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研究

2018-08-23单美贤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学习者教育教学

单美贤

摘要: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受学习者个性特征、认知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技术支持手段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思考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强调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各种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3/14-0148-04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影响着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与变革,一批深度融合现代科技、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育模式不断涌现,未来教育将迈向更加智能化、更加个性化的新阶段。2014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开展“2030年的学校”调查,访谈了全球600多位专家,近半数专家认为在线内容将成为人们未来获取知识的第一来源,83%的专家认为课程内容将更加个性化。而在个性化、多元化、信息化等宏观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悄然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 学习方式的理解

国内外关于“学习方式”概念的理解并不一致,心理学领域认为,学习方式(approach to learning)即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1],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强调的是个体获取或处理信息的方式。谭顶良(1994)[2]认为学习风格包含了学习方式,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学习方式体现了某种程度的持续一贯性,而学习倾向则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钟祖荣(2005)[3]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的不同方式,学习方式是在解决怎样学习的问题的过程中选择的学习模式、学习类型、学习渠道。孙智昌(2010)[4]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所有互动形式与状态的总和。

学习方式理论研究和应用生成了很多学习方式的分类方法,目前虽然没有单一的普遍接受的方法,但其共同点是侧重于环境偏好、感官模式、個性类型或认知风格。例如,①Kolb(1985)提出了一个涉及四阶段循环结构的学习风格模型[5],从具体体验开始,到反思性观察,然后是抽象概念化,最后到积极实践,并从“具体体验—抽象概括”“反省性观察—主动实验”两个维度区分出四种学习方式[6]:发散学习方式(关注发散的思想、富有想象力)、同化学习方式(喜欢处理抽象观点和概念,具有理性和逻辑性)、聚合学习方式(擅长将理论用于实践)、顺应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索和具体体验)。②FSLSM(Felder-Silverman learning style model)[7]将学习风格分为4个维度,即感知、输入、处理和理解,每个维度又分为两种风格,分别是感知型-直觉型(感知维度)、视觉型-言语型(输入维度)、主动型-反思型(处理维度)、全局型-序列型(理解维度)。③Grasha-Riechman模型[8]则把学习风格看作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主要有6种,即参与、回避、合作、竞争、独立、依赖,这些风格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学习风格(如协作/参与/独立)和教学风格(如辅导员/个人模型/专家)。

教育学层面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形式和手段[9],是以教学模式的思路、教学结构的视阈来界定学习方式范畴的。瑞纳等人认为[10],学习方式理论的核心是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教学只有与学生所钟情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才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转变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变革”等更多的是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来看学习方式,即如何优化学生学习的问题,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各种新型教学模式。由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认知方式各不相同,每位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处理信息的方式也不同,需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情感及环境、社会等因素来识别每位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偏好,结合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学习。

借鉴已有研究对“学习方式”的界定,笔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受学习者个性特征、认知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技术支持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适应性和相对稳定性三个主要特征:①多样性是指在人类学习史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②适应性是指学习方式因人而异,因学习内容而异。不同学习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即使是同一学习者在学习不同内容时也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③相对稳定性是指学习方式不易随着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转换或变革学习方式并非易事。

● 教育信息化发展对学习活动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加快重塑教学环境和学习生态的同时,也推动了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深层次变革,催生了一批新型教学模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人”的尊重和发现,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1.基于开放资源的自主学习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自主学习需求更加旺盛。有研究显示,2012—2016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从700亿上升到1560亿,短短四年翻番增长,越来越多的学校采取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同伴教学等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后强化转变为课前自学、课堂探讨、共享学习。与此同时,大量集智能性、开放性、互动性为一体的教育类APP持续涌现,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教育APP平均每月活跃用户数保持在2亿左右,教育APP已经成为仅次于游戏APP排名第二的网络应用软件。教育APP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在基础学习、答题辅导、口语练习、学习计划、模拟考试等各领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推广使用,有助于将很多抽象复杂的内容更加生动、更加直观地呈现,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沉浸式学习体验环境。

