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房里的最后一个春节

2018-08-30刘昌慧

商周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虎山灶王爷摇钱树

刘昌慧

当村址不再,下一个春节,还不知在何处。

从青岛回归家乡,回到身份证上刻着的那个住址“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朱家官庄村”,那个也许并不为众人知晓却对我至关重要的“家乡”。漫步在乡间的道路上,沉浸于乡音的闲谈中,那些在城市中被遗忘的点点滴滴,在新年里再次被拾起。

大年初一,放眼望去,道路两旁的平房鳞次栉比。一阵风吹过,家家户户门前的“摇钱树”随风摇曳。翠绿的竹叶与鲜艳的红旗交相辉映,再点缀上散落在地面的些许红絮,一同勾画出冬日中这抹难得的彩色风景。

新年的老味道

“相传,在虎山镇驻地东1公里处,明朝洪武年间朱姓迁此居住建村,因地处官地,故名朱家官庄。”寥寥几字,道出了这个村庄的传说。在古代,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维系,人们常以姓氏聚居。在“朱家官庄”这个因家族姓氏而得名的村庄,生活着以韩、朱、陈、赵、李等姓氏为主的村民,一代代繁衍至今。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村庄,以海为邻,依海而兴。

前几年,曾带着南方的同学来家中游玩。在骑车去海边挖蛤蜊的路上,朋友评价道:“你们这里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海腥味。”当时恰逢出海捕鱼的旺季,几乎每天都有从海上捕捞而来的新鲜海鲜在村庄中进行着初级加工。小银鱼、小青鱼、虾皮、红头鱼、大马哈鱼……一年之中,除了休渔养海期,在海上航行的渔船好像从未停歇过。

确实,在这片与海相距甚近的土地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着与海相关的工作。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产品加工、港口运输等……大海养育着村庄的一代又一代人。

对家有渔船的渔民而言,春节的仪式要更加隆重些。据渔民介绍,除夕晚上12点,他们会在海边放鞭炮敬龙王,并在渔船上贴满大紅对联,桅杆上挂上红旗,当然,还要插上必不可少的“摇钱树”。老渔民说那是财富的象征,也饱含着渔民敬畏大海、敬畏自然的虔诚,寄托着渔民通过耕海牧渔、勤俭持家、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与每一年“如约而至”的“摇钱树”一样,春节,总能带给在外的游子无尽的回想。“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纵然外面的世界纷繁复杂,这里的村民依然保存着很多传统的年俗。

腊月二十三,俗称“辞灶”。这一天,家家户户的灶台东面会供奉上灶王爷的神像,送灶王爷爷升天。神像前会摆上糖果,老人说,灶王爷吃了糖果之后嘴变甜,便会‘上天言好事”。与“辞灶”相对应的是“接灶”。正月初七早晨,包水饺、放爆竹、烧纸,在灶王爷神像供上一炷香,接灶王爷“下界保平安”。

年前蒸好的“发团”,寓意新年大吉大发,全家团团圆圆;年夜饭必备的炸豆腐,谐音“多福”;初一早上吃“元宝”饺子,谁吃到那枚藏着硬币的饺子,新的一年就会赚大钱……春节,也许就该是这样。虽看似毫无道理,却包含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

“照毛虫,照毛虫,照得毛虫害头疼;照旮旯,照旮旯,长虫蝎子都憋煞……”当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提着灯笼、哼着童谣到处照的时候,这个村庄里的新年,才慢慢开始落下帷幕。

村庄的新色彩

童年的记忆中,“摇钱树”上悬挂着的是红布与铜钱。但不知从何时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开始飘扬于“摇钱树”上,用别样的方式将国运与家运紧密相连。在岁月的更迭中,老民俗不断焕发出新变化。而这个村庄,时光也逐渐将其涂染上新的色彩。

如果说海洋渔业的兴盛源自上天的馈赠,那钢铁产业的蓬勃则是赖于后天的规划。在朱家官庄村的大事记中,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到来绝对是其中不可遗漏的一笔。

很多年前,朱家官庄村所在的虎山镇只是一个农业小镇。即使渔业资源富饶,各家各户还都在坚持农业生产,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水稻等作物。而在2003年,日钢的兴起成为了虎山镇快速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也推动了其从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的转变。

2003年,日钢公司落户岚山区虎山镇。朱家官庄村、高家屯村、申张村等多个村庄的农业用地成为其工厂占地所在。在日钢的产业带领下,全区钢铁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初步形成了以钢材深加工、钢材贸易、仓储物流、环保设备制造等高科技新兴产业聚集的临港精品钢铁配套加工基地。2017~,日钢集团完成产值首次年内突破700亿元。

