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额敏公路人的40年

2018-08-21新疆塔城公路管理局额敏分局李小华

中国公路 2018年14期
关键词:养路工砂子推土机

文/图 新疆塔城公路管理局额敏分局 李小华

一个普通的夏日午间,几位新疆塔城公路管理局额敏分局的中年养路工人聚在一起,先是只言片语的闲聊,忆往昔,看今朝。随后,逐渐开始勾勒额敏公路40多年来的变迁。从养路的工具,到养路的情怀,这些构成了额敏公路人的半生年华。

新疆省道201线玛依塔斯路段的太阳能视线诱导标,在风雪天气里为过往的司乘人员导航。

公路的变化

身材精瘦、皮肤黝黑的维吾尔族职工阿木提•达吾提,1 986年底接替父亲成了一名养路工人。他说:那时候的新疆塔城额敏边防公路段有7个道班、110多名养路工养护着省道221线、老省道318线的100多公里砂砾路和沥青路。他和许多单身青年被分到离额敏县城44公里远的玛依塔斯道班,道班周围没有树,也没有牧民居住。东面是一条从山上流淌下来的小水沟,人畜共饮。一台汽油发动机提供生活用电,日常用品要到21公里远的霍吉尔特乡(库鲁木苏)购买。18名年龄在17岁至30岁的年轻人们靠一辆“小四轮”和一辆天山牌翻斗车(其它道班只有一辆“小四轮”)养护着12公里砂砾路和8公里沥青路。砂砾路坑洼多,养护工作量大,拉砂土混合料垫坑全靠人工装卸。晴天汽车从身边驶过,满身是尘土,雨天全是水坑、稀泥。沥青路大多是搓板路,司机们称它为“三跳路”,即车在公路上跳,人在车里面跳,心在肚子里跳。坑槽不整形,沥青也不做级配,把沥青拌和料往上一倒,摊平,靠过往的车辆碾压。

2002年底,省道201线克拉玛依至额敏路段建成通车,双向九米宽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无波浪,公路沿线标志物齐全,省道318线库鲁木苏至喇嘛昭路段废弃,位于中间路段的玛依塔斯道班荒废。

2014年,国道3015线建成通车,上、下行单行路面达到了10米宽。如今的额敏分局只有一个位于县城的公路养护道班,阿木提•达吾提和13名工友在机械班、修理班的配合下,乘坐依维柯客货两用车,按公路养护规范要求,管养着国道3015线,省道201线、221线、318线和专用公路821线,共计近350公里的公路,工作比以前要轻松。

机车的变化

已过半百的孔路敏,花白的头发底下,藏不住岁月的刻刀在他脸上留下的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孔路敏开机车近30年,对机车很精通。他点燃一支烟说:20世纪80年代初上班时,单位只有三四辆车。冬天,他和3名养路工守在玛依塔斯道班防风雪、保交通。道班里没有电话,只有一台60型推土机、一台发电机和一台报话机,推土机停放在没有大门的车库里。

21世纪,玛依塔斯道班新采购的除雪机械、车辆,为风雪季的路面和司乘护航。

那个年代机车少,司机也少,跑同一条路的司机相互都认识,缺什么生活物资,站在路边与过往的司机打个招呼,他们就会从额敏县城或铁厂沟镇捎带过来。吃的是面粉、洋芋、黄萝卜和大白菜,小水沟被积雪掩埋,靠融化冰雪取水用。没有电视,也没有娱乐设施,无所事事的4个人坚守在荒无人烟的道班里。如果天气晴好或暴风雪天气,大家就聚在一起喝酒、抽烟、吹牛皮,打发百无聊赖的时光。

开推土机营救滞困车辆,既艰辛又危险,所以大家只要听到敲门声,头皮就会发麻。平日里,两人一组清理车库门口的积雪,生火烧水后往水箱里加热水,用喷灯烤推土机的油底壳、进气道,两三个小时才能发动推土机。出去救人要带食物、电筒、喷灯等物资。推土机没有雨刮器,玻璃上极易积雪或结冰,只能用喷灯烤化冰雪。夜里看不清路,就拿上电筒下车探路,指挥推土机前行。遇上6级左右的大风,驾驶室密封不严,进风进雪,推土机经常被刮熄火,发动不着或被刮下路基,这时只能放掉水箱里的热水,弃车顶风冒雪跑回道班。等天气好转了,用报话机通知单位雇辆铲车,把路上的积雪铲掉,再把推土机拉出来。4个人从道班里提热水,用喷灯烤,折腾半天才能重新发动推土机,开回道班。当风力达到7级,风雪弥漫,能见度差,没有人再来报急救,4个人也不敢轻易出去。

上路清雪,拓宽道路,是额敏公路分局重要的日常作业。

21世纪初,省道201线、国道3015线建成,玛依塔斯风区路段安装了视线诱导标,玛依塔斯国省道的两个应急保障基地的电脑、WiFi、娱乐设施齐备,保障基地也陆续增添了4辆除雪车、3辆雪犁、2辆轮推、1辆铲车、1辆应急救援车、2辆巡道车、1辆装甲车和1辆坦克,每辆车都安装了车载报话机。除雪机械上还安装了磁传感器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导航仪。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一旦接到求救电话,基地人员迅速组织救援,即使刮十级大风,出现“雪盲”现象,也能把被困的旅客救出来,抢险、除雪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如今的额敏分局有机械、车辆67台(辆),车库已经不够大了,许多车辆只能停在办公室院内的车棚里。

