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的文化与社会意涵

2018-08-31荣洁

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关键词雷蒙意涵

荣洁

摘 要:雷蒙·威廉斯是英国文化主义研究的典型代表人物,其著作《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关键词批评方法”。书中选取了131个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词条,在叙事上运用历史观下语词的变异性、语词空间向度的关联性、词义认知过程中的差异性等方式对词汇形塑及词义演变进行追踪探究,以挖掘隐含于语词背后的政治、文化、社会意涵。对民主化共同文化的呼唤以及对文化阶级性的颠覆勾勒出威廉斯区别于“文化——文明”传统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民主文化观,在理论层面将束之高阁的精英文化进行释放并给予大众文化以充分认可。同时,威廉斯通过《关键词》所呈现出的跨学科视野与整体性思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为形成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四元互动体系赋予理论滋养。

关键词: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纵观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在西方的形成与发展,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文化批评理论给予“文化工业”最为激烈持久的批判和谴责,到六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在多元共生的理论视阈下进行的文化主义研究,其认知姿态逐渐趋于公允平和,研究方法逐步呈现多元互通,由批判否定渐渐走向理解与认同。

文化研究发端于20世纪6O年代初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他们的思想主要从两种批判性对话中产生,一方面来源于对“文化一文明”传统尤其是利维斯主义所秉承的政治保守主义和文化精英立场的反思,另一方面发起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机械理解的不满,从而试图在利维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这种基于政治实践的学术反思催生了英国“新左派”的出现,形成学术立场的继承与反叛,即精英主义和平民立场的对峙。他们以《新左派评论》为理论阵地,代表人物有雷蒙·威廉斯、理查德·霍加特和E.P.汤普森,三者共称为“文化研究奠基人”,理查德·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及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著作标志着文化主义和利维斯主义的决裂,开启了英国文化主义研究。其中,雷蒙·威廉斯以文化进步论取代文化衰退论,将艾略特“文化是一种总体的生活方式”向纵深推进。他的代表作之一《关键词》显现出鲜明的民主文化观,为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雷蒙·威廉斯与《关键词》

雷蒙·威廉斯是英国伯明翰学派前期的代表人物及新左派的领军人物,被奉为战后英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及文学批评家,他无愧是一位纵横于各学科的通才,其著作所体现出的跨领域视野和科际整合对文化研究的影响绵延至今、厥功甚伟。威廉斯1921年出生于威尔士劳工家庭,其阶级身份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对平民阶层的特殊关注,也为他扬弃师长利维斯的精英主义文化观奠定了基础。考入剑桥大学两年后恰逢二战爆发,威廉斯被征入伍被迫中断学业。战争结束后时隔四年重返剑桥修习。然而,底层工人阶级文化与中产阶级文化之间的隔阂及由此生发出的文化心理障碍依然挥之不去,致使此时的威廉斯对周遭的社会及政治形态颇感陌生,他遍寻实例骤然发觉政治、宗教上的某些普遍观念已然改变,而那些文化的“他者”竟悄悄渗入语词的演变过程中并形成迥然不同又具有社会差异性的价值观。同时,受益于艾略特在《关于文化定义的笔记》中对文化的讨论,威廉斯对文化的定义与范围产生了兴趣,表现出围绕文化术语而对社会思想的关注。于是,威廉斯摒弃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宏观元叙事文化研究方法,关注最细微的单元,选取微观的核心术语为考察重心,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梳理并揭示出词语意义变迁中所映射出的文化内涵和政治意蕴,以此构建文化的变迁图景。他视词语为“社会实践的浓缩”、“政治谋略的容器”,将词汇从研究的对象转化为研究的方法,具有独到的研究视角,从而在方法论上开创了“关键词批评”研究方法。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以下简称《关键词》)一书则是威廉斯“关键词批评”方法论的开山之作,本书原为威廉斯代表作《文化与社会》的附录,在付梓成书过程中因编辑的要求而将其抽离,随后耗费20年心力不断增删、修改,终于在1976年出版,后来1983年的第二版在此基础上增添了21个新词汇并加以注释说明。《关键词》是对文化转变与发展中语言的精彩考察与探究,威廉斯收录和阐释了与“文化”和“社会”相关的131个关键词,并追溯和分析这些语词的意义变迁及历史流变,进而诠释词義变迁背后的文化政治背景。威廉斯认为,词语不仅仅是表象上赋予了某些意义的符号,它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他对关键词的研究是从词语角度对社会文化的整体进行分析,分析词汇形塑的过程,质疑词的意涵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告知人们重要的社会、历史过程往往发生于语言内部,即对关键词所掩盖的社会真相的揭示,这也是威廉斯编写本书的意图。可见,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将文化与社会视为宏观整体,在文化中,人们的一切意图得以体现,这种意图不是经济基础的被动反映,而是社会的整体经验。

