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百鸟朝凤》感舞狮传统文化发展

2018-08-28王甜甜汤琴

武术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百鸟朝凤民族传统体育唢呐

王甜甜 汤琴

摘要:文章通过观看《百鸟朝凤》电影了解唢呐这个古老的艺术文化,通过走访调查,访谈佛山禅南醒狮队了解佛山南狮的发展现状。同时都有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两种原本不相通的文化进行加工整理。结果表明:两种文化都可从某领域反映传统文化的发展,但都不是只求发展,不切实际的一定要在各地区发展,从目前文化研究进展来看,传统文化更应该注重地区文化发展,再考虑融合其他地区的文化;映射出中国人先保留住自己的文化,才能在此基础上融合他国文化。

关键词:唢呐 百鸟朝凤 醒狮 民族传统体育

关于舞狮,尤其是南狮的影视作品甚多,尤其是关于佛山醒狮开山鼻祖——黄飞鸿。之所以选择《百鸟朝凤》主要是觉得这部电影将一个极为普通的唢呐艺术的兴衰,传承,各种人群对唢呐的态度及唢呐未来的发展挖掘的极为深刻。希望借助这部电影将其联系到舞狮中,感受舞狮文化的发展变化。发生在唢呐身上的悲惨命运未或可能发生在舞狮身上的要尽量避免。保其精华,弃其糟粕。《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主要是通过唢呐地位变化所映射出民族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呢?

1唢呐与醒狮相通

原本没有联系,为何联系又这么大呢?因为它们是同时代的产物,都是来自农耕文明社会,都是人们生活的调味品。它们又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同样都会结合当地的一些民俗传统节日或民俗民风而出现。《百鸟朝凤》中唢呐是出现在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上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同样在南方地区醒狮也是节目之一。

1.1非物质文化遗产

唢呐和舞狮运动虽然一个属于音乐,一个被归属于民族传统体育,但是他们首先都属于民族传统文化,也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萧放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旗帜下,人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一些久已被冷落的传统文化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重新激活。”因而他们的民族共性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们将遭遇相同的命运——非物质文化遗产。

1.1.1《百鸟朝凤》中唢呐最终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鸟朝凤》是一部文化片,是很发人深省的一部电影,但是却在国内未获好评,甚至差点无法放映。这部电影讲述了唢呐这一民间艺术的神圣、传承、衰败到窘境。最终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尾,虽然给了焦三爷些许的安慰,但它的衰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1.1.2醒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广东醒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区域性的产物

1.2.1唢呐是黄河岸的产物

《百鸟朝凤》中村子弥漫着古风味,无双镇金木水火土村。与中国古文化息息相关。唢呐匠是农村民俗的产物,与大部分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始于农耕。片中焦师傅说唢呐不仅仅是婚丧嫁娶热闹用的,平时干农活累了,听了也能解乏。所以它不仅仅是一门手艺,一门艺术,它更多的是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中,是黄河岸的精华。在黄河岸上,唢呐对于大家来说也是习以为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老一辈的村民们,尽管他们有时候可能会嘴上占点便宜,觉得唢呐不是正经行当。但却缺少不了他们。当地的人们红白喜事起初一定是离不开唢呐的。

1.2.2醒狮是南方地区的产物

众所周知,南狮是由北狮演变而来的。在佛山南狮又称为醒狮,许多的狮队都被称为醒狮团。这与当地的语言粤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起初狮子是作为一种吉祥物——威武、守护、辟邪,所以在当地它被称为瑞狮,瑞在粤语中与睡同音,也被称为睡狮,但由于睡狮似乎没那么威猛,所以后来演变发展成为“醒狮”即现在大众所熟知的“舞狮”。醒狮有多个类别:南狮在岭南地区:广州、佛山的大头狮俗称“佛庄、笑狮”,它的外形取唐代石雕狮子的精华,特点是额高、眉精、眼大、口宽带笑。鹤山的鸭嘴狮头稍长,俗称“鹤庄、画形、禽形或豹仔”,特点是眼企、吊眉、嘴形有鸭嘴和青蛙嘴两种。

1.3徒弟们的由来与困境

可以说它们收徒有个共性就是都是来自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本地区。从小就受熏陶,在这个环境下长大。然后经熟人介绍进入这两个行业。他们都是将唢呐或醒狮作为职业的。师傅只要收了这个徒弟就会教会他们这门技艺,让他们至少能够谋生。但他们同样都很少从事本行业并以此谋生,而大多是将其当成一种经历。在这里《百鸟朝凤》蓝玉的形象与现在佛山醒狮队的大部分队员们不谋而合。而一些老的狮队师兄弟则与片中师兄弟一样。由于学历受限,且在经济压力下不得不从事其他辛苦的行业。