拌和料的变化

不爱说话的库鲁木苏拌和站站长范永辉打开了话匣子:20世纪90年代初,补坑槽用的油砂是人工炒拌的。炒拌的地方,一前一后放着两个熬沥青的大锅,距离后边那只锅40厘米、与之平行的地方,挖了一条长约1米,宽、深约20厘米的槽。槽两边各放一个大约1.5平方米、能装0.15立方米砂子的铁炒盘。生产油砂需要3名职工,其中1名职工给油锅、炒盘生火加热,把装满180升沥青的铁桶放倒,滚到油锅旁。200号沥青稀,沥青慢慢流进后面的油锅里,由于粘结力差,还要掺和较粘稠的100号沥青。粘稠的沥青经常堵塞桶口,铁桶内的空气就会膨胀。为避免爆炸,要用十字镐在铁桶口上面扎几个窟窿排气。烧油工把部分混合沥青舀到前锅熬制,熬制的沥青粘稠度要靠烧油工根据经验往前锅里添加40号沥青块来调整。油温靠烧油工听锅里沥青吐沫的声音来辨别,稍不留神,前锅就会着火,后油锅也跟着着火,只能眼睁睁看着前后锅里的沥青烧完。也不能随意往前锅里加水,因为这样热沥青就会溢锅。

炒盘上的砂子,每20分钟要翻炒一次,让砂子受热均匀。三伏天,一盘砂子加热约1小时才能拌,烧油工用勺子舀上熬好的沥青,均匀地倒在热砂子上,两名职工在烟熏火燎中翻炒,一边炒拌,一边倒油。砂子烧不热,炒拌起来就费油、费劲;砂子热过头,一翻动就会着火。炒拌好后,装上“小四轮”拉走,一天下来,生产不了多少油砂,累得筋疲力尽,还经常被热沥青烫伤。人工拌和的油砂不均匀,只能近距离补坑槽。

九十年代末,二支河道班安装了轮式拌和机。生产拌和料时,一人熬油,两人按比例配比小石子和细砂,装车倒进斗里。一人在操作室按电钮,一斗0.25立方米拌和料,约五六分钟就能拌好,1小时左右方圆车就能装满拌和料前往施工地点。但是,砂子靠燃烧的柴油加热,烟尘特别大,污染周边环境。砂子的温度不好控制,过火了,油砂的粘结度就差,坑槽补不结实,容易坏。

2014年,库鲁木苏拌和站装上了40吨的拌和机,铲车把小石子、细砂、矿粉装上输送带,传到拌和机里,电脑进行调配、控温,每小时出沥青混凝土拌和料40吨,还可以把路上废弃的油皮拉回来再生利用,污染小,速度快,更安全,料的质量也更好了。

安全的变化

说到安全,已经发福的大客车驾驶员兼安全员王勇军接上了话茬。王勇军技校毕业后分到库鲁木苏道班上班,那时候养路工没有统一的工作服,工人穿着破旧的衣裤上路干活,社会上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形容养路工:“远看像挖煤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原来是养路段的”。

王勇军所在的道班有25名职工,其中两名是炊事员,剩下的23名养路工经常要到离道班较远的路段干活,一辆“小四轮”挤不下这么多的职工,而且又颠又慢,于是,三五成群的养路工拿上铁锨和十字镐,拦下拉煤的空车去工地,干了一个多小时的活,“小四轮”才赶到。完活之后,也坐拉煤的空车回去。过往的司机看到拿铁锨的养路工,都会停下来捎上他们。驾驶室坐不下,就把铁锨撂到货车上,人爬上装满煤沫的车,蹲在煤沫堆上。下坡路段,司机得不停地踩刹车,严重超载的后挂车猛烈地顶前面的驾驶室,煤沫唰唰地往下掉,被风旋起的煤沫迷得人睁不开眼,呛得难以呼吸,职工们回到道班,全身上下都是煤灰。

九十年代末,职工有了桔黄色的标志服、标志帽,统一了着装;2002年坐上了“漂大箱”,即在一辆旧东风翻斗车上焊上钢管,拉上篷布,放上几条长凳,人和工具混乘,但依旧颠簸;2004年,道班配了金龙中巴车和专门拉工具、安全标牌的方圆车,养路工不再为上班无交通车而发愁。作业前,王勇军和拉工具的驾驶员按照《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用安全锥、安全标牌隔离作业区。在作业区两头,摇着小黄旗,指挥和疏导过往车辆,班长来回检查职工是否穿标志服、戴标志帽,是否在离公路20米远的地方休息。

如今,王勇军开着桔黄和白色相间的14座客货两用依维柯,载着工友,拉着安全标牌上下班,更灵活、更方便。现在再想想当年上路的情景,心中依然有些后怕。

聊天中,几位养路工一面感叹公路养护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面感叹自己很荣幸地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猜你喜欢

养路工砂子推土机
反转世界
彩色笔动起来
蛋鸡饲料添砂效果好
全球砂荒
陕西省“十佳养路工”潘林森
第一台军选民推土机顺利下线
国境线上一抹橘红——内蒙古边防公路优秀养路工素描
脂肪推土机 Bulldozer “自体脂肪填充”大揭秘!
机械师用3D打印机制作了一如无比真实的推土机
履带式推土机行驶系统运动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