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雨过程对兰州黄土中桩基负摩阻力的影响

2018-08-31艾小平吴亚平舒春生余小龙高海平陈坤徐正伟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试桩轴力黄土

艾小平,吴亚平,舒春生,余小龙,高海平,陈坤,徐正伟

(1.兰州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兰州 730070;2.甘肃交通规划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兰州 730030)

黄土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具有独特性状的土,是第四纪地质时期干燥条件下形成的多孔具有柱状节理的沉积物,主要成分是粉土颗粒(粒径0.05~0.005 mm),约占60%~70%,可溶盐含量高达10%~30%,结构疏松,孔隙多而大,具有高压缩性[1]。实践证明,黄土受到水的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产生显著的附加沉降,即湿陷[2-3]。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如果将桩基修建在有明显湿陷性的黄土地区,桩侧土体遇水湿陷较大时,会对桩产生向下的拉力,即负摩阻力,这会极大地降低桩基的承载力。近些年,湿陷性黄土桩基负摩阻力导致的工程问题,引起了相关领域许多学者的关注[4-9]。

虽然许多学者对湿陷性黄土桩基负摩阻力有研究,包括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也做过此类试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0-14]。首先,在已有的大量研究中,如朱彦鹏等[13]关于负摩阻力随桩长变化的研究,试坑浸水方式大部分是在桩周打泄水孔,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使桩周土达到饱和极限状态,研究其充分湿陷的情况,但与实际不吻合。其次,虽然魏进等[14]做过类似浸水自然渗透的试验,但其摩阻力分布与融土地区类似,有明显分界。考虑到地域的广阔性、复杂性,尤其是在中国大力投资建设的西北部地区,针对其特有的环境(干燥的气候,大厚度高压缩性黄土),现有的研究还不充足。最后,中国现行规范对负摩阻力取值方式的规定过于简单粗略、单一保守,并没有考虑到实际桩基受力过程中中性点的变化。并且在实际工作生产中,不同地区土层状况千差万别。

随着中国生产技术和需求的不断发展,湿陷性黄土中桩基负摩阻力的研究还不足以满足相关需求。鉴于此,笔者结合兰州地区独有的地质与气候条件,模拟兰州非连续降雨,进行较大型的现场桩基预载浸水试验,研究兰州地区湿陷性黄土对桥梁桩基摩阻力的影响。

1 试验场地地质水文概况

试验依托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部分桥跨段,工程所在地属陇西黄土高原西部,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地形地貌总体为南北高(黄土沟梁区),中间低(河谷盆地区),需要较多桥梁沟通连接。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区内海拔平均高度1 520 m,年均气温11.2 ℃,年均降水量327 mm,月最大降雨量123.2 mm。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 446 h,无霜期180 d以上。拟建项目在全国公路气候自然分区中属甘东黄土山地区Ⅲ3。

依据设计院的勘察资料,将该试验场地黄土自重湿陷最大深度初步确定为20 m。该工程段自重湿陷等级为Ⅳ级,场地靠近柴家台村,交通便利,故将试验场地选择在西固区柴家台上。

2 试验方案

2.1 试验依据及布置

结合兰州地区降雨少、气候干燥、汇水少的特点,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中有关的湿陷性黄土试验以及附录H“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浸水试验要点”,由于场地周边道路及其他构筑物的限制,将桩基浸水荷载试验试坑采用长方形以及4个小长方形,尺寸为L×b=20 m×9 m+4×2.5 m×2 m=200 m2,试坑深度为0.6 m,整个试坑内铺设15 cm厚的细砂砾。布设S2试桩,桩长l0为20.5 m,桩径800 mm,试桩钢筋笼主筋为8ф16,为通长筋,每根试桩在对称钢筋上沿竖向左右对称布置钢筋应变计,从1 m开始,前10 m每隔1 m布置一个,后10 m每隔2 m布置一个,共计30个。试桩之间的距离8 m,满足《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有关规定,即桩间距大于4d。加载系统采用工字钢堆载及千斤顶加载的形式,桩基设计承载力为380 t,采用500 t的工字钢堆载。该试桩共布置24个观测点,采用百分表记录位移,其中浅层标点12个,分别沿120°夹角的3条观测线布置,用于测地面的湿陷变化情况;深层标点6个,用以观测不同深度土层的自重湿陷情况;桩周土标点3个,用以观测桩土相对位移;桩顶3个点,以观测桩的位移情况。试坑设有水分探头,以量测水浸入深度。

