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碎片

2018-08-23

壹读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训边防普洱

蒋 霖

2000年12月,20岁的我应征入伍到云南,来到了思茅这个让我一辈子也难以忘却的地方。就在这里,我参加了百日新训,顺利完成了一个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开始了自己的戍边生涯。

次年3月,我被分配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雪林边防工作站,成为一名边防战士。就在那个离县城50多公里的偏僻乡村,每天我都要从站部步行一公里到检查室执勤。一天上午执勤结束,我从检查室出来途经雪林小学的时候,一名八九岁的佤族女孩迎面向我走来,“兵哥哥,请你吃饭嘛。”她双手捧着一个瓷碗,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地看着我。

那是怎样的午饭:小女孩的碗里是当地红米煮成的稀粥,我想年龄这么大的孩子能吃饱吗?我毫不犹豫地从裤包里掏出5元钱递给她,轻声嘱咐她去学校打一份肉,要吃饱了才能好好读书。小女孩高兴地走了,而我心里却如此难过,为她也为这些边疆生活困难的孩子们。

训练执勤之余,我就与时间赛跑,与书本为伴,认真复习准备考试。6月份,我参加了公安现役部队院校招生考试。等待成绩是漫长而又痛苦的。因为我知道,如果当年我考不上军校,由于年龄的原因来年就无法再考,而且要脱下军装退伍还乡。

2002年建军节那天早上,我正和战友们一同欢庆节日之时,站通信员传达来一则好消息:“老乡,你考上‘昆指’了!”电话那头传来战友高飞的声音。放下电话,我激动地把这一喜讯挨个告诉了战友和家人。

毕业后,我分回思茅边防支队,在中老边境一线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边防派出所任职,成为一名外勤干事。虽然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但在那里的经历一直影响和激励着我前进。

刚到派出所不久后的一天下午,警长老唐接到报警电话说,两棵树村王家与赵家发生冲突,双方剑拔弩张,恐怕要出大事。随后,老唐和我紧急赶往事发现场。路上,老唐一边给村主任打电话要他做好双方的劝解工作,避免矛盾激化,一边交代我注意事项。一个小时后,我们到了村广场,现场争吵很激烈。老唐走到双方中间,大声说道:“请大家冷静一下,两家都派出两三个代表,我们一起坐下来商量解决办法。其他人都散开,回家做晚饭去。”老唐话音刚落,人群就渐渐散了。随后,我们在了解了双方矛盾来龙去脉后,老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王赵两家终于握手言和。

做完这一切,回到所里已是深夜两点。躺在床上,我辗转反侧,老唐18年如一日长期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闲下来的时候,我经常写写“豆腐块”,从事新闻报道。2006年2月,我被借调至支队宣传科跟班学习,开始了为期5年多的机关工作经历。在机关,我勤奋工作,很快就学会了办文办会等机关事务,具备了胜任本职工作岗位的能力。

每当闲暇时分,我经常去万亩茶山散步,呼吸茶山的新鲜空气,返回时在茶山脚下,看到群众刚刚从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就掏钱买上几把。夜晚,从基层探亲上来抑或归队的战友打来电话,我们往往就会相约茶室,点些普洱烧烤,喝着普洱茶,天马行空地侃谈,那情那景,好不惬意。

天赐普洱,世界茶源。普洱,因普洱茶而享誉国内外。“云南的普洱茶我每天都在喝,因为普洱茶不影响晚上睡觉,这跟其他茶非常不同,而且对胃有好处。”国家外交部部长王毅今年2月20日在北京向全球推介云南时这样说。

当然,身在普洱,我对普洱茶有很深的情感。喝普洱茶,据说可以降血脂、减肥、抗癌等等。当然我不大相信,我只是更喜欢喝茶时的那种感觉。茶香四溢,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我每天都要喝普洱。作为普洱人,早就习惯了普洱茶的味道,那味道早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骨子和血液里。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到西盟、江城、澜沧和孟连这4个边境县出差,走遍了每一个基层单位。

