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研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8-08-29张智艳

艺海 2018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张智艳

[摘要]视觉传达专业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思维、重模仿轻创新、重美术轻工科、重结果轻方法的教学弊端。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教学有着一定溯源与优点,但学生在被动学习中吸收知识却不会思考与创作。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完整贯穿研究性教学思想,确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评价标准,制定精细化学生定位培养计划以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教师应自觉建构研究性的课程资源,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导入“行为引导教学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与思考力。对于视觉传达专业学生而言,缺乏本专业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的学习是制约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教师可通过研究性的项目教学或课程设计等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研究方法、亲历研究过程。因此,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提升本专业学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之根本。

[关键词]视觉传达专业;研究性教学;定位培养;“行为引导教学”

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普遍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从招生时考察素描、色彩科目的招考模式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侧重于绘画技巧、计算机软件的学习模式,形式皆很固定。学生们一方面很难思考出很好的创意作品,另一方面直接模仿能够轻松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这种简单模仿泛滥的行为极大地制约着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由于视觉传达专业教师大多科班于美术学学科,教师在自身专业素质、兴趣至专业沿袭而言更多地注重美术学教育而忽视工科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往往存在着忽视设计研究过程的教学思想偏差,对于设计研究过程的忽视实质上就是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忽视。还有,在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上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思维、重模仿轻创新、重美术轻工科、重结果轻方法的传统教学弊端。教师自身研究能力、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缺乏是传统设计专业教育的瓶颈,从本质上制约着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1.建构以创新性为核心的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培养综合评价标准及目标

传统教学弊端中有部分原因是视觉传达专业教师师资结构组成中美术学教师较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本专业教师普遍研究性教学意识不强,将高等学校视觉传达专业培养等同于职业技术学院的技能化、实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培养应区别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培养,目标应在于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职业潜力、综合素质的培养。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对于设计艺术学各专业学生培养的评价标准共十个方面:(1)想象力,创造力,学生接受和选择课题以及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2)多学科学习和应用多学科的方法与程度;(3)社会责任心,学生对设计师以及设计的社会责任的认识,(4)综合能力;(5)推理和调查能力;(6)美学判断力;(7)对信息的组织与分析能力;(8)对未来设计的深入思考;(9)表达能力,包括速写表现、技术图纸、运用理论和学术方式对设计观念的表达、设计报告等;( 10)自我激励与自我学习的责任心。从上述学生培养评价标准可以看出,以往专业教学中注重的设计表现能力仅仅是评价标准的一个方面,而被专业教师忽略的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及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被列为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当中。李砚祖先生论及教育改革:“改变设计艺术教育中重技能训练的传统观念,真正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落实到专业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创新性是视觉传达专业职业生命力的源泉,而发散思维训练是设计技法类课程不能解决的问题。另外,传统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的设计伦理素质缺乏要求。例如浪费严重的过度包装折射出设计师的环保观念淡薄;对于富人的奢侈品设计极尽繁复,而對于穷人的设计诸如残障设计则显粗陋缺乏设计关怀……设计教育学者许平论认为:“谈到素质,会联想到一种思想的能力,文化的感受能力和创造的基础能力,那种正直、敏感、开放、合作的品格,进取与参与意识,负责任的社会意识,都应当被视为一种素质,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而言,在专业教学中强调这样的素质与能力,就是一种最重要的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制定以创新性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与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南,是塑造本专业人才培养品质的重要导向。

2.依据市场需求及本学校特点制定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精细化定位培养计划

视觉传达专业招生规模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全国各地各个学校开设的本专业培养模式千篇一律。这种培养方式导致的就业瓶颈在于看似专业人才饱和,实则真正市场需要的人才缺乏。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培养计划当中常常面临专业课程设置大多的问题。如本专业传统培养计划中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有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装设计、动画设计、网页设计、交互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等等。学生经常抱怨课程门类多、任务重。教师教学同样面临着教学新课多的压力。这种人才培养矛盾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没有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定位培养而产生的问题。著名设计教育学者潘鲁生言:“高等艺术教育应该强化品牌意识,树立独特的专业设计观念,具有新颖的人才培养手段,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搭建独创的产教结合平台。”所谓本专业学生定位培养计划就如同商品生产的市场定位化一样。商品生产者对于商品的生产不是盲目地生产,而是商品生产者对于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以及同类产品竞争者情况进行分析后进行的有的放矢的生产。生产的商品是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满足于特定目标消费人群。这样商品销售的市场是一个细分目标市场。同理,教师对于专业人才培养亦如商品生产一样有作精细化的定位培养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教师在制定学生四年的专业培养计划时应当做好专业人才需求统计调研。对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要求进行调研,掌握人才缺口情况与专业要求。学生定位培养计划的制定也可依据地域特色与地方产业优势进行调整。例如湖南省湘潭市周边比较有特色的产业包括长沙的铜官窑陶瓷业、醴陵的陶瓷厂、湘潭的槟榔企业等等,教师可以依据地方产业进行对口课程设置,使得人才培养更加有的放矢。可对省内同行院校学生培养情况分析,找出本校的特点与学科师资优势进行精细化定位培养。如果是综合性大学中的视觉传达专业,可以强化工学、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设计类专业院校则依据师资优势可以加强传统手工艺、中国传统书画、文化创意设计等文艺素质的培养。对于传统培养计划中技法类课程较多而思维类课程缺乏的问题,可以设置《图形创意》《设计创意学》《广告创意》《文化创意》等思维类课程。根据对于绘画类课程开设较多而交叉学科课程开设较少的问题,可以增设《广告营销学》《设计符号学》《包装材料》《印刷与工艺》等课程。