2.基于定制服务的个性化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苏格拉底的“启发式问答法”,强调的都是应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通过教学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质。而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的应用发展,为基于定制服务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实现途径。例如,定制化学习引擎Lilwil通过调用Pearson教育公司等有公开数据源的数据,将获取的个人特质和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分类,每个学生都会形成包括外向程度、责任感、可延展性、随和性和情绪反应等几项指标在内的个人分析报告。根据生成的个人分析报告,Lilwil会向相应的教学者自动推荐一套教学指导方案,如某个学生的外向程度和可延展性特别突出,Lilwil会向他的教学者推荐角色扮演或圆桌讨论的具体教学方式,帮助教学者找到最适合那个学生的教学方案。[11]荷兰阿姆斯特丹乔布斯学校、德国叙斯特汉斯小学、美国Altshool小学都采取个性化定制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数字平台分析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势弱势,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清单”,跟踪他们的学习进度和成长轨迹,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另外,Facebook与加州峰会公立学校共同开发修改化学习计划软件PLP,帮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帮助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

3.基于合作的共享学习

新科技革命不仅推动了共享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共享学习等新型学习活动方式的形成。例如,美国有个技术分享网站,该网站主要采取视频形式进行教学,但承担教学任务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网站鼓励每个人录制视频、分享自己的独有技能和知识。分享学习既激发了个体探求新知的欲望,也拓展了每个人的学习范围。再如,创建于硅谷的ItutorGroup在线教育集团[12],改变传统教育中师生单一的对应关系,把来自全球的数万名教师和学生放在同一平台上,在收集师生基础数据和偏好的基础上,通过最优化算法实现学习需求和教学供给的智能匹配,规模庞大的教师团队为每个学生“随选专家”“随需而学”提供了便捷途径。

4.基于学科融通的探究学习

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出多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創新态势,对未来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美国政府大力倡导的STEAM教育,还是近年来我国创客教育、创新课程的推进,都旨在打破传统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单一学科教学格局,倡导以项目为周期,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探究学习寻找解决方案,培养其创新创造能力。2017年8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13],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和完善人工智能科普基础设施。STEAM打破常规学科界限,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开辟了重实践、跨学科、促融通的新型教育模式,为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学科带来新的探索和尝试。哈佛大学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14],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给孩子上课的应该是各行各业的真正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真实世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一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抛弃了加州的课程标准,放弃了以考试为目的的分学科教学体系,跳出了只雇用师范学院专业教师的局限,彻底采用项目制跨学科学习,这里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

● 学习活动方式的变化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

当今社会已经从网络时代(Network Age)过渡到超联通时代(Hyper-Connected Age),技术变革的爆炸性发展,重塑着学习者的学习生态环境,对现有教育模式、理念、手段、方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1.教师的职业角色面临变革

2014年WISE开展的“2030年的学校”调查结果显示,73%的专家认为教师角色将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以美国私立学校Altshool为例,由于推进个性化教学,需要依托庞大的数据资源和互动的数字平台,因此该校雇员有三分之一是程序员。美国非营利机构教学质量中心发布的《教学2030:我们必须为学生和公立学校做些什么?——现在与未来》预测,到2030年教师将是一个混合型职业,甚至会成为“教师企业家”,将一部分时间用于教学,一部分时间担当学生的指导专家、学习设计师、虚拟导师等。[15]

2.学校的组织模式面临变革

新科技革命重塑了教与学的格局,对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管理方式等将产生深刻影响。2015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认为虽然实体学校不会消亡,但是数字化、互联网大大扩宽了学习空间,给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挑战。比如,传统教育都是依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开展教学活动,而新型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标准化流程,要求课程安排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易调整,这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提出新的挑战。另外,随着人才培养理念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教育,也对学校统筹校内外资源、加强教育教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3.教育的管理体制面临变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管理方式、教育评价机制、教师职业心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例如,随着自主学习的发展,在教育公共服务方面,不仅要建好实体学校,还要加强网络公共教育培训平台的建设,统筹社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A benchmark definition of“learning styles”is“characteristic cognitive, effective, and psychosocial behaviors that serve as relatively stable indicators of how learners perceive, interact with, and respond 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猜你喜欢

学习者教育教学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