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亭》中的“儒”、“道”、“释”

2018-08-29刘敏

北方文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牡丹亭

刘敏

摘要:《牡丹亭》历来被称作“至情”之代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杜丽娘因情死又缘情复生的故事不知感动了多少痴情男女。然而在《牡丹亭》中人物的个性语言更为突出的是将这些人物的思想得以显现,且大致分为了两大思想阵容贯以全剧始终——儒、道。当陈最良与石道姑共守梅花庵,对待丽娘还生的事件中两人对比最为鲜明。此外在柳杜的因缘业果里又可见“释”的思想,这样以来更增加了戏剧情节的丰富性和关联性。

关键词:牡丹亭;“儒道释”;情与理;梦与现实

在《牡丹亭》中,首先文本中有相关字眼,如“腐儒”、“迂儒”、“寒儒”;“道姑”、“道场”;“前生业”、“前生”、“即世”(1)等。其次在戏剧情节的转折与矛盾冲突中得以显现剧中人物受“儒道释”思想的影响。

一、“情理”之中的“道”与“儒”

《牡丹亭》中所塑造的儒者角色皆重理,重礼教,重对“公”的忠情,以陈最良、杜宝为例;而道者角色皆顺应自然之情而感发之,如石道姑、杜丽娘。

(一)侧理:从不伤春、游园

陈最良,儒生的典型代表。“儒冠误人双鬓丝”,正是追求功名未果的落寞之词。[1]P20其虽是剧中小人物,也常被人们看作迂腐之人,然这一角色在剧中始末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分别体现在其教书、奔告、解围等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中。

其聽闻杜太守要为女儿请先生,便“好些奔竞的钻去”,[1]P16且列出了七条缘由。当丽娘“为诗章,讲动情肠……因春去的忙,后花园要把春愁漾”,陈最良说出了最经典的一句话:“你师父六十来岁,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1]P49。细读文本,我们可以窥见其在剧中人物眼里的是“陈绝粮”、“百杂碎”、“标老儿”、“村老牛”、“痴老狗”、“迂儒”等,但其不避路远艰险向杜宝报告丽娘坟墓被劫,可见其忠于职守;又在宋朝安危之际以“儒生三寸舌”解除围困,可见儒生当也是致用之才。陈最良所受的是宋明时期的“儒”学教育,其是偏于尊崇理教的,但仍能看到人物自身精神品德方面的闪光点。

(二)侧情:道可道,可知道

石道姑其生为石女,因此得姓。“当人生,梦一场”[1]P91,她发出如此感慨正是自身经历使然,虽为石女但也曾嫁为人妇,这正是石道姑自然情性未曾泯灭的体现,然而最终还是出家。因丽娘一病不起,遂杜宝请其禳解(2)。丽娘亡故,她便和陈最良一同守护梅花庵观。在其听闻柳生房内有动静时,先是疑心小道姑,她为什么会疑心小道姑呢?这又是一重石道姑自我心理的解构,她曾是如此,当然也会以这样的心理来猜度小道姑了。在她想要去柳生房内探看时,“道可道,可知道?名可名,可闻名?”此句一出,当真是道姑所语,又带有十分戏谑的态度,此处是语言化用的体现,且由石道姑说出实为揭穿柳生所打的哑谜,其后她又尽己所能助柳杜终成眷属,引起了直至剧末的矛盾冲突,也是其人性中男女自然之情的体现。

(三)遵理难抑情:“理所当然”

杜宝——“西蜀名儒,南安太守”。在杜宝的世界里,“腐儒”、“迂儒”是别人对他的评价,也是他对别人的称呼。杜夫人言“老爷也,珍重你这满眼兵戈一腐儒”,一语中的,这虽是杜夫人眼中的杜宝,何尝不是作者将杜宝外在形象所塑造的大公无私、威风凛凛的“名儒”与此句中的“腐儒”所作对比,这正是对杜宝形象的自我解构。当杜宝正盼救围,陈最良求见,其言:“这迂儒怎生飞的进来?”可以看到杜宝对陈最良的称呼——“老儒”、“迂儒”,杜宝自己何尝不是这一类的人呢?却偏偏由他的口中说出。

当他听闻夫人死讯,“天呵,痛杀俺也……呀,好没来由!夫人是朝廷命妇,骂贼而死,理所当然。”此句一出,掷地有声,杜宝大哭夫人忽转念一想,此举“理所当然”,死的光荣啊!此时虽其理性压制了情感,实是杜宝一腔为公暂割私情的不得已。在闹宴一回更可看到真实的杜宝,“虽有存城之欢,实切亡妻之痛。我的夫人呵……正是:‘功名富贵草头露,骨肉团圆锦上花。”杜宝虽处处遵守对君王的忠情,然难以掩盖其内心的真情实感。