3.教师对于研究性课程的建设是视觉传达专业研究性教学开展的基础

教师对于研究性课程的建设是视觉传达专业研究性教学开展的基础。李砚祖先生谈及自身的研究性教学体会:“从事研究性教学,其重要的基础或条件是作为教师本人的研究素质、能力和成果,以研究促进教学,教学成为研究的展示台。好的教学必须以好的研究作为支撑,没有好的研究要想搞好研究性教学是根本不可能的。”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提升本专业学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研究性教学的课程建设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程设计、课件、课程任务书、课程总结等一系列课程资料的建设。视觉传达专业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都较为薄弱,传统的课程建设注重的是课程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但缺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建构。以《包装设计》教材的编撰为例,传统的教材主要列举了包装概论、包装视觉传达、包装造型、包装材料、包装印刷等主要章节。《包装设计》研究性教材应当在此基础上增加章节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置研究性的课程设计题目加深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的掌握。在《包装设计》的研究性教材中讲授包装设计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有问卷调查法、人群访谈法、实测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法、对比研究法等等。如设置具有思维启发性的文化创意类的课题供学生思考以发散创新思维。当下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对于工匠精神的尊崇,湖南省在2016年举办了首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教师可以依据设计竞赛与设计热点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教案的撰写,带领学生进行湖湘文化创意的现代转化。以湖南踏虎凿花为例,可将其进行文化创意现代转换。学生可通过提取踏虎凿花的民艺元素,将剪纸中夸张图案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书箱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方面。如将踏虎凿花与《展示设计》中的书店橱窗展示设计进行文化关联。可以将凿花图案元素用于橱窗纱帘上,也可运用在书店橱窗的展台桌旗上。在传统元素的现代转换中学生可以运用移形换色、异形同构、共形共面等等手法让整体设计更具规律美感和文化意蕴。笔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思想应当贯穿于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课程设计等等课程撰写环节中。

4.教师在传统“课堂讲授法”的基础上拓展“行为引导教学法”

随着多媒体技术对于课程教学的改进,视觉传达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穿插课件讲授、视频动画播放、图片展示等等手段。这很大程度上使得本专业课程授课更加直观生动,也更适应于视觉传达专业的课堂讲授。但以上种种教学手段的改进只是教学技术手段的改进,却没有改变常规课堂讲授的本质,事实上教师的知识传授是一种知识从教师向学生复制的过程。学生在此学习过程并没有建构新的知识,更没有学会建构知识的方法。学生在教师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下,是一种被动的吸收知识,更无法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