印象最深刻的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大草坝。2011年10月底,我离开普洱城区到澜沧机动一分队任指导员。就在那,我度过了一段美好难忘的时光。到了大草坝,对内,我和蓝阿久队长带领大家一同操课、训练,学习如何种植蔬菜、饲养家禽。对外,我们积极开展警民共建,与勐朗镇小学结为共建单位,开展文艺晚会、创建文化长廊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活是那样的充实和美好。

当然,小单位也有自己的烦恼。刚去不久,司务长小张跑来告诉我说,县环卫站的工作人员来收一年的垃圾处理费,5000块!对于一个小单位来说,这可是一大笔开支!我吩咐小张先客气地把他们送走。第二天,我直接去到澜沧县环卫站站长办公室,同他聊了一下午的双拥工作,站长表示坚决做好拥军工作,支持部队发展建设。

2012年3月底的一天,我正在和刚分到单位的几名新兵谈心交流,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调离普洱,离开这个工作生活了10年的地方。这一离去,我知道或许今后再也不会回到那个让我迷恋、成长的城市。

普洱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这里的美,真真切切,令人遐想,让人陶醉。普洱,你是我生命中挚爱的城市,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多想回归您的怀抱,感受您的气息;我多想回到您的身旁,体会您的善良!

离开普洱有5年多时光,我常常在梦里想起普洱、回到普洱,回到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但是每每一觉醒来,却是南柯一梦。就连最近在北京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屡次梦回普洱,梦回到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美丽现场。

诗画风情捎去我心思念。

对普洱的思念与日俱增,我把这份思念告诉身边的战友和朋友。他们经常打趣地说,是不是你惦记那里的某个人啊?

我憨笑地说,是啊,我的初恋就在普洱。因为,我初恋普洱的依山傍水,初恋普洱的边境风光,初恋普洱人民的善良淳朴。

普洱,原称思茅。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它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南与越南、老挝接壤,西南与缅甸毗邻,有着“一市连三国”的区位优势,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纵贯全境。在唐宋元明时期,普洱名为“步日睑”“步日部”,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更名“普洱府”。

普洱风光旖旎,森林覆盖率超过67%,不仅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缩影,而且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这里常年无霜,冬暖夏凉,有着“绿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称。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相依,鲜花盛开,四季如春。我自己一直认为,普洱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春城。行走在普洱这个“森林王国”里,能够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犹如仙境一般安宁静谧,如诗如画,让身体和心灵一起漫步、徜徉。

“这是一种热爱,是一种对新闻工作的情怀。”这是《中国边防警察报》编辑部主任杨林经常给我们讲的一句话。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和这种情怀,我坚持新闻报道工作17年。

说起搞新闻报道,应该是从我当新兵时就开始了。2000年12月,高中毕业后,我参军入伍到云南边防总队新训二团,成为一名边防战士。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新训生活,顿时让我进步不少。一个月后,我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写成《走进军营》一文,投给新训团的《新训快报》和云南边防总队的《边防战士报》,相继被采用刊发。记得那天下午我们班第一节课训练结束休息时,班长和建国拿来一份《边防战士报》,让我读给大家听,大家听后不约而同地鼓掌。从此,我就多了一个身份,成为了新训一中队的新闻报道员,我努力地学写“豆腐块”,报道身边战友的新训故事。新训结束时,我作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上台领奖发言,在津贴只有98元的年代,我居然领取了150元的新闻报道奖金,那一幕既高兴又难忘。