1.3.1唢呐面临的困境

《百鸟朝凤》的开头是讲1982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游天鸣的爸爸带着他到焦师傅那学习唢呐,天鸣的爸爸小时候就像成为唢呐匠,但由于资历较差,没有师傅肯收,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天鸣的爸爸总体是一个热爱唢呐这个艺术的人,后面迫于生计,也希望儿子放弃,从事其他职业。在爸爸的逼迫下,他最终无奈的选择学唢呐,天鸣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虽然刚开始不喜欢,但是也认真的学了,也曾想过放弃,但由于爸爸那骄傲的和伯伯的对话,让天鸣又选择回去了,可以说起初也是为了爸爸的梦想吧!最后如似自己的生命,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他和焦三爷的视如生命,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刚开始焦三爷并没有想收天鸣,因为他资质不是特别好,但由于天鸣对父亲摔倒那心疼的眼泪,焦三爷决定破例。焦师傅看出天鸣这孩子善良,所以虽然唢呐在旧社会并不是什么高尚的行当,但收徒却是极为严格的,不是所有都收,首先得有相对有声望的推荐,这只是开始,再得看有没有资质去学。然后再看会不会坚持下去,因为唢呐对于不爱好的人来说很无聊,也就是所谓的“缘分”。焦三爷不愧是老师傅,会因材施教,天鸣去了两个月都是在学吸水,因为气力不足,所以得先练足气,也可能是焦师傅希望天鸣能够学得更好,以后能够继承自己的焦家班。而蓝玉(天鸣的师弟)虽然比天鸣入门晚,但由于资质较好,所以先学唢呐和跟着师傅出活。但蓝玉性格急躁,做事没有定性,只是将吹唢呐当成一种职业。但是师傅作为师傅,首先是要让徒弟能够谋生。所以除了百鸟朝凤,焦师傅教蓝玉能够拿下红白喜事的功夫。其他的师兄弟都是以唢呐为职业的,也没什么文化,所以当唢呐行业没落之后他们只能选择做一些苦力活,但是他们说这样也比吹唢呐够生存。

其他的师兄弟都是以唢呐为职业的,也没什么文化,所以当唢呐行业没落之后他们只能选择做一些苦力活,但是他们说这样也比吹唢呐够生存。

1.3.2醒狮队面临的困境

对于从事舞狮运动的人群来说,以前多是佛山本地的一些农民及武夫,佛山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前后变化,佛山可以说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它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西接肇庆,南连珠海,北通清远,毗邻港澳。在封建社会,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和交通运输等的限制。它可以说是天高皇帝远,一个不被重视的偏远地区,佛山总面积较小,相对于北方的广阔平原地区,人多却耕地面积较少。当地的居民擅长习武,为了不让自己的耕地受他人的欺凌。为他们会舞狮打下了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同样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圳、珠海是最早的经济特区,而广州在清末已是最早的通商口岸且是广东省会——政治经济中心,港澳的经济更为发达。由于周边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佛山也被带动发展,原本从事舞狮和开武馆谋生的人群不少下海从商,佛山地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大多被征用为工厂用地,所以农民也不用为土地被抢而大打出手。现在从事舞狮运动的人群,“就佛山禅南醒狮团”的队员来说,他们大多来自广西或广东的偏远山区的一些青少年组成,他们基本大多是初中学历,年龄大多在15-20岁,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在师傅这边,生活较为简陋,虽然没有之前的大部分拜师仪式,但是师傅在他们的心中却不可替代。舞狮运动在古代是一项高雅运动,在宫廷供皇上享乐。而后发展到民间。从农民到山区青少年,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为普通。

但舞狮的人员不固定,传承人的不易确定,也是舞狮发展路上的坎坷之一。虽然每次狮队出去表演有很多人,但他们都已不再通过舞狮谋生,来自各行各业的都有(经商、餐饮、回收等)通过在与他们队员的交流中得知,有许多的队员虽然技术很好,也掌握了多项技能(包括鼓乐与舞狮)但他们却没有打算将其作为职业,只有少部分会做这个。

1.4师傅一全能的象征

1.4.1《百鸟朝凤》唢呐匠焦师傅

焦师傅是一个大师傅,可以说关于唢呐的他都会,这也是一个师傅必须的,因为它不仅要传承手艺,也需要让徒弟们有饭吃。同时由于受徒弟们学艺时年龄较小,师傅要向爸爸一样叫他们做人。焦师傅将唢呐视为自己的生命。所以拼命的想要保住唢呐,就算唢呐被世人不屑,师傅依然拼命保护,直到生命的尽头。焦师傅临终前将家里最值钱的牛卖了,就是为了把钱留给天鸣撑起游家班。最后唢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师傅很开心,希望天鸣能够将是兄弟们找来,一定要保住唢呐。