二、《关键词》文化与社会意涵表达的特殊叙事

仅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品评和分析《关键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化研究通常站在“理论”关怀的制高点给人些许空洞的停留,而威廉斯认为文化并非抽象概念,《关键词》中词汇形构及文化与社会意涵的表达通过历史性、变异性、关联性等叙事方式得以充分显现。

1.历史观下语词的变异性

威廉斯分析关键词的词义时偏重历史考察,这与他向来强调历史意识有关,威廉斯对历史研究的独特视角也可以通过他的其他作品窥见一斑,例如《英国小说:从狄更斯到劳伦斯》正是将社会历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典范。《关键词》从一个个词语的演变实例出发,提醒人们词语的使用反映甚至改变着历史的进程,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例如,威廉斯在书中对“art”一词的分析就是放置于历史的维度,结合时空的转移和政治、社会的变迁进行解读。从13世纪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的“技术”之义,到17世纪专指绘画、雕塑、素描,再到19世纪具有艺术、艺术家意涵的定义,“人类技能”与“人类技能的基本目的”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发生改变。在每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人们会对某个词的意涵形成约定俗成的清晰概念,语词涵义的宽泛或狭窄、褒扬或贬斥均有可能发生改变,甚至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所指”和“能指”也会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迥然相异的指代对象和语词表达。

在研读《关键词》的过程中,读者很难从中找到各个关键词单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涵。威廉斯指出“意义的变异性其实就是语言的本质”,“我们应该对于意义的变异性有所认知,因为意义的变异性呈现出不同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解读,且以互相关联却又互相冲突的形态持续下去,超越学者或教育委员会对词义所下的定义。”对关键词变异性的解读除了客观地还原词语演变的事实过程,更为了解除以往由精英阶层所形塑的具有阶级性的词义束缚。由此,通过关键词所具有的变异、断裂与冲突,威廉斯尤其注重语词“边缘意涵”的阐释,来释放关键词意义变迁背后的历史元素和阶级禁锢,并始终与政治社会利益和合法性问题密切相连,体现出威廉斯在文化研究中时常保持的政治关怀。

2.语词空间向度的关联性

威廉斯对关键词的意义探索从对《牛津大辞典》所标榜的客观性的批判开始,将《关键词》定位为对词汇质疑探寻的记录,他所要彰显的正是《牛津大词典》所欠缺的词语之间的关联性。何为关联性?威廉斯指出,《关键词》有论辩的特征,书中词条读来像是一篇篇论争的文章,“选取的题材不是泛泛的纲领,而是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情感色彩和隐含动机,这是《关键词》的魅力”。{1}该书探讨各关键词在语言演变中的词义变化以及彼此间存在的相互关联。看似具有独立意涵的关键词犹如一个个独立的散点分布在语言系统中,但他们的排列不是杂乱无章、随意放置的,相反却受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所影响在语言系统这一宏大空间中连接为一条条相互交错的线,每一点的位置移动及大小变动会影响其他点的排列及线段的长度和形状,这个过程可能历经几个世纪,也可能转瞬即逝,这就是威廉斯所谓的语言的关联性。相互关联可以构建起文化与社会发展演进的复杂图景,使分析结果不再单纯局限于向前的迈进,而是在矛盾和循环往复中螺旋式推进,得到一种特别的轮廓和概要。威廉斯从历时和共时层面梳理并揭示了词语背后暗含的政治思想倾向与人文踪迹,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

