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与伴奏

2018-08-31杨黎明

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伴奏黄梅戏唱腔

杨黎明

摘 要:文章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和探讨黄梅戏的语言、唱腔以及伴奏艺术特征。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黄梅戏曲目,尝试理解其中演绎运用的语言和唱腔特征,并重视伴奏在黄梅戏表演中的重要性,进而达成艺术表演的实际需求。本次研究从黄梅戏的语言、唱腔和伴奏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每个细节都根据实际的表现内容进行探讨,进而体会黄梅戏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黄梅戏 语言 唱腔 伴奏

前言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除了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享受。黄梅戏不仅仅是我国人民的精神享受元素之一,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之一。因此,展开对黄梅戏艺术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国传统文化宣传的需求及目标,并且能够让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加了解黄梅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

一、黄梅戏语言

黄梅戏在演唱的时候运用的语言是安庆地区的方言,是北方语言体系中的江淮方言。黄梅戏语言的表现方式具有结构性的特征,一般为七字句式,或者是十字句式。所谓七字的局势就是指在表现的过程中以2+2+3作为基本结构,而十字形式就是指3+3+4作为基本的机构{1}。具体表演黄梅戏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七字和十字的调整,将七字或者是十字作为框架,然后进行数量的压缩,或者是增加,然后根据曲目的调头进行调整,在演绎出完整的歌词和结构,将其与音乐句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上下句子相对称的形式,普遍使用的语言表现方法是有花腔、板腔和垛距形式{2}。演唱黄梅戏花腔小戏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其演唱歌词具有灵活多样性的特征,而且比较善于变化,其中的戏剧台词从三字到七字不等,内容中还会混夹着口语化的无意义戏剧台词。黄梅戏的语言不一定就是偶数,很多时候也会出现奇数的情况,通过重復的方式形成偶数的句式。演唱过程中会选择使用安庆的普通话欧式唱念,整体剧本会选择韵母、官话演唱,小戏就使用安安庆地方的乡音比较多,实际的唱腔一般保留官话模式{3}。

二、黄梅戏唱腔

1.花腔与平词

黄梅戏的演唱腔调与其他戏剧的演唱和表现形式不同,尽管黄梅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借鉴了许多戏剧的模式,但是并没有遗忘本身的戏剧变现特色。黄梅戏当中存在戈阳腔、徽剧、青阳腔,以及京剧的元素,还涉及到汉剧和秦腔中的许多戏剧变现形式。以上戏剧元素的融合,以及黄梅戏本身的创作,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唱腔,在演唱的过程中展现出委婉和清新的特色,将音调的变现形式划分为花腔和平词良好方面{4}。在戏剧变现舞台上,一般的小戏都会选择花腔的表现形式,并且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还可以在小戏表演中感受到皖南地区民族生活的特色。黄梅戏应用的方言模式衬托出民族生活的生动性,将人们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黄梅戏在创作方面更为大胆,并有效的增加了平词的黄梅戏表现形式,类似于咏叹调的唱演方式更具有抒情的效果,也能够为叙事性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黄梅戏戏剧性表现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黄梅戏的表现需求,呈现出艺术的特征性和审美价值{5}。

2.“两大一小”

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性的特点,实际的唱腔演绎也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质。本次研究就针对黄梅戏的唱腔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了解并掌握唱腔中的“两大一小”。所谓的“两大一小”就是指在板腔体系当中比较普遍应用的一种唱腔,其中存在平词、火工、二行、八板,以及三行等内容。通过不同的唱腔能够区分表演的人物形象,也可以通过男、女来划分唱腔。男性唱腔基本为宫调的形式,也就是高胡的do-sol定弦,而女性的唱腔基本为徽调的形式,也就是高胡的sol-re定弦{6}。不同的表演需要不同的唱腔,平词在表演的大题材戏曲中比较常见,实际为一板三眼,可以称之为缓板或者的平板。实际演奏的曲目比较肃静和庄严,演唱的特色又柔情优美,呈现出黄梅戏丰富情感并诸多变化的特征。以此为例能够发现,不同的唱腔在表演的形式上具有不同的节奏感觉,能够呈现出的情感也有诸多不同,无论是磅礴大气,还是娓娓道来,都有黄梅戏独特的唱腔节奏,彰显出黄梅戏的艺术魅力,为后人所热爱{7}。

