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中景 笔下情

2018-08-20费莺莺

考试周刊 2018年74期
关键词:写景杜甫

摘 要:安史之乱成就了一名伟大的诗人——杜甫,他以诗写史,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血泪,发出了一个时代的呼号,被誉为一代“诗圣”。本文以杜甫诗作《春望》为解读文本,探究诗中的景物描写,并以此诗写景的三大特点来结构全篇:一、写景状物注重临摹现实,凸显乱世之离殇;二、写景状物讲究布局章法,呈现“顿挫”之气韵;三、写景状物力求传情达意,流露“沉郁”之哀情。借此,窥视诗人那颗流血悲痛的心!

关键词:杜甫;《春望》;写景;沉郁;顿挫;移情于物

一、 引言

天宝十四年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携贵妃及皇室子孙奔蜀,国都弃置,李唐王朝风雨飘摇命悬一线。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只身投奔肃宗而去。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其官职卑微未被囚禁。次年三月,饱经离乱之苦的诗人在叛军与唐军停火的间歇,孤身一人伫立于城池一隅,眺望着遭受战火荼毒蹂躏的长安城。于是诗人落笔写下长安城的景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读来字字惊心,句句溅泪。

二、 写景状物注重临摹现实,凸显乱世之离殇

大唐盛世,过眼云烟;贼寇作乱,百姓遭殃。诗人悲愤难抑,提笔即言“国破”二字,将这血淋淋的现实一语道尽,就像一把利刃直愣愣地将国势的衰败、时局的艰难剖开,敞在世人眼前。

时值春季,万物萌发草长莺飞,于是有了“城春草木深”一句,描绘草木的茂盛(“深”乃茂盛之意,苏教版语文教科书注)细品之下,顿觉“深”字的况味远比书上的注要来得复杂深长。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证明,即将原诗中的“深”字替换成意思相同读音相近的“盛”字,变为“城春草木盛”,比较这两句诗的意味:

(1) “城春草木深”。

(2) “城春草木盛”。

“盛”字更直观地表现出春季草木茂盛生命勃发之姿,“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就是个极好的例证,极言花容妍丽场面盛大,春光烂漫朝气洋溢,散发出生命的气息,一片欣欣向荣。若是单要表达茂盛之意,“盛”字岂不更佳?而且“盛”与“深”读音相仿,鼻音上的差异并未引起音韵上的不调,那么诗人对“盛”字为何弃而不用?

比较之下就不难发现,“深”字意味深长:草木虽盛,却是无人打理,乃至遍地杂草林木苍苍,荒芜凋敝萧条凄凉,正是烽火连月乱世流离背景下的真实写照,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战火烧灼之下一片断壁颓垣,还散发着烧焦的泥土的气味,在废墟的周边,杂草在春光中恣意地生长,顺天应时。昔日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长安城如今怎这般模样?诗人可能还忆起了战乱前明皇与杨妃游幸曲江之盛事:“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杜甫《哀江头》,与《春望》成诗时间相近)帝王美人,信马游江,而今安在?皆因战乱。人们拖家带口纷纷逃离了这座令人觊觎艳羡的皇城,不是连天家都奔逃了吗?青壮的男丁又因着他们先天的体魄力量被战神青睐!还有那些被战争裹挟的人们无端地死在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火之中,“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连帝王都始料不及的事何况百姓呢?就这样,长安城的百姓逃的逃,征的征,死的死,哪还有人,来管这杂草!——“草木深,明无人矣。”(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当“草木深”遇到了“国破”,一切就不言自明了。

“草木深”与“国破”两两对举前后呼应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极简又极深地绘出了城池破败的情形,蕴藉深厚。这就是杜甫状物的高妙之处——讲究炼字,一两个字词便能力透纸背渗入肌理,凸显乱世之殇。“破”的触目惊心与“深”的满目凄然正撩拨着读者敏感的神经去想象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那位诗人,并跟随他的目光牵动心中的一缕情思。

三、 写景状物讲究布局章法,呈现“顿挫”之气韵

文学创作讲究谋篇布局,杜甫的诗歌更是其中翘楚。杜诗风格“沉郁顿挫”,清人吴瞻泰说:“顿挫者,法也。”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春望》首聯状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春到京城,杂草丛生。单就此联在景物的布局上当真是曲尽其妙。

(一) “国破”与“山河在”——诉说着人事已非的沧桑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都城长安已被安史叛军攻破,国事艰难之时犹言山河依旧,怎不激起人事已非的历史沧桑感?青山依旧在,可夕阳又能几度红呢?流水不停息,会不会“毕竟东流去”呢?诗人远望四野时想必内心翻涌着不可明说的忧愤吧?今夕不知何夕,战火未断,时局未明,这山河虽在焉知谁姓?“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岸上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而绿?诗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恰见诗人担心江山易主,李唐颓势无法力挽。突变的布局于铿锵作响的音韵中诉说的心思竟是这般的迂曲百折!