1.4.2佛山禅南醒狮团梁师傅

醒狮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因此梁师傅对于舞狮的基本要求是很熟练的,而且技术是公认的。由于醒狮成为竞技运动,所以梁师傅请了一位谢师傅作为教练传授高难度技艺。同时梁师傅还要经营管理整只队伍,所有的队员都靠梁师傅一个人撑着。梁师傅将舞狮也不仅仅看作的是职业,从他的身上隐约可以看到视如生命的气质。由于笔者选择去的时期较为特殊,是春节期间,所以他们队伍特别繁忙,梁师傅每天仅仅睡了三四个小时。第二天又得带着队伍继续前进。

2《百鸟朝凤》中唢呐与禅南醒狮队的不同命运

乔晓光先生认为:“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虽然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为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命运却极为不同。

2.1《百鸟朝凤》中唢呐的命运

以前唢呐匠的师傅都是要接受家人们的热烈迎接的,而且还要坐在太师椅上,可是后来随着洋乐队的到来,年轻人都被洋乐队所吸引,开始鄙弃土生土长的唢呐。后来在游天鸣的游家班出去接活时,没有了接师礼,观众也只是剩下当地一些老的村民和孩子们。而且在以前,唢呐匠是从来不用自己拿唢呐和表演工具的,都是专门的人背过去,可是到了天鸣接班的时候,只能自己拿,也是唢呐没落的一部分。通过唢呐匠地位的改变和人群的变化来映射唢呐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这也是唢呐之所以最后没落的原因。

2.2醒狮的转型与发展

醒狮一步步从民俗变为职业再到竞技运动。最后将民俗职业和竞技融为一体。传统的南狮更加注重写意,即狮子的喜怒哀乐,现在更加注重高难度动作。这迎合了自2008年以来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模式走向。这也是醒狮运动还能在广东广西等地区发展没有退败的重要原因。醒狮的功底是南拳,传统的南拳和竞技南拳也有较大差别,他们在面临消亡的时刻都选择了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希望醒狮能够保持传统醒狮的基础上发展高桩狮。

3地位的象征

3.1“百鸟朝凤”是地位的象征

百鸟朝凤是唢呐匠的看家本事,也是传承的经典,它的传承也极为严格,需要德行和唢呐吹得好,而且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才能继承。“百鸟朝凤”只有丧礼中才能吹,能够享受被吹到百鸟朝凤的也是当地有声望德行好的人。片中有这个重要的情节,而且是每个唢呐手必须遵守的,村里的金老人去世了,儿女们下跪出钱让焦三爷吹百鸟朝凤,以示自己父亲的德高望重,被焦三爷拒绝,以其父在当地利用地位笼络家族强大。而最后焦三爷为另一位老人吹百鸟朝凤,因为这位老人曾经打过鬼子,保村民的种种优秀事迹焦三爷很清楚,因此冒病为他吹了百鸟朝凤。

3.2醒狮中点睛与采青的地位象征

在醒狮中点睛和采青是重要环节,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舞狮开始之前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嘉宾选择的一般都是此次有名望的人。比如村长或其他村干部、集团的经理、董事长之类的。同样采青最后的接青人也是有名望的人。采青是醒狮里的重头戏,也有多种不同的青阵。青一般是由生菜(生财)葱(聪明)芹菜(请财)等。青一般挂在门上方,也有八凳,高杆,梅花桩等。通常会根据需要而变化着选择青阵。但这些都是狮子翻越群山峻岭而不是看到的实物。舞狮人将青采下后交给有名望的人。这是醒狮里面地位的象征。由于醒狮是红白事分开(即接了白事不接红事,接了红事不接白事)所以这里都列举红事。

4对唢呐与醒狮等一系列民族传统文化的展望

两种文化都可从某领域反映传统文化的发展,但都不是只求发展,不切实际的一定要在各地区发展,在目前文化研究进展来看,地区更应该注重地区的文化,再考虑融合其他地区的文化;映射出中国人先保留住自己的文化,才能在此基础上融合他国文化。

5结语

不论是唢呐还是醒狮,它们各自的起源和发展都是属于那个区域的,唢呐是起源黄河岸,而后流传到中原地区的。醒狮是属于南部部分地区(广东福建广西湖南等地)。观看《百鸟朝凤》后,更多的让我们联想到祖国传统文化瑰宝不可丢。同样通过走访到广东佛山禅南醒狮队,我也感受到了它的那种文化底蕴不可失去。除开竞技,比赛的话,就算是在互联网时代,也很难将北方的传统文化生搬硬套到南方,同样也很难将南方的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挪到北方地區。辞典解释:“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因此在封建社会时期,政治中心基本也是经济中心,且上下五千年中,大部分时期中国都是动荡的,东西南北很多时期不属于同一个朝代统治,因此就更不可能说南北文化相联系了。如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及后来的西部大开放,到现代的一带一路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经济往来增多,从而带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政治中心不是唯一的经济中心。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却不可替代文化。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始于农耕文明,但不能也不会止于农耕文明。

猜你喜欢

百鸟朝凤民族传统体育唢呐
又听唢呐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唢呐(短篇小说)
谈唢呐演奏中不同气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