3.词义认知过程中的差异性

正如威廉斯所说,语言是一种持续的社会生产,即意义是被创造和宣传的,其创造主体、创造方式及动力源泉成为了威廉斯的关注对象,他在《关键词》一书中通过分析词义的形构过程——或发展、或被弃,聚焦语词背后隐形推动的主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威廉斯认为无论何时,差异性都是语言的本质属性,那些被发展的词义并不是绝对正确的,而被摒弃的也不是决然错误的。“意义的变异性与其所产生的困惑并非只是语言系统里的缺失或使用时的错误,也不是因教育程度不足所导致”{2},反映的正是威廉斯所强调的“认知差异”。意义的变异体现出不同的经验解读,而其中最为根本的要素则是不同的阶级立场,被社会认可的语义通常由特定时期的主导阶级所形塑,形成一种“特定的正确”,由此可以追踪溯源,勾勒社会的变迁路径。

总之,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的分析及结构模式不同,威廉斯对这些关键词进行梳理辨析,借助语言符号的形成、变化与发展揭示出一个又一个既定社会的政治文化形态流转。

三、《关键词》对威廉斯民主文化观的透视

威廉斯在其代表作《文化与社会》一书中使用“工业”、“民主”、“阶级”、“艺术”和“文化”五个关键词绘制出英国1780—1950年的文化地形图,而起初作为这本书的附录,《关键词》一书对词汇形塑的过程彰显出威廉斯区别于“文化——文明”传统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民主文化观。

1.文化变迁背后的权力流转

出生于劳工家庭的威廉斯始终认为,文化教育是唤起民主意识、争取民主权利的有效手段,唯有提升工人教育才能推广社会主义式的民主。因而威廉斯毕业后放弃了剑桥的助教工作,加入牛津大学的“工人教育协会”从事成人教育,以人文教育塑造激进的社会意识,期望推动社会变革。《关键词》一书正是威廉斯在该协会教书时和学生讨论后形成的思想结晶。

威廉斯在《关键词》中渗透出文化变迁背后的权力流转,例如对阶级、精英、大众、民主几个词条的探索,展示了权力从贵族向精英,由精英向大众逐渐递交的历史过程。“elite”从描述“被选举出来的人”到表达“因为阶级所产生的社会性差异”,再到现代意涵的形成,其过程与“class”(阶级、阶层)代替原初表示阶级词语的过程相接合。社会的变迁带来了词义的不断演变,自1945年起,elitism(精英主义)和elitist (精英主义者)作为负面意涵极为普遍,与此同时,“masses”(民众、大众)的演变及其复杂的意涵也见证着这一社会变迁,masses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意涵:“在许多保守的思想里,它是一個轻蔑语,但是在许多社会主义的思想里,它却是个具有正面意涵的词汇。”{3}再如,“democracy”(民主)一词意涵的发展过程从与people相关的“群众的力量”演变为代议制民主制度中的“有投票选出代表的权力”。对于社会公权力的体制质疑以及对权力重新分配的强烈诉求,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呼吁着更进一步的社会变迁,威廉斯的分析和解读赋予了文化新的内涵,在一系列关键语词的变迁过程中投射出文化的民主性和共同性,从而体现出有别于传统文化观的民主意蕴。

2.打破阶级性的共同文化观

在“文化-文明”传统中,艾略特提出“文化是一个总体的生活方式”,批评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对社会阶层的划分(野蛮人、非力士人和群氓)和对各阶层合理性的忽略,希望跨越阶层藩篱将文化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威廉斯进一步将艾略特的思想向纵深推进,认为文化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活的经验”,这一建立在民主价值之上的共同文化观恰恰区别于艾略特基于文化差异和文化驯服的等级制共同文化观,意味着与持“文化始终是少数人专利”的利维斯主义的彻底决裂,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共同文化观。