(二) “城春”与“草木深”——营造出曲折深邃的意境

“城春”当为明媚之景,若用“草木盛”三字则与前两字语意相通语境相共,共生共荣未免使人有一目了然之感,而“深”字则不然。“城春草木深”:“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缀以“草木深”三字则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如果词语也有色彩和温度的话,那么“春”即为暖色调,是为明,气质阳刚;“深”即为冷色调,是为暗,气质阴郁。在这一暖一冷、一明一暗、一阳一阴的对比中,短短的五言句就呈现出一种隽永绵延的意境。视觉上的冲击让读者既感受到了春季的温暖又经历了战乱的阴霾,对比中平添了一份凄清;温度上的冲撞似乎让读者体味到了作者因春的明媚而心生欣喜但随之即被战争阴霾带来的沉郁深暗所取代,变化中增加了一份哀情;行文的波澜又让读者获得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体验,引着人“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曲折中生成了想象,填补了留白,领略了通幽之深邃悠远。

(三) “国破”与“城春”——暗示着死吞噬生的凄寒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与“城”皆指长安,但一“破”一“春”的反差,却让人唏嘘不已。明媚的春光给战火燃烧的大地、灰暗阴沉的天空以及悲切惨戚的内心投来了一丝亮光与温暖、一线生机与欣慰,但这何其的短暂,再明媚的春光也驱散不了战争的阴霾与苦痛,之后便又是凄凄切切了。战争就像一张无形的巨网将天地春光山河城池草木花鸟人间还有那人心都收拢了起来,这张网不断地蔓延直至吞噬一切走向死亡的深渊,无止无休无边无际,这又是何其的绝望!破败与春意的对立就是死与生的抗衡,诗人用跌宕翻转的两种景物构建出工整的对仗,竟将这死亡的消息传播得凄神寒骨。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从选景到布局足见诗人心思,在对比中诗意翻跌,在变化中顿挫跌宕。行文至此,不得不惊叹于老杜遣词造句功力之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四、 写景状物力求传情达意,流露“沉郁”之哀情

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以国家为先忠君爱国,虽然仕途不顺又遭离乱,但他始终没有关闭心扉,忧国忧民,虽九死其犹未悔——“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便不能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也以其广阔胸襟血泪之笔书尽了社会的悲情,呼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正是杜诗“沉郁”风格的核心本源。这种悲悯天下的情怀也体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清人王静安《人间词话》有云:“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色调和作者的内心情感是相辅相成的。冷色调和哀愁有关,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还以“城春草木深”为例,“深”字既多又密既杂又乱既浓又暗既幽又冷,不正是诗人内心那深不见底幽不见光的痛楚忧思之情的写照吗?忧国、伤时、思亲、悲己,“怎一个愁字了得?”而宏状明亮的“盛”字是断不符合诗人此时此刻此地此境的心绪的。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明代胡应麟《诗薮》中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此诗中景与情两者关系处理得最为人称道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花鸟是春天最为寻常之景,可詩人却将其写得最为不寻常了。自然界中的一株植物一只飞鸟,本也无情,何来“感时”“恨别”之叹,“溅泪”“惊心”之举?原是诗人感伤时势怅恨离别而老泪纵横心惊胆战,目之所及情之所至,便将这份哀情寄托在了景物上,于是以花鸟拟人,面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这种移情于物的写法在杜甫的其他诗作中也有,如“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北征》),“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杜甫的眼中,花溅泪鸟惊心泉幽咽青山哭,万物都在因世间的种种惨状而落泪,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处处和泪字字走心,读来惨戚之情更甚,沉郁之哀更深。

《春望》一诗在写景上的艺术特点应了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人的评价,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惟其如此,文字才能历久弥新千古流传!惟其如此,情思才能跨越时空观照古今!

作者简介:

费莺莺,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学。

猜你喜欢

写景杜甫
杜甫的一生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杜甫改诗
用叠词写景
杜甫与五柳鱼
写景还需“三板斧”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