3.花腔研究

传统黄梅戏剧目中的花腔小戏都统称为唱腔中的花腔,很多著名的黄梅戏曲目都各自对花腔理解的演唱曲调,并专用其唱腔形式,丽日《打猪草》、《瞧相》、《打纸牌》等等。表演花腔的时候一般选择锣鼓进行伴奏,进而呈现出曲目的节奏感觉和形式。黄梅戏当中的个别曲目会应用旋宫转调的方式,除此之外都应用的是花腔的唱腔,这也保证了黄梅戏曲调的专有性艺术变现模式,形成了统一的戏曲体系,进而产生联曲体。应用花腔的变现模式具有比较明确的唱腔表现独特性,能够在实际的表演和延长形式中呈现出地方的艺术特色。因此,人们在欣赏黄梅戏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皖南地方的民族特色,还可以通过小调的特征感受到地域的文化特征,但并没有向板腔的形式发展{8}。黄梅戏当中的花腔唱法都具有独特性,能够通过其独立的表现方式策划更能显出具体的音调艺术美感。花腔中的调式包含五中声音性质,即宫、商,角、徽、羽,能够通过不同的音调进行分析,就能够感受到当中呈现出的艺术魅力。五种曲调当中的徽调运用最为频繁,其余的曲调为居其次,而实际的运用形式也在平词和花腔两者之间。传统的黄梅戏表演当中包含一种比较特色的花腔,即彩腔,也就是皖南地区原本的花鼓唱腔。期初这种唱腔是为了向观众讨要彩头,后来发展成为花鼓调的彩腔。花鼓调的唱腔不仅仅能够展现出花腔小戏的特色,还能够与民歌当中的曲调联合起来,进而形成花腔小调,在独特的数板节奏恶化对板节奏下,还能够形成迈腔、切板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乐句的演奏需要。并逐渐向板腔题材的曲式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正本大戏模式的演奏特征,成功运用了大戏的主体演化至此。花腔的表演也展现出起承转合的特色,徽调当中也有一板一眼的演奏结构要求。通过仙腔和阴司腔的形式展现出小调的独特性唱腔艺术。创新的黄梅戏表现艺术模式下,专用的小调方式和曲调应景取代了传统的黄梅戏形式,并由专业的黄梅戏艺术家拟定到专业的主要唱腔范畴之内。仙腔的表现形式比较丰富,其中还包含道腔和道情,是神道在表演出场时专用的曲调模式,其表现的旋律也非常的流畅,彰显出单段体的结构艺术美感{9}。

三、黄梅戏伴奏

传统的黄梅戏伴奏选择简单的打击乐器进行,这也是最为原始和古老的黄梅戏伴奏方式,也就是传统戏曲中谈及的三打七唱方式,通过这个名称就能够了解到传统的黄梅戏更多关注到演唱层面,原是伴奏形式仅仅作为戏曲表演的辅助。在抗日战争的阶段,传统的黄梅戏尝试过应用京胡托腔的方式进行伴奏,后期又更改尝试二胡伴奏,但是实际的推广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也没有让创新的伴奏方式普及到黄梅戏的戏曲表演当中。在建国初期的阶段,黄梅戏的戏曲表演才刚刚开始选择高胡作为表演的基础伴奏,这一乐器的应用也让我国传统戏曲认识到创新和融合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以民族乐器为主题,西洋乐器辅助的演奏模式,建立了一个融合的乐队演奏方案,并增加了音乐表演的张力{10}。

黄梅戏的初期演奏仅仅选择大锣、偏性圆鼓和小锣的演奏方式,也就是俗称的三打七唱模式,具体的演奏方式就是由3个人作为打击乐器的演奏者,参与演奏的帮腔,再由7个人作为演唱者进行表演。司鼓人在执行堂鼓演奏者的工作下,还需要兼备演奏竹根节以及钹的工作。另外3名演奏人员需要分坐在长期的内部和外部,以及草台的中间位置,进行鼓乐器的演奏。20世纪三十年代发展以后,黄梅戏因为受到徽班和京劇的影响,开始改变传统的表演位置,将演奏转移到下场的舞台侧方位位置。从前锣鼓的演奏具有质朴和洗练的特点,一般经常使用的就是1到9的槌,以及12槌半和四不粘的方式,也可以称之为一字锣{11}。另外,还包含凤点头、推公车、蛤蟆跳缺,以及三条箭等类型。与黄梅戏的身段表演进行配合,包含十三槌半、起板锣鼓、叫锣、七字锣等等。伴随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黄梅戏当中又融合了很多京剧的打击乐变现方式,在锣鼓敲打的节奏中又创新了部分元素,主要就是为了适应和配合黄梅戏的唱腔,以及表演,形成了独特具有艺术性的伴奏模式。从曲牌的角度去分析能够发现,黄梅戏在初期发展阶段并没有伴奏,在抗日战争阶段与徽调和京剧在同台进行表演,并创作出很多著名的曲目,同时也吸收了京剧中的曲牌艺术。发展到建国初期阶段,还创立了独立的曲牌,进而丰富了舞台表演的形式,增加了伴奏的模式,并传承至今。增加搬走后的黄梅戏更多了艺术的表演形式,增添了变现的丰富性[{12}。

结论:综合上述研究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能够发现,黄梅戏融合了多种艺术戏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并且能够兼职自身的艺术表现独特性,向人们展示了地方戏剧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通过地域特征性的语言表现,以及唱腔的变化,还有传统与创新结合的伴奏形式,向世界展示出黄梅戏的艺术特征,也希望能够将黄梅戏传承到世界各地区。

注释:

{1}汪燕. 传统戏曲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探析[D].东华大学,2017.

{2}谢红莲. 胡连翠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中的女性意识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3}邵敏. 论文化空间视界下的黄梅戏传承与保护[J]. 江淮论坛,2015(3):136-139+159.

{4}李润瑶. 黄梅戏的舞台再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5.

{5}张朗. 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6}龙飞雅. 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安庆市黄梅戏的生存现状及其发展研究[D].福州大学,2014.

{7}许杨. 数字动画对黄梅戏艺术传承与发扬的方法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

{8}李怡洁. 当代黄梅戏演出市场的现状与前景——以安庆市为例[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0-34+39.

{9}李峰.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黄梅戏唱腔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0}邵敏. 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J]. 江淮论坛,2013(1):179-183.

{11}严伟英. 论黄梅戏与新农村文化建设[D].安徽农业大学,2011.

{12}杨瑾. 黄梅戏生存状态分析及应对之策[J]. 池州学院学报,2009(5):119-121.

猜你喜欢

伴奏黄梅戏唱腔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论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的艺术价值
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课的重要性
简论戏曲锣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