在《关键词》中,威廉斯认为“cultural”一词的意涵可以不断被扩大,所指涉的是全面的、整体的生活方式,“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它由各个阶级共同参与、创造与建构而成,绝非少数精英的专利”{4},更广泛的文化研究活动也因此成为可能并不断丰富。威廉斯将文化的概念与“艺术”相分离,从而消解了艺术高高在上的特殊地位,给予大众文化的电影、广告、流行音乐充分肯定,认为该文化形态是立足于物质基础之上的工人文化经验的重要组成,这就为大众文化的发展开辟出巨大理论空间。事实上,当1989年威廉斯指出“文化是普通的”时候,就已经打破了文化的阶级性,认为意义生产并非少数人的特权活动,低俗文化也并非工人阶级的特有产物,那些借助于新兴传播手段所形成的大众文化存在形式正是整个社会的产物,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由各阶级共同参与、创造、建构而成。

因此,雷蒙·威廉斯反对任何利用文化形态对工人阶级的贬抑,将束之高阁并矗立于金字塔顶端的文化解放出来。大众文化成为了社会上人们可以共同享用的精神產品,而不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可被各个阶级伸手触及,因而消弭了传统文化研究的封闭性与倨傲感,打破了长期以来“文化”传统的阶级性意涵,成为威廉斯对文化理论的巨大贡献。

四、《关键词》分析方法与文化产业改革发展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一书所代表的研究方法和文化理论创新为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及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首先,威廉斯对于关键词的解读过程反映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例如,对cultural一词的意涵追踪,从早期的涵义——“过程、历程”逐步衍生出一种相对于正统、主流的文明的涵义,具体讲则是用来批判新兴的文明所具有的“机械的”特质,强调与精致优雅的高雅艺术之间的差异性。结合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这一演变恰恰反映出“文化工业”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意涵转变过程,也因此记录下一段真正的社会历史,以及一个非常困难与困惑的社会文化发展阶段。其次,威廉斯虽未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含义,但却为“文化-文明”传统及法兰克福学派所激烈批判的“文化工业”正名,从理论上给予电影、广告、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形态充分肯定。他对于文化的“大众文化转向”及“通俗化过渡”的解读为今天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根基,扩展了文化产业的横向延伸及所属范畴。再次,《关键词》呈现出威廉斯的跨学科视野及整体性思维,将文化视为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意义上对既定社会形态加以充分理解的核心要素,其文化观着重强调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与约束并给予文明极大启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改革仅从文化视角去寻求突破口难免陷入狭隘,相应地,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应紧密依赖于政治、经济、社会所共同构建的宏观背景及互动模式,形成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四元互动的文化产业新兴模式。因此,雷蒙·威廉斯《关键词》一书的广阔视野和旺盛的理论生命力为该模式的形成赋予了丰富的理论滋养。

注释:

{1}{2}{3}{4}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16年10月北京第2版.

参考文献:

[1]【英】雷蒙·威廉斯,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三联书店,2016.

[2]【英】雷蒙·威廉斯, 吴松江,张文定,译.文化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英】约翰·斯道雷, 常江,译.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英】雷蒙·威廉斯, 高晓玲,译.文化与社会: 1780 -1950[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

[6]【英】雷蒙·威廉斯, 祁阿红,吴晓妹,译.希望的源泉:文化、民主、社会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7]山小琪.大众与大众文化之辩——雷蒙德·威廉斯的大众文化理论解析[J].国外理论动态,2016(8).

[8]赵金平.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雷蒙·威廉斯大众文化思想探析[J].理论探讨,2015 (2).

[9]赵传珍.威廉斯对文化“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和修缮[J].江西社会科学,2014(5).

猜你喜欢

关键词雷蒙意涵
孔子“正名”思想的法理意涵
雷蒙·威廉斯“文化革命”观发微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关键词”
“关键词”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电影·《雨人》
滚!
终身学习在“两富”社会中的意涵与路径
听说,陈意涵充满了正量
认识悲剧与否定悲剧——雷蒙·威廉斯革命悲剧观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