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务印书馆为何能大树常青

2018-08-24金松

百家讲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小说月报张元济新文化

金松

从清末到民国,作为商务印书馆近三十年的实际掌舵人,张元济在精明之外,也有其超脱的一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引避贤路”。

之所以会有如此想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1919年后五四新文化、新思潮的蓬勃兴起。面对如此变局,张元济一方面尽量跟上潮流,但另一方面也感到精力有限,思想有些跟不上时代,由此萌生退志。

当时, 随着《新青年》《每周评论》 《新潮》等新杂志的创刊,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等明显落伍了。而在这时,陈独秀等新崛起的文化干将时不时在报刊上点名批评商务印书馆的保守,商务印书馆在这几年的业绩也确实日见衰退。如1919年,馆内积压和滞销的书刊即多达60万册。

痛定思痛之下,张元济认为,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主要原因是老人太多,而且多习惯用文言文,缺乏新鲜血液,也无法迎合当时的新风气来吸引更多的青年。为此,张元济大刀阔斧推出了“大换血”计划,大力主张任用新人,大办新事。

据《商务印书馆大事记》记载:1920年到1922年間,陆续进馆的有陈布雷、郑振铎、竺可桢、顾颉刚等新派人物。而在1920年,茅盾走进创刊已久的《小说月报》,起草了《改革宣言》,要创造中国的新文艺。之后,《小说月报》大放异彩,焕然重生。

在出版方面,随着五四新文化风潮的到来,商务印书馆原来的老编译人员知识结构俨然过时,张元济之后将王云五任命为编译所所长。其后,王云五对编译所进行大改造, “许多资格最老的编辑被淘汰”,而改由留学归来的新式知识分子担任各部部长。

到1925年10月,编译所的9个部长,有7位是新人。而硕果仅存的两位旧人,一个不久即被辞退,一个则于1932年初离开。之后,像蒋梦麟、竺可桢等一大批有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进入商务印书馆并担当重任。

也正是张元济这种开明开放、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独具慧眼的学术认知,商务印书馆也因此成为“各方知识分子汇集的中心”。

事实上,汰旧迎新的方针不仅适用于商务印书馆老人,就连张元济本人也不例外。1920年春,张元济在55岁宣布辞职引退,他在答复同仁的信中说:“且吾辈脑力陈旧,不能与世界潮流相应,若不引避贤路,恐非独于公司无益,而且于公司有损……”在公司同仁的极力挽留下,张元济最终辞去董事长职务,但仍担任监理之职,算是半退。

到1926年,也就是张元济60岁时,他坚决辞去了商务印书馆监理职务,这才算是正式退休了。之后,张元济被再次推选为董事会主席,但他对公司事务只居顾问之位而不过问具体事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古籍校理和出版上,而这大概也是张元济真正的学者本色吧。

猜你喜欢

小说月报张元济新文化
不以资历选人才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慈禧逼出近代杰出出版家
张元济“犯傻”
打的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生日礼物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尚存葆的个人档案》被两家选刊转载
新课程中如何实施英语课堂新文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