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养风险对结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短期效果的影响

2018-08-31刘松平卓恩挺潘建民柯延壮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结肠癌腹腔镜化疗

刘松平,卓恩挺,潘建民,柯延壮

(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普外科,海南 三亚 572000)

结肠癌是多发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肿瘤,多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部位,以40~50岁人群为主要发病人群,发病率在胃肠道肿瘤中居于第3位[1]。结肠癌患者早期无显著临床症状,中晚期患者表现出消化不良、腹胀、腹痛、黏血便和黏液便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结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3]。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临床中多给予结肠癌患者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治疗[4]。结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肠黏膜细胞癌变后会与正常细胞争夺营养,造成患者机体营养不良,而术中失血也会导致患者营养流失,肿瘤患者营养不良不仅会影响其本身免疫功能,还会影响其化疗效果。因此,临床中需要通过营养风险筛查了解患者术前营养状况,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临床疗效[5]。本研究将营养风险对结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短期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以期能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18~79岁,平均(47.12±6.33)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2.31±1.25)kg/m2。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为结直肠癌且于我院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②年龄≥18周岁的患者;③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的患者;④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肝、肾、肺功能障碍的患者;②合并严重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③急诊手术患者;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⑤中途失访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治疗,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建立二氧化碳CO2气腹,置入腹腔镜和操作器械对腹腔内脏器进行探查,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是否发生转移。依据肿瘤根治原则游离侧腹膜、大网膜、结肠系膜至结肠肿瘤对应的结肠血管根部,由切口拖出肿瘤及其相应肠管,将拟切除的肠管系膜和血管切断,然后离断根部肠系膜血管,彻底清扫淋巴结,切除肠管,并拖出远端肠管与近端肠管吻合。并依据患者是否存在营养风险将其分为风险组(n=17,营养风险评分≥3分)和无风险组(n=43,营养风险评分 <3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免疫功能情况。①临床疗效:肿瘤消失且维持时间>4周为完全缓解;肿瘤缩小超过50%且维持时间>4周为部分缓解;肿瘤缩小不足25%且维持时间>4周为无变化;肿瘤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为进展;②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深静脉穿刺管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尿潴留;③免疫功能: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情况,包括CD3+、CD4+、CD8+、CD4+/CD8+及 CD4+CD2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风险组与非风险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6.48%和86.06%,风险组低于无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2.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CD8+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组患者的 CD3+、CD4+比例及 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无风险组患者,CD4+CD25+比例明显高于无风险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风险组和无风险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52%和13.93%,风险组高于无风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组别 CD4+/% CD8+/% CD4+/CD8+ CD3+/% CD4+CD25+/%风险组(n=17) 30.05±6.46 29.05±6.04 1.07±0.40 57.11±11.43 9.84±3.51无风险组(n=43) 37.72±6.33 28.71±6.29 1.32±0.39 65.62±10.37 5.02±2.89 t值 2.41 1.76 2.51 2.55 2.82 P值 0.030 0.080 0.021 0.014 0.005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3 讨论

结肠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中对结肠癌患者的治疗主要为根治性手术[6]。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改进,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逐渐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且已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7]。已有研究指出[8],约39.00%的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营养不良,且营养不良和存在营养风险是外科手术和化疗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多数营养不良的恶性肿瘤患者为消化道肿瘤患者,部分进展期结肠癌患者常表现出恶病质征象,且患者术后多需要辅助化疗,化疗而引起的呕吐、恶心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会影响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营养状态恶化,影响预后[9]。本研究对营养风险对结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短期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以期能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风险组患者的CD3+、CD4+比例及CD4+/CD8+比值均低于无风险组患者,CD4+CD25+比例高于无风险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因肿瘤进展而导致的全身炎症,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代谢能力增强,发生胰岛素抵抗等,这些因素均会造成患者存在营养风险[10]。这一结果说明存在营养风险的结肠癌患者免疫能力降低,这是由于恶性肿瘤的生长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免疫系统,降低免疫能力,加之手术会对患者造成创伤,术后需要辅助化疗等措施,也会大大降低患者的免疫能力[11]。这提示临床中应给予结肠癌患者适当的营养支持,提高其自身免疫能力,帮助术后恢复。其次,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风险组与非风险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6.48%和86.06%,风险组低于无风险组,风险组和无风险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52%和13.93%,风险组高于无风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由于化疗是结肠癌患者术后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患者经化疗后出现的呕吐、恶心等胃肠道反应会进一步加重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营养风险患者经多次反复化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机体对化疗的耐受性降低,可能会对化疗产生抗拒心理,影响化疗疗效,部分患者甚至终止化疗,进而影响了临床疗效[12]。且因化疗而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会降低患者的食欲,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降低机体抵抗能力,进一步加重营养风险,严重的出现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术后恢复[13]。其次,对于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来说,其自身机体内环境稳定性较差,术后内环境多发紊乱,机体血钾水平和血钠水平受到影响,严重的低钠和低钾又会造成患者恶心、腹胀、呕吐,免疫能力大大降低,一旦遭受外界细菌侵袭,易发感染等并发症,影响了预后[14]。

综上所述,营养风险会降低结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增大并发症发生率,影响临床疗效。因此,临床中应积极给予术前营养支持,纠正患者机体内环境紊乱,以改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结肠癌腹腔镜化疗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跟踪导练(二)(3)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结肠内支架联合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在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中的短期及中期疗效分析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