新训结束后,凭着对新闻报道工作的这份热爱,无论是从战士开始,还是到自己军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我都坚持爬格子写稿子。那个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写稿和投稿了。当时写稿都是用钢笔一字一句写在方格稿纸上,找领导签字后到传真室将稿件发往报社。等待是漫长的,很少有报社打电话告诉你稿子被采用的。每天都关注报纸,直到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出现在报纸上,心里的石头才终于落地。当然,付出是有稿费回报的,虽然不多。那时候,我领过最少的稿费是5元,基本上都是10到20元。2001年,我报名参加了《军事记者》函授学习,开始认认真真地学习新闻报道,随后又到澜沧县报社跟班学习了两个月,基本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当年,我在各级媒体发稿30余篇,扭转了单位新闻报道零的局面,被支队评为“优秀报道员”,单位奖励给我近千元的奖金,对于当时只有近百元津贴的我来说,别提有多高兴了。

2004年8月,我在昆明边防指挥学校带2004级入警大学生,在与“大学生兵”们相处的日子里,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写下《我给大学生当班长》一文投给《边防警察报》,几天后,《边防警察报》四版原文刊发,这些“大学生兵”们对我这个班长刮目相看,都悄悄地议论说这个班长虽然是个生长干部,但是也能写东西的。

军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边境基层一线派出所工作。即使在基层,我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新闻线索。我对所里每次办的案子都要看一遍,从中发现和挖掘新闻线索,经常有稿件见报《云南法制报》。2005年7月,我拍摄的为辖区移民上门办理户口的新闻图片在《边防警察报》头版刊发。

因为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2006年2月,支队借调我到宣传科跟班学习。从此,我走上了新闻报道的道路。在宣传科,我努力学习新闻报道写作技巧,虚心向科里老同志请教,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报道,从消息、图片新闻入手,慢慢地写人物、事件通讯,渐渐地就得心应手起来,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宣传干事。

2012年3月,我被调入丽江边防检查站后,连续3年负责新建单位的宣传工作。我倍感身上的责任和压力,唯有全力以赴地工作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不辜负宣传干事的职责要求。我一边深入官兵当中发现和挖掘感人故事,一边加强与各级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采写的反映官兵关爱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学生的稿件先后在《光明日报》《军队党的生活》《中国边防警察报》《云南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刊发(播出)。单位连续3年被总队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

细细回想10多年的新闻报道之路,自己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绩,但是一直热爱这份工作,把他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其实,做一个合格新闻报道员,我认为要有这三把“刷子”:脑勤、腿勤、手勤,才能写出好的新闻稿件来。正是有着这样的情怀,今年6月我来到仰慕已久的《中国边防警察报》社学习。

3个多月的学习时间,真的可以说,每天都在学习进步,每天都有收获,受益匪浅。从写稿、投稿、到老师手把手地改稿,校稿,再到自己动手编辑了10多期报纸,字斟句酌,就像厨师做菜、大师作画一样,精雕细琢,让我非常地感动和受益。每一次的评报和评刊会,是我们实习生进步最快、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报纸编辑部的杨林主任、袁金龙主任、李燕飞副社长和杂志编辑部的于雷主任等新闻大咖们都会对前面出版的报纸和杂志进行精彩的点评。老师们严谨的职业态度和行业操守,帮助提携我们实习生的一点一滴,更是激励和鼓舞着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记得7月6日二版的三条消息,内容涉及反恐处突演练、看望老党员、防汛救灾演练,而我们在写标题时绝大多数都会用开展ⅹⅹ演练、ⅹⅹ活动,都会用“开展”这个词,编辑老师说都用“开展”就重复了,保留一个,另外两个分别用“慰问”“组织”,标题立马就活了。我一看,如获至宝,感叹编辑老师不愧是有着20多年丰富经验的行家里手。

风决定树的方向。而我们的编辑老师就决定了报纸和杂志的方向,我想这就是之所以一报一刊受到基层官兵喜爱的原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以后是否脱下军装,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我也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我会坚持不懈地走在新闻报道这条大路上。

猜你喜欢

新训边防普洱
新体制下新训工作的方法探讨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金鸡山上守边防
新训期间疫情防控重大问题研究
走边防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普洱”音义考
军校大一学员新训期间应激压力及其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