2.2 试验步骤

1)试验得到旱地桩极限载荷为430 t,试桩取旱地桩极限荷载的0.5倍(215 t)作为设计荷载进行分级预加载;

2)第1级取分级荷载的2倍(86 t)加载,以后按分级荷载43 t加载,共加载4级;

3)待加载到设计荷载稳定后,从10月25日开始分别按照年均降雨量的2倍、3倍慢速浸水,研究预压浸水摩阻力发展情况,停水后继续研究土体失水固结摩阻力的发展情况;

4)11月18日开始按3倍年均降雨量浸水,浸水稳定后开始加载,并维持一定水位至试桩破坏。考虑到水分下渗及水分蒸发等,最终浸水量4倍多;

5)卸载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为加载分级载荷的2倍,维持1 h测读桩顶沉降量。卸载至0后,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至少3 h。

试验采集数据按前1 h每15 min读一次数,以后0.5 h读一次数,稳定标准为连续2 h的位移量不大于0.1 mm[15]。

试验现场如图1所示。

图1 现场布置图

3 结果分析

3.1 加载结束的判定

通过试验数据整理计算,得到位移随时间变化以及荷载与位移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S2桩加载时间对数位移关系Fig.2 S2 pile time logarithm-displment diagram when

S2桩从预压到浸水加载破坏,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可看出,第5级荷载之前,各级荷载下S-lgt关系图线较平直,无明显的波折点。随着荷载的增大,位移随时间对数的增长数值基本保持不变。在第6级荷载作用下,加载初期,S-lgt关系曲线基本没有变化,仅表现为微降,但当lgt数值在3附近时,位移曲线出现明显拐点,表现为陡降,且超过24 h位移没有达到稳定的标准,故判定此时试桩破坏,停止加载。

3.2 轴力及摩阻力沿桩身分布分析

3.2.1 预压阶段分析 试验通过钢弦式应变计测得应变,利用厂家提供的参数及公式计算得到轴力和摩阻力,结合Origin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S2试桩预压阶段如图3所示。

图3 预压阶段图

由图3可知,轴力沿桩深下降呈非线性衰减。随着加载量增加,桩土相对位移增大,桩侧摩阻力充分发挥效应,从而使轴力衰减速率增大。在桩体中上部5~11 m范围,轴力有类似于正弦形的波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该深度的土层与其他土层承载特性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以及试桩在浇筑时,桩侧平整度对桩土接触也有一定影响;计算所得摩阻力沿桩深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靠近桩端再次增大,这与西北地区部分科研机构在类似土体试验所得结果(摩阻力在桩下部逐渐减小,在桩端接近于零)有一定差别[14],主要是土体的特性差异,桩体下部土层与桩的剪切弹性接触良好,从而使摩阻力再次递增。摩阻力数值基本为正,最大峰值位置基本都在9 m处,且最大值未超过150 kPa。桩侧局部出现负值,但数值较小,负摩阻分布长度约3 m,基本可忽略不计,这与已有的桩基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摩阻力出现多个峰值且局部出现负值可能与土层性质和密实度有关,不同土层桩土粘结性能不同。此阶段土体持力层主要在5~10 m及15~20 m处。

