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基博先生论语“仁孝观”的具体实践

2018-08-28刘卉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基博仁者钱钟书

刘卉

摘要:朱圆称钱基博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真正全面精通经史的一代硕学通儒”,钱基博先生身上体现的知识分子的品格是我们应该继续继承和发扬的。钱基博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学者对于钱基博先生的研究保罗万象,大多侧重于其学术观点的讨论。本文以《论语》的“仁”“孝”观念为基点,探讨钱基博先生作为中国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其身上“仁孝观”的体现。

关键词:论语;仁;孝;钱基博

钱基博先生一生砥砺治学,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国学家、文章学家,其一生学术研究成果颇丰,其教育思想为后人提供良好的借鉴,其国学研究涉及到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其文学史的建构也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钱穆先生《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曾评价:“同事逾百人,最敬事者,首推子泉。生平相交,治学之勤,待人之厚,亦首推子泉。”钱基博先生不仅治学有方,其人生修为更是我们后生所敬仰之处。

一、人格教育和国性教育思想中的“仁”

钱基博先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四十余年,曾任教于无锡县立第一小学、吴江丽则女子中学、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立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无锡国学专门学校、光华大学、浙江大学、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华中大学和华中師范学院,孜孜不倦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据统计《论语》中的“仁”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一。而钱基博先生教育观正践行“仁”的实践。《论语译注》里仁篇第四中: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乎,我未之见也。”

里仁篇中着重表达了“仁”的思想,而这里的“仁”与“人”本是同源,主要指的是人的“修为”,儒家思想重在“修身”,贵在“修心”,儒学亦是修身之学,而这种“仁”是君子有修为的体现。仁者之所以为“仁”,是因为他能够适应环境的变迁,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泰然处之,而不动摇,即“君子不移”,而具备仁德的人,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而不是仅凭一己之见,来评判他人。再者,孔子强调仁者不能够做坏事是因为他能够坚持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这是儒家传统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实践,仁者的行动出于他的仁德也出于他的修为,所以在坚定的仁的信念的支持下,他也很难做出不利于他人的事情。除此之外,孔子还认为,能够坚守“仁”的君子,之所以受人们敬仰和尊崇,是因为他能够不违背自己的初衷,他能够在生活的环境中清醒的看清自己,也能够正确定位自己,不断反省自身,不断去追求“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用仁德去感化他人。

陈正儒和彭桂芳在《钱基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特点与启示》论钱基博先生的教育思想时提到:“‘仁、善群是钱基博在文章和演讲中经常提到的关键词,据笔者接触到的材料,‘仁出现的次数不下百次,‘善群出现的次数也有近50次。在某种意义上说,‘仁、善群为钱基博人格教育与国性教育的核心‘仁、善群然后才能达到‘无我。”以此可以看出,钱基博先生尊崇“仁”的思想,自己也在不断践行仁德,在宣传教育活动中也努力将“仁”的思想外化于他人,给他人以启迪。“事实上,钱基博先生的一生就是‘无我的一生,也就是没有自私之心的一生。‘无我可以说就是钱基博的人格表现,也是他对学生最基本的人格要求。”此外,钱基博先生教育学生时也处于“国性”,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先生早年参与过革命,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革命者,所以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他更有坚定的国家意识,他始终将国人和国家放在首位,为中华民族的前途道路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国家动乱时期他有知识分子的担当,他教育学生做人要坚守人格,做中国人首先要有国性,这是他对当时社会的体悟也是他一生作为“仁者”的坚守。看得出钱基博先生是有修为的人,他在感染和教化着他的学子,他的精神在现今社会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这位拥有实干精神的教育家,以自己的“仁心”和“仁德”实行着“仁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中国青年在国家危难中觉醒,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道德楷模。

二、家庭教育思想中的“孝”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四位著名的国学大师:太仓唐文治、余杭章炳麟、吴江金松岑还有无锡钱基博。现如今我们对其了解不多,但是广为人知的是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钱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父子二人都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离不开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孝道”自古以来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一直流传至今,《论语》中提倡我们要尽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论语》中的“孝”是一种遵循,即“父作子述谓之孝”,能够继承父业并将其发扬光大可谓尽孝。孔子提倡做人是第一位的,做人首先在家庭中就要做到遵守孝道,遵守孝悌规范,服侍父母要尽心尽力,从家庭中做起然后在社会中才能做到谨慎可靠,更好的立足。其次,这种“孝”也体现在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身,保持自身的健康,这样也可以免除父母的担忧,这种方式也是“孝”的一种表现方式,“孝”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一直延续至今。

钱基博先生的家庭教育观念是遵守“孝”道的,就钱基博先生而言,他本是文化家族,他自幼好学,传承家业。《钱基博自述》的自传中提到:“从长兄基恩受书;九岁毕《四书》、《易经》、《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皆能背诵。十岁,伯父子仲眉公教为策论,课以熟读《史记》、诸氏唐宋八大家文选。而性喜读史,自十三岁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通鉴》,圈点七过。”钱基博先生勤奋治学,将书香世家发扬光大,钱氏家族在其传承下繁荣昌盛,不可不谓之“孝”。

在钱基博对钱钟书的家庭教育也体现着“孝道”观,钱基博的家教很严格,尤其在钱钟书的学习方面,如果钱钟书学习不努力还会被父亲痛打一番。正是父亲以身作则并言传身教,钱钟书才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基础。钱钟书向父亲学习,“观其志”也“观其行”,在学术研究领域继承其父业,延续家族文化香火。再者,钱钟书在生活中也尊亲孝亲,发了工资供养父母,也会亲自下厨为父母做饭,这种“孝”外化于身内化于行。

三、结语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曰:“恭、宽、信、敏、惠。”不论是钱基博先生的学术研究和还是人生品格都是符合君子之风的。他作为中国一代大儒,孜孜不倦地为中国教育身体力行,在为人品格上恪守原则以身作则。在钱基博先生身上所体现的“仁孝观”正是《论语》的具体实践,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后面引用论语译注皆出自此书)

[3]钱基博.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钱基博自述[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基博仁者钱钟书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仁者爱人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钱基博 学不阿世
《钱基博集》出版座谈会观感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论抗战时期钱基博的殉国情怀
『仁者爱之理』
点点读《论语》
浅议国学大师钱基博论兵
——以《德国兵家克劳山维兹兵法精义》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