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教师运用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法”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程的完整结构与系统知识。但是学生不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保留传统“课堂讲授法”的基础上导入“行为引导教学法”。所谓“行为引导教学法”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而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当人们问他们通过课程学到了什么时,他们的回答是学会了如何思想,因此,教学的中心只是利用课程讨论帮助学生接近现代艺术思维,重在训练思想而不是技法。”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类似于主持人的角色,而学生则是掌握主动权话语权的嘉宾的角色。笔者在《包装设计》课堂授课中设计各章节课程的课堂提问环节。如为什么香水瓶的开口是细小的而酱菜瓶开口却很大?怎样运用设计符号区别于竹炭牙膏包装设计与鞋油包装设计?绿茶包装材料与普洱茶包装材料的差异性是什么?另外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集中式讨论形式进行思维启发。如网络包装常见大量的胶带与包装盒的使用,这给资源与环境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何根据包装类型属性设计制作可持续性的网络包装盒?如何解决网络包装用后丢弃成垃圾的问题?如何避免快递人员在商品运输过程中将商品破损?诸如此类的课堂问题或者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与设计表现。在《展示设计》课程授课中,教师可以提示、发问、设计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发散思考逆向思维而不是直接将答案结果讲述。如学生对于某运动品牌男装的橱窗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如何选择合适的主题与灯光进行品牌男装的推销。教师针对学生橱窗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弊病进行提示,然而具体解决办法由学生仔细思考,只有确实无法解决时教师才给予提示引导。因此,教师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法”目的在于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加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5.教师通过研究性项目教学让“学习过程”变成“研究过程”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历史较短的学科,教师对于视觉传达专业的研究方法掌握较为缺乏。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而从根本上制约着本专业学生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学者潘鲁生言:“21世纪将成为一个属于发明创意者和设计专业拥有者的概念创意的时代,设计作为一种创新型生产力将广泛渗透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我们更要把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于设计人才提出的多元化需求。”对于高年级的课程教学可以采用具有研究性教学性质的项目教学法。具有研究性质的项目教学模式不是单纯的设计任务,而是通过课程实验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程”变成“研究过程”。项目教学类型可以是各类竞赛题目、企业真题,或者是教师设计的具有启发学生思维性质的主题设计。在徐雪漫编写的《中国餐饮——艺术设计课题实验教学丛书》列举了中国餐饮造型变化对于服装设计造型的启示。其中一段话揭示了作者的研究性教学及研究性教材的编撰的思想。“这一教学性实验完全抛开了一般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从开始阶段到结束,没有停留在设计理论、概念性知识的讲解以及相关作品的解说层次,而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路径帮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大量的时间是学生用来做研究工作。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设计教学过程的重点,每一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能力,要给其营造好创新的环境气氛,激发其做创造的欲望,满足这种人的最原始的本性。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诱导、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针对具体的作业情况随时随地给出指导建议。对于学生作业,不是以结果为衡量标准,而是重视过程,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掌握设计的方法。”笔者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授课实践中以“盲人包装设计”为题进行研究性项目教学。教师设计不同于常规,而足以更具思考性的课题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程”变成“研究过程”。课题采用小组分组设计的方式开展。一般的包装设计注重于包装造型与视觉传达设计,而盲人包装设计因为盲人无法看见商品,因此包装设计的美观性变得次要。而对于盲人的触觉感受和盲人在包装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分析则是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同学们对于盲人包装的市场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对于盲人包装设计的学术研究进行了期刊网的调研。结果显示市场上几乎没有专门的盲人包装,而学术调研显示只有极个别的学者对于盲人包装进行了初步研究,学者的研究結论对于设计开展具有借鉴意义。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即盲人在接触、使用商品包装过程中的行为分析。主要运用调查问卷或实地人群访谈对于盲人使用现有包装的心理以及问题进行数据采集。运用实测法与模拟盲人使用包装行为的方式对盲人包装开口设计进行分析:1.盲人通过触觉常常分不清包装的开口与底部。2.盲人通过触觉经常会将颗粒粉末状的商品内容物洒落。3.怎样通过触觉感知传达商品信息,包括商品包装内容物为何,商品使用须知等。诸如此类的包装信息传达若是正常包装,消费者可以通过包装材质、造型、视觉传达进行有效传递。但是盲人包装则必须通过设计的触觉符号对盲人消费者进行告知。小组成员通过上述的调研、实测、模拟盲人分析之后,进行了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得出几种方案的初步设计依据。教师导入“盲人包装设计”研究性项目教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研究过程”,学生通过项目教学中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的实践掌握真正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创新能力。

结语

笔者在高校从事若干年的视觉传达专业学生课程教学,感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其溯源与优势,但也有其弊端。视觉传达专业具有交叉性、前瞻性、应用性的特征,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职业生命力的源泉。而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提升学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应当将研究性教学思想贯彻始终,包括从学生培养评价标准到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从研究性课程建设的构建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的行为引导,以及通过研究性项目教学的形式导入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的学习。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应放手权限、辅助引导、积极建构资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会设计创新,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研究过程。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中将激发艺术设计长青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210.

[2]许平.青山见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88.

[3]潘鲁生.匠心独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32.

[4]李砚祖.艺术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2(01):21.

[5]邬烈炎.设计教育研究[M].苏州: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52.

[6]潘鲁生.当代中国设计人才的需求与类型——写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40周年之际[J].艺术设计2013:10.

[7]徐雪漫姬益波中国餐饮——艺术设计课题实验教学丛书[M].苏州: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102.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学
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
关于高中政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思考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数据库原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
注重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探讨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浅谈膳食设计课程与营养学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