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老弱病残孕”提示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2018-08-25王然

西部论丛 2018年4期

王然

【摘 要】 通过词典文献法、访谈法,调查发现“老弱病残孕”提示语存在三个问题:一、概念交叉问题,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残”指代残疾人,出现语义和所指对象不对等的问题,三、按老弱病残孕分类,存在对残疾人的社会孤立倾向,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残疾观。指出减少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关键。

【关键词】 老弱病残孕 提示语 残疾观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公共交通设施上广泛使用“老弱病残孕”提示语,体现了对少数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发挥了标语的提示、识别、社会功能,但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提高,这一提示语已不符合现代残疾观。2011年WTO发布《世界残疾报告》,指出《国际残损、残疾、残障分类》(1980) 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2001) 所代表的残疾观区别在于“强调环境因素导致残疾”。

结合说文解字等文献查找“老弱病残孕”所用义项,同时对20位医学专业研究生进行访谈,搜集对该提示语的看法,分析“老弱病残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可行性建议。

二、结果分析

1.概念交叉问题

根据查找文献和访谈结果发现,“老弱病残孕”提示语中对社会群体的分类缺乏合理性,一是存在交叉概念,易引起歧义,二是概念模糊,无法囊括提示语本意中所指其他情况。

“老弱病殘孕”所用词义多为本义,形容词作名词,指五类社会弱势群体(如表1所示)。

提示语将目标乘客按不同身体状况分为五类,但缺乏明确标准,如“老”的年龄标准,“病”的程度标准,易造成误解,违背为乘客提供便利的初衷。5位被访者谈到曾遇到身体不舒服情况需要座位,但“老弱病残孕”座位上的健康乘客并没有让座。其次,词义互相包含、重复,如“弱”可指年幼的孩童,也可取“气力小,势力差”之义代表其他四类特征人群。

从字面意思来看,提示语所指对象为五类乘客,但实际受用对象的范围广泛,所以无法囊括本意所指其他情况。

2.语义与所指对象不对等问题

作为语言符号,“残”指代残疾人,反映了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态度,同时受到语用规则的制约,这种直接反映的方式逐渐不被大众所接受。

“残”在《说文解字》中有解释:“贼败也。”《康熙字典》解释为:“残,践也。”作动词表示伤害、使损毁,活用为形容词表示残缺、不完整。调查中受访者均表示:“‘残给人第一印象是不完美有缺陷,肢体或心理有社会功能障碍。字本身含有贬义,现在也带有歧视或侮辱性,比如脑残,手残。”从语言发展来看,不断产出的新词汇丰富了语言建筑的材料,表达了社会背景下发展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比如“障碍人士”这种间接指代方式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更能体现对残疾人的尊重。

也有受访者提到:“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残疾人就业政策等不断完善,他们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身残志坚的事迹很多,‘残已经不能再用来指代残疾人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残疾人不再是“无助的被保护者”,“残”的语义特征已不符合当代残疾人形象,在公共场所提示语中反复提醒,是对残疾者的直接伤害,所以当下需要用新的社会残疾观替代传统残疾观,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成果创建制度环境和舆论环境。

3.存在社会孤立倾向

“老弱病残孕”提示语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但将所指对象乘客按不同身体特征划分,带有社会孤立倾向,容易引起乘客对号入座的心理暗示。

有受访者说:“我不能坐这个位置,我又不老弱病残孕,我坐上去不是显得自己属于其中一种吗?”残疾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有权利享受平等的社会服务,然而,我国主流观念还停留在个体型残疾模式中,大多数人对残疾现象持“残疾—正常”二元对立的态度。

早期对“残疾”的定义是从生理角度出发,属于生物医学模型(Biomedical Model)。随后纳吉(S.Z.Nagi)从社会层面解释残疾现象,认为是个人对角色能力的期待与角色功能无法完全发挥的限制造成了个体障碍。在此基础上,奥利弗(M.Oliver)提出残疾的社会模型(Social Model)。残疾观经历了从医疗模型向社会模型的转化,现代社会残疾观认为,残疾是个体功能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残疾人的“残疾”状态可以通过改造环境障碍来改变。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社会残疾观已逐步取代传统残疾观的某些观念,对于残疾的理解,从漠视到人文关怀,从医疗模型的个体残疾观到社会模型的社会残疾观,已经超出了单一的个人关怀和人权保障,但消除偏见与歧视、促进融合的进程依旧面临困境。

三、结语

“老弱病残孕幼”中存在三个问题——概念交叉、语义与所指对象不对等、存在社会孤立倾向,该提示语已不符合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为保留其提示功能,可以用其他方式替换,以达到为乘客提供便利的初衷,比如座椅的位置设置、颜色区分度、命名方式、形状设计等。

【参考文献】

[1] 朱图陵,王保华.更新残疾观改变残疾状态[J].残疾人研究,2017,(1).

[2] Minaire, P. Disease, Illness and Health: Theoretical Models of the Disablement Process.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J].1992,70(3).

[3] Nagi,S.Z. Some Conceptual Issue in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Soci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Sussman M.B ed.)[M]. Washington D.C.: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1965.

[4] Oliver, M. Understanding Disabilit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 London: Macmillan.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