3.2.2 恒压浸水阶段分析 恒压浸水阶段的轴力及摩阻力分布如图4所示。

图4 S2桩恒压浸水阶段图Fig.4 S2 pile constant pressure immersion stage

从图4(a)可以看出,在试坑浸水后,桩顶以下轴力随即增大。在恒压作用下,随着浸水量和浸水时间的增长,桩身每个截面的轴力都在逐渐增大,轴力较桩顶荷载大的区间也在向下发展,且主要集中在桩中上部,桩端力几乎没变化。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浸水时间和浸水量的增加,桩侧土产生自重湿陷,且湿陷深度随土浸水深度发展而增大。当土层的沉降大于桩体时,对桩产生向下的拉力,其数值随着桩土相对位移增大而增大,这就相当于对桩二次加载,因而桩端力随之增加。由图4(b)可知,摩阻力沿桩身向下正负交替,土体浸水立刻产生负摩阻力,且负摩阻力主要分布在桩上部。通过计算后,负摩阻力分布长度和主要在4.66~5.04 m区间内,负摩阻力数值随着时间因子增大和浸水量增加而增大,但增量不大。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浸水量增加和时间延长,水浸入深度增大,浅层下的土层也产生较大沉降。此阶段土体持力层与预压基本一致,也主要在5~10 m及15~20 m处。

3.2.3 停水阶段分析 试坑停水阶段的轴力及摩阻力分布如图5所示。

图5 停水阶段图

由图5可知,当试坑地表无积水时,轴力沿桩身仍有增加,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增量逐渐减小。此阶段桩身上部轴力增大值较小,主要表现为桩体中下部轴力增大,可能是在停水初期,随着时间增长,深层土体也逐渐受到水分下渗造成的影响。此阶段的桩端反力有一定量的增长,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在此阶段基本变化不大,仍呈现正负交替,个别截面摩阻力数值先增大后减小。负摩阻力分布长度和在5.04~5.1 m范围内波动,初期先增大,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有微量的衰减。说明土体在停水固结初期蓄水量大。由于试验时间在秋冬季节,气温低,地层水分散失少,浅层土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使得桩土相对位移的变化很小,负摩阻力区段继续发展。但后期随着时间增长,部分水分散失,上部土层含水率降低,土体沉降速率降低,桩土相对位移减小,从而使负摩阻力分布长度和减小。此阶段持力层基本无变化。

3.2.4 再次浸水阶段分析 试坑再次浸水阶段的轴力及摩阻力分布如图6所示。

图6 再次浸水阶段图Fig.6 Diagram when flooded

当试坑再次浸水时,此阶段整个桩深轴力都有微量增大。轴力增量随着时间逐渐减小,总体数值递增量较小,其原因可能是长时间停水后,试坑再次浸水使得土体再次湿陷。但沉降在首次浸水及停水阶段已基本完成,故轴力变化较小,这一点可以通过桩土位移得到印证。此阶段摩阻力沿桩长的分布规律及分布区间长度基本无变化,说明较长时间的非连续性二次降雨对桩基摩阻力影响不大。

3.2.5 加载持续浸水阶段分析 试坑再次加载持续浸水阶段的轴力及摩阻力分布如图7所示。

图7 再次加载持续浸水阶段图Fig.7 Diagram of re-loaded under continuous flooding

试桩再次加载至破坏阶段,在极限荷载作用下,轴力基本保持不变。而在破坏荷载作用下[15],桩体中下部轴力明显递增,此阶段负摩阻力峰值出现较大数值,主要是由于桩体产生较大的位移,扰动了桩侧土体水分下渗,从而使下部土体湿陷。负摩阻力分布长度和先减小后增大,在极限荷载下,长度约5.14 m。破坏荷载下,桩端反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土体的持力层主要在桩8 m以下的位置,这与埋设水分探头所测水浸入土层深度结果基本一致,可见,水的影响深度主要在前8 m的位置,具体变现为土体浸水后,出现明显的沉降,对桩施加负摩阻力,同时,水使得桩土接触相互作用弱化。