这些高深的名词与耀眼的数字,对日钢占地所在村的村民而言,看似无关,其实变化早已融入他们的工作与生活。

因耕地被占用,村民或主动或被动地去寻找新的工作。而日钢的到来,也无形中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遇。除日钢本身提供的工作岗位之外,在疏港大道两边,商铺林立。服装店、特色餐馆、网吧、KTV、快递物流……各种服务一应俱全,村子里的服务业随之蓬勃兴起。

大学毕业之季,日钢曾到学校进行校招。那时才惊觉,家门口的日钢竟已发展得如此壮大,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这几年,随着日钢的发展,村庄空气中的“海腥味”淡了,“钢铁味”浓了。日钢早已成为这个村庄中不可剥离的一抹颜色。

自日钢到来之后,春节期间,街道上弥漫的就不仅仅是熟悉的乡音,还有来自他乡的陌生语言。四川的麻辣香肠与本土的鲜肉灌肠混搭成为餐桌之上的佳肴,而因日钢而聚集的外地人,与当地人一起,在村里过着一个又一个地地道道的“日照年”。

何处是吾乡?

2015年,山东钢铁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落子虎山镇,虎山镇离“建设山东临港工业重镇”的发展目标又近了一步。而作为一条贯通日照主城区与岚山区、服务于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快速通道,厦门路二期项目应时启动。

据相关人员介绍,“厦门路二期项目起于疏港大道,联接已建成的厦门路一期,向东北经朱家官庄、高家村、李家村、陈家庄子,止于与海洋城交界至临港路。”

站在厦门路与疏港大道的交叉路口,目光所及的朱家官庄村早已被道路割裂。厦门路上车水马龙,竟不知,道路经过的地方在两年之前曾是片片村庄。厦门路将原本整齐的村落割裂得四分五裂,而随着厦门路的进一步规划,此刻遗留的村庄也将不复存在,变身为条条道路。

其实,自日钢到来之后,“搬迁”早已是村民口中“老生常谈”的话题。每年都在谈论,每年都是等待。但村民们知道,搬迁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

2015年,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落地,韩家营子等村庄先一步实现了整体搬迁,落户锦绣花园社区。2016年,朱家官庄等村庄的部分房屋因厦门路二期而拆除,但村民尚未安置。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朱家官庄剩余房屋全部完成测量,等待拆迁与安置……

“搬迁”,对村民而言是一个矛盾的话题,既渴望而又拒绝。渴望崭新的社区、渴望新鲜的空气,在万般渴望的同时,村民却也害怕搬迁之后的陌生与距离。人们都说,“远亲不如近鄰”。村庄里的邻里关系,比社区里的楼上楼下更让人留恋。

“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种对“搬迁”的拒接之感,在春节愈加强烈。对游子而言,魂牵梦萦的故乡,虽然回不去,但它依然在那里。不论游子身在何处,总还有那样一个地方,存放着童年的记忆,记录着年少的梦想。而当村庄拆迁之后,不知,何处是吾乡?

每年春节,在各地打拼的人们都在努力赶回家。他们要的不仅仅是家人间的团聚,更是一种心灵的归属。家乡是那个无论走多远,都可以回去驻足休息的地方。而现在,我们正在经历这样的时代,见证着一个一个村庄的消亡。1989年,诗人海子回到安徽老家之后感到巨大的荒凉:“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你在家乡完全成了个陌生人。”时代在变,村庄在变,人更在变。

2018年的春节,对朱家官庄村民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年,可能是他们在自家平房中的最后一个春节。燃放最震耳的鞭炮,张贴最鲜艳的对联,插上最翠绿的“摇钱树”……用最虔诚的心来装扮新年。因为,当村址不再,下一个春节,还不知在何处。

现在,那些早已习惯了在村庄中工作生活的村民,在思索着未来的出路。搬迁之后,或是虎山社区,或是龙河社区,一切尚是未知。而朱家官庄、高家村、李家村、陈家庄子……这一个个村的名字也将逐渐被一个个社区取代。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村名与村址,留下的,只是残存的记忆……

而村庄的消失恰是时代发展的见证。正如有些人注定要离开故乡,有些村庄也注定要融入新一轮的经济格局。如何在社会进步中去传承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作为故乡标志的房屋可以消失,不能消失的,是那些依附在老习俗上的文化与规矩。

猜你喜欢

虎山灶王爷摇钱树
五虎山选煤厂酸性煤泥水沉降试验研究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Immunohist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dynorphin A and Kappa opioid receptor-1 in the digestive system of scallop Chlamys farreri*
灶王爷的“脸谱”
敬灶王爷的传说
我家有颗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