在剧末杜宝较冷酷,他认为女儿和夫人皆是“妖鬼”[1]P303,然自有“官前定夺”,“谁敢不从”,结局使然。笔者认为,在戏剧结尾处由皇帝来下令使众人服从,不仅仅是学界大多数人批判下的向封建主义势力屈服,更多的是在话语结构中,作者要为这样的故事建构存在的现实可能,使其得到“人”的承认与支持。

(四)至情但顺理:“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杜丽娘崇天然之物,也正是因自己的天然至情——女儿情而致自己因梦身亡。《牡丹亭》因梦起事,可梦终归是梦,其实现终是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要回归到现实中来,想要实现的方可实现。虽丽娘至情,但其与柳生的爱情实现终须遵循现实世间的顺“理”成章。柳生央丽娘成亲,丽娘言“请个媒人方好……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丽娘虽以情至上,但再世为人,不得不遵循世间之理。“这时的杜丽娘有勇气和胆量,她要通过符合社会规范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求封建父母承认他们恋爱的婚姻,要求封建礼教承认他们正常健康的爱情,要求社会承认他们自由合理的追求。”[4]P296

二、因缘业果之中的“释”

综观文本,可以发现在柳杜二人的自身经历中,尤其是他们两人的爱情历程中都充斥着“梦与现实”的距离。

柳梦梅,其名因梦而改,“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谩说书中能富贵,颜如玉,和黄金在那里?”其为儒生,所求当为功名富贵;且“二十过头”,又当求得一美人相伴左右。“梦魂中紫阁丹墀,猛抬头、破屋半间而已”,“虽然是饱学名儒,腹中饥,峥嵘胀气”,这不得不说是其梦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杜丽娘,“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1]P54随后便在梦中遇见了柳生,当在现实中还没有建构起来两人结合的可能性条件时,丽娘因梦而亡;当丽娘复生之际,正是在现实距离建构起来之时。柳杜的因缘业果体现在冥判一回“有个柳梦梅,乃新科状元也。妻杜丽娘,前係幽欢,后成明配。相会在红梅观中。不可泄露”。“释”家言前世今生,丽娘言“你后生儿蘸定俺前生业”;又当杜宝厉声不认丽娘时,丽娘“见了俺前生的爹,即世嬷”,“因为杜宝还未认复生后的杜丽娘,所以只能说是‘前生的爹,而‘即世嬷的‘即世,却是包含了前生、今世的。”[3]P202

三、《牡丹亭》与作者

本文重点是从人物的言行出发,发掘其自身被儒道思想影响之下人物性格、命运等方面的异同,剧中人物生存的复杂性可见一斑。陈最良、石道姑虽是小人物,但当主角退避后场,他们就是舞台上最活跃的分子,需要他们来推动故事情节之转折。杜宝被外在的“高大”形象所压抑,但其在事件发生的第一反应和己身独处之时都暴露了其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情感。杜丽娘、柳梦梅作为青年人的一份子,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现实要去面对和实现。

《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明代的思想潮流是理学——“新儒学”,然而作者在《牡丹亭》中设置了丽娘“至情”的这一角色。“《牡丹亭》与蓝本(3)相比较,继承了原作对‘慕色的表现,进一步提升到‘至情的高度。”[6]并在题词中言:“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可以看到,作者虽生活在理学兴盛的时代,然而其倾向于人的自然之“情”的触动和感发之义。作者在剧中设置的受“儒释道”三教影响下的角色,其相通之处都流露了自然人性,就连反面角色李全也是因功名富贵而归顺的,这才是真实的人性与社会现实。

注释:

今生。

向神乞求解除灾祸。

指《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王一川主编.文学批评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赵山林撰.牡丹亭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汤显祖著 蔺文锐评注.牡丹亭[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李思涯.《牡丹亭》内外的腐儒世界[J].中国文化,2015.01.

[6]王燕飞.《牡丹亭》的传播研究[J].上海戏剧学院,2005.04.

猜你喜欢

牡丹亭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牡丹亭』中品教子
论戏曲文本在非线性叙事中的构成——以《牡丹亭》为考察中心
新昌县档案馆藏调腔《牡丹亭》考论
《牡丹亭》“创作声腔说”驳议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