3.2.6 卸载阶段分析 试坑再次浸水阶段的轴力及摩阻力分布如图8所示。

图8 实测卸载图Fig.8 Actually measured unloaded

由图8可知,卸载过程中轴力沿桩向下先增大后减小,在桩上部出现3个峰值,最大峰值位置与预载时峰值有一定差异,基本处在7 m位置,7 m以下逐次递减。较为反常的是在卸第1级荷载时,桩顶以下轴力较卸载前变化较小,而且测得桩体回弹位移值较小,甚至仍有沉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桩在破坏荷载作用下,卸载时桩周土对桩有较大的约束,限制了桩的回弹,从而使桩土相对较小[16]。此阶段摩阻力分布规律与加载阶段基本一致,负摩阻力沿桩深分布区段和随着卸载量的增加数值增大,从5.74 m变化到9 m。相比加载阶段,变化明显,空载时,数值达到最大。可能是卸载过程中,由于土处于浸水状态,仍会产生沉降,但桩体随着荷载降低产生回弹,即产生向上的位移,如此便会产生负摩阻力,并且桩体回弹量随着卸载等级增加而增大。此时,桩侧土体持力层主要在10 m以下位置。

为了研究全阶段变化情况,选取5 m及7 m处绘制轴力图,结果如图9所示。

图9 试桩5 m及7 m处全阶段轴力图Fig.9 Axial force diagram at 5 meters and 7

结合前5个阶段分析结果图,由图9可知:试桩5 m处,在浸水后轴力就开始增大,且随着水量的增加及时间的延续,增大趋势逐渐向桩下部发展。试坑无明水时,轴力仍有增长,相对于试坑浸水状态,数值较小,可能是受到试坑水头小的影响。再次浸水时,轴力继续微量增大。再次施加荷载时,在每级荷载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轴力又再次的增大。说明在破坏荷载下,负摩阻力仍然存在,可能是由于该位置处的土层在之前受到水的影响并不明显,在此时,由于桩基对土的扰动,导致该土层C、φ等承载特征值减小,从而下沉速率大于桩基,产生加载效应。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随着浸水时间延长,正摩阻力发挥度在逐渐减小,而桩端力发挥度在增加,在破坏荷载下桩端力发挥度到达极限时,摩阻力发挥度达到最小。

4 结论及展望

1)试验模拟降雨的浸水方式下,通过埋设水分探头测得浸水最大深度在10 m左右,且在该深度处含水率增量很小,说明浸水主要影响区域已在10 m以上,并且桩基在浸水期间持力层也主要分布在10 m以下,这印证了试验结果的正确性。

2)在浸水过程中,由于浸水方式不同,水影响深度较浅,使桩侧正摩阻力呈现先增大、左右波动达到峰值后、经过减小后再次有增大的现象。

3)试桩在恒压浸水至破坏过程中,桩侧负摩阻力始终存在,且其峰值随着荷载递增而增大。桩身负摩阻力区段长度ln,与桩长比值ln/l0为0.23~0.26,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卸载过程中,存在较大面积负摩阻力,ln/l0为0.28~0.45。设计时,可以考虑中性点区间特点,达到安全、经济、合理。

4)在试验过程中,首次降雨对桩基轴力及摩阻力影响较大。间隔20 d左右,试坑水干,再次降雨对摩阻力影响较小。鉴于此特点,设计时可以主要考虑首次降雨对桩基影响。

5)试桩在短期浸水后,主要由于负摩阻力的影响,试桩的极限承载力只有自然条件下的60%。而试桩在极限荷载下的沉降量约自然条件下的1.73倍。设计时,在以承载力为主要控制参数时,要同时考虑桩基沉降的影响,保证承载力又兼顾桥梁路线的平顺。

猜你喜欢

试桩轴力黄土
钢板桩内支撑预加轴力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浅谈支撑轴力伺服系统在深基坑中的应用
山区大跨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主拱线型比较分析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黄土成金
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
基坑钢支撑轴力监测的优化及实践
《刘文西:绘不尽是黄土情》
软基处理水泥搅拌桩施工控制
舟山地区超高层建筑桩基础工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