,缺乏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方向,没有长久性,不能持续;其三,无法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和创新氛围,个人才能得不到最有效的发挥;其四,服务面窄,影响力小。显然,这种无计划、无组织的人才自由流动不但解决不了本地影视企业高层人才缺乏问题,也不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利用。那么,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西安高校影视人才资源整合起来,服务于本地的影视文化创新事业呢?

三、西安高校影视人才整合利用模式

在社会、文化、艺术、科研领域有一种现象叫“集聚效应现象”,即当同一领域或相近专业的人才集聚在一起时,所产生的能量比单个人才能量的简单相加要大得多。“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硅谷,它集聚了几乎全世界最高端的IT人才,它的成功正是全世界IT和科技人才“聚集”的结果{3}。

就人才集聚而言,目前有四种模式:(1)收益集聚模式。即以经济的收益(物质)手段来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汇聚,这是当下财力雄厚的企业最常用的人才集聚模式,如美国的INTEL公司,国内的华为公司等。(2)产业集聚推动人才集聚模式。是指行业或专业关联度相对紧密的产业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形成规模,并依靠规模和整体实力吸引人才的汇聚。如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浙江的横店影视基地等。(3)政府引导型集聚模式。即政府通过行政、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引导,有计划有目的吸引人才集聚。如我国大中城市高新开发区的人才聚集基本都属于这一类。(4)由文化环境、历史原因或地理优势所形成的人才集聚。如世界顶层美术人才在巴黎的汇聚,音乐人才向维也纳的汇聚等。

以上几种集聚模式虽然无好坏优劣之分,但在现实应用中,要根据地区资源状况、人才的性质、目标规划予以审慎选择和搭配。那么采取哪一种集聚模式更为现实、更利于人才潜能的发挥、更利于影视文化创新,这是西安高校影视人才整合利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据资料统计,目前在西安地区注册的与影视相关的公司有120多家,但真正有策划、制作影视剧实力的公司不足20家,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只有8家左右(如西影集团、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公司、西安曲江影视集团、西安光中影视等),但就目前这些公司的规模、经济实力而言,尚不能吸引优秀影视人才的集聚。再看看西安最大的影视产业园区——曲江影视文化产业园,它是2006年由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批准建设的影视产业园,目前虽已吸引了西影集团、北京小马等在内的50多家民营影视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以曲江影视为中心的影视产业群,但就该园区的企业之间的联合程度而言,仍处于分散、各自为政的局面。地理空间上便利和靠拢并未形成产业的联合和文化的联合,因而依靠曲江影视园区本身来吸引、聚拢人才也不大现实。

考虑到西安作为省会城市的地位、政府部门的号召力以及近年来市政府在文化、影视、旅游产业等方面所做出的业绩,笔者认为,西安地区影视人才的聚集应该走“政府引导与产业参与集聚模式”较为恰当。具体说,就是由西安市政府或文化部门牵头和引导,邀请曲江影视、西影集团、陕西文投等知名影视公司参与,组建以西安本地高校影视教工为主体的“西安影视文化创新社团(智囊团)”,并把影视创新社团的构建和运营纳入到西安整个影视产业链中来考虑,为西安影视文化创新发展服务,为政府的影视文化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管理出谋划策,为影视企业项目开发、产品的设计、生产提供智力支持。

四、影视文化创新社团的组建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社会性动物,当志趣相同、目标一致的个人汇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在影视创新社团组建之初,就要确立目标。对于西安影视文化创新社团而言,其目标就是:以影视文化创新为宗旨,服务于地方政府和地方影视企业,推动地方影视产业创新发展。具体工作内容包括:(1)为市政府影视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影视文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咨询;(2)对本地影视企业遇到的问题、难题进行研究、会诊、攻关;(3)承担国家、省、市重大影视文化创新研究项目;(4)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影视企业进行业务培训;(5)参与本地影视项目立项和影视剧评审;(6)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影视文化交流活动。

西安影视文化社团既是西安影视人才聚集平台,也是本地区影视产业发展、影视产品生产和影视市场信息沟通与交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把政府、影视艺术学者、媒体和影视文化企业联合起来。鉴于影视产业和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特点,结合西安高校现有的影视人才资源供给现状,西安影视文化社团成员以高校影视专业教师为主,邀请本地知名影视公司高管、影视文化研究学者和本地的影视、文化艺术社团成员参与。

在人才的召集形式上,可以采用公开招聘、调研、考评、推荐等形式。为此,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足文章。首先是政府或文化部门领导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人才在影视文化创新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人才,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到影视文化事业发展的头等位置。其二,根据本地区影视文化环境、影视产业发展目标、影视人才资源现状和行业特点,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影视人才吸引机制和人才资源整合利用机制。通过行政、政策、市场和激励机制吸引人才、聚拢人才、用好人才。其三,提高薪酬待遇。其四,打造良好的影视文化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尤其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要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交流和创作氛围,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舞台。

五、影视社团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如果说集聚效应是一种自然和社会现象,那么管理就是人为的有目的的引导和推动。集聚能够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管理则是引导、助推这种热情和创造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是激发热情和创造性的另一种手段和保障。

文化创新人才,尤其是高校知识分子非常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渴望事业上的成功。如何使社团每个成员的专业技能、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又使成员与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协作,形成凝聚力,营造自由活泼的人文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激励环境,这是影视创新社团在管理上考虑的重点。

在社团组织形式上,可以借鉴硅谷的经验,尽量把权力、制度、行政、考评这些的外在的“硬性管理”转化为责任、自我价值实现等自我约束管理{4}。在管理制度设计上应考虑如下问题:(1)管理制度要能够激发每个社团成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力;(2)人员岗位的设置要与个人特长相配,合理科学;(3)职责落实到人;(4)绩效评估需要民主,薪酬待遇要公平;(5)营造团结协作气氛,发挥集聚智慧。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类最高等级的需要,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往往会竭尽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获得成就感。高校知识分子正是这样,他们加入某一团体的目的除了取得应得的报酬外,还要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肯定。笔者认为,在社团激励机制和激励环境构建中要紧紧抓住一个概念,这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创新型人才具有能动性。如果缺乏必要的工作动力,那么创新的工作效率和创新的成果就会大打折扣{5}。激励机制就是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激励办法,使其激发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而这三性的满足不仅取决于个人努力,还取决于社会、同行、朋友的承认。影视创新社团正好可以提供这样的环境,使社团每个成员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除此之外,社团应根据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设计创新激励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物质激励、升级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情感激励等。

人才是影视产业创新的灵魂。创造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最根本的要素,它的核心体现为人的智力、知识、技能等,而要点燃这些知识、技能,就需要激发人的创造力。给人才一个环境、一个自由生长的空间,一个集聚的平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力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利用。对于影视这一人力资源高度集中的产业而言,其成功的关键并不是人的数量、规模,也不是设备、技术和资金,而是智力和创新。因此,如何在影视文化创新和影视产业发展中挖掘、利用高层次人才,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创作激情,这才是影视文化创新的关键所在。

注释:

{1}鄢圣文.产业集聚的人才集聚效应分析[J].现代商业,2015(12).

{2}李凌霄,等.高校产学研让影视“插上翅膀”—33岁南大教授助力电影《爵迹》.http://mt.sohu.com/20161013/n470166471.shtml

{3}陳学中.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发展战略[J].科学与管理,2006(8).

{4}黄强.美国高科技园区人才管理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人才,2003(4).

{5}杨歆.区域人才集聚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8).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
砥砺笃行乘风破浪 绘就四川人力资源新篇章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探讨
实施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寻找医院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