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析林语堂的幽默本色

2018-08-29吴姝婧

北方文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师承孔子

吴姝婧

摘要:本篇文章通过阐述林语堂幽默的思想来源、外在表现和深层内涵,充分地领略了他的幽默本色及其幽默背后的悲剧底色,展示了厚重的深刻的全方位的幽默大师的形象。

关键词:“师承”孔子;悲剧底色;闲谈形式

林语堂的幽默风格已经广为学者重视和认可,近些年来此类研究也层出不穷。如田伟翠的《林语堂幽默与当下幽默特点的比较研究》(1)侧重分析了这两种幽默的差异等级,郑月娣的《论林语堂的幽默观》则从争议性、功过得失、悲剧意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可见,关于林语堂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也证明了其广阔前景。

一、恨不曾为孔门弟子

林语堂作为现代文坛上的幽默大师,与他推崇孔子息息相关,他从孔子身上汲取的丰富的幽默内核,成为他幽默思想的根源。林语堂对于孔子本人十分热爱,他眼中的孔子不是被笼罩着圣人光圈的亚圣,而是一个可爱又幽默的普通人。孔子曾在出游时被骂为丧家之狗,他不但没有生气,却说“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2)这正是林语堂眼中最上乘的幽默,不装腔作勢,不哗众取宠,而是大思想和大智慧。这种幽默出于善意,愉悦别人和自己;这种幽默随口而出,从德行中自然流露;这种幽默让人舒服自如,蔼然可亲。林语堂曾说:“吾尝细读《论语》,精读《论语》而咀嚼之,觉得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噫,孔子何其幽默哉!吾将拜倒其席下矣!”(3)而林语堂本人的幽默也是自然生发,水到渠成的,他曾和秘书黄肇珩谈起抽烟一事,建议对方的丈夫学抽烟斗,便可避免发脾气,因为可用烟斗堵住丈夫的嘴。和这样的幽默大师一起工作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情。

孔子的幽默和林语堂的幽默是一脉相承的,是思想上的放逸驰骋,是对生命万物的热爱追求,是积极闲适不断探寻乐趣的人生观。但这并不是对生活的浅薄认识,而是历经了沉浮,洗尽了铅华,探索了生命之后的大彻大悟,是看透了苦难之后更要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人生舞台的大无畏精神,是积极的乐观的正能量的幽默。

二、闲适外表下的悲剧底色

林语堂的很多文章都充满欢愉情调,语言或诙谐幽默,或平易自然,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细节,选题以身边琐事为主,别人不屑顾及的“苍蝇之微”,都是他乐于表达的内容,例如《论西装》、《秋天的况味》、《大暑养生》等。因此,很多学者由此判断他的作品缺乏厚重感,显得浅薄。陈平原曾指出:“林语堂作品显得过分轻巧——一种对历史文化的隔膜而产生的‘浅与对现实人生的冷淡而产生的‘薄。”(4)这种观点是偏颇的,因为没有体悟到林语堂作品的文化本质,没有看透林语堂作品中厚重的生命意识,没有把握闲适外表下的悲剧底色。在《论西装》中,林语堂从衣着这个小切口切入,通过中装和西装在各个方面的比较,揭示了国人崇洋媚外的丑态,进而上升到文化和精神层面。“中西服装之利弊如此显然,不过时俗所趋,大家未曾着想,所以我想人之智愚贤不肖,大概可以从此窥出吧?”这一段话表现了林语堂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维护和对衣品背后折射出人品问题的分析。在《秋天的况味中》,林语堂在抒写对于秋天的美和成熟的喜爱之外,更表现了对生命转瞬即逝,虚无缥缈的感慨。“草木已变得枝叶干爽松脆,正像岁月在老人身上带来的变化一样。”用枝叶的退化来比喻老人生命的衰落,透露出对于生命易逝的感伤和哀愁,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林语堂的幽默不是空洞乏味的,是建立在对于人类命运和世间万物的悲剧性思考的层面上的,他小说中的人物大多短命,他不认为死亡很崇高,而是偶然和无意义,这就透露出了他的生命观,生命是脆弱易碎的。正是基于这一深度,他才更加强调在有限的生命内创造出更多的欢愉,好好把握这短暂的时光去享受和追求生活的美与乐。他是站在人类本位的基础上去善待人生,所以他的作品才呈现出如此闲适安逸幽默之感。林语堂更像是得道的高人,世人皆醉我独醒,他是真正看透了生命的智者,是站在生命之上的俯世者。

三、结语

林语堂是第一个将西方的“humor”译成幽默二字的人。他主创的论语派则是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他建构了自己的幽默观,创造了不同于其他文风的审美价值,这审美价值的核心便是一种人性的关怀。他构想和实行着美好的人类文化理想,他带给文坛的虽是一股清新的暖风,但却最入人心。

注释:

田伟翠,张灵聪.林语堂幽默与当下幽默特点的比较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C].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六月第三版.

王兆胜.闲话林语堂[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1:7.

陈平原.在东西文化碰撞中[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81.

参考文献:

[1]王兆胜.闲话林语堂[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1.

[2]郑月娣.论林语堂的幽默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师承孔子
昆剧“传”字辈师承探析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名辩逻辑家公孙龙师承渊源儒家的逻辑明辨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
从《擒庞涓》看孙膑与孙武的师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