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与重构的变奏
——“虚实·任戎”作品展评述

2018-08-19王晓威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装置艺术

娄 宇 王晓威

2018年7月1日,由湖北美术馆主办,中国国创艺博(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协办的展览“虚实·任戎”在湖北美术馆开幕。走进美术馆二楼展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些巨大规模的金属装置艺术作品,不由得令人惊叹,同时也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但这个艺术家在国内却并不为众人所熟知,因为他虽生于中国,却在26岁时留学德国,此后并长期生活在德国。留学之前,任戎像那个时代所有青年一样,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好感和仰慕,常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进行绘画创作。但留学之后,他的画作并没有达到自己所期待的成就,他的导师建议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展现中国五千年的丰厚文化。任戎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1992年至1995年间,他开始探寻自己独特的创作母题和符号。中国是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剪纸又是中国民间古老的原生态艺术形式之一,承载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涵,民间剪纸中有一种抓髻娃娃,这种娃娃头的两边各有一只鸡,腹部或胯下会剪出莲花的纹样,据郭沫若先生考证,抓髻娃娃的原型是金文中的“天”字,也就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族徽。另外,中国三星堆青铜面具也给任戎带来不小的影响,那些造型夸张、形态各异的神秘形象,既是华夏原始部落的图腾,也代表了芸芸众生。

艺术家吕胜中用纸剪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形成了他特有的艺术语言与艺术风格,而任戎则是用铁“剪”出了自己独特的母题符号。谈到铁这一金属元素,笔者不禁产生疑问,世间有那么多材料,任戎为何偏偏选择了铁?实际上,铁的使用,欧洲比中国早了一千多年,但欧洲冶铁技术差、产能不足且长期停滞,导致后来者居上,中国的铁器制造发展迅速,铁器的出现与普及也成为中国从残酷的奴隶制跨入封建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欧洲罗马时代需大量进口东方钢铁。高水平的冶铁技术,也是在近代由中国师傅传授给西方的,因此铁不仅代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水平,也是中西交流的见证。

在任戎30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不曾放弃对生命的探寻,将带有中国寓意和色彩的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将东西方不同生物元素加以解构和重构,创造出各种超现实的生物。任戎说:“我希望创作一种形象,不管是在我的祖国中国,还是旅居的欧洲,人们都可以看懂读懂,并体会内在蕴含的东西,一种超民族、超国界、超时间的造型。”

一、别出心裁的展陈方式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某个重要观点,某种主要状态。”①由此可见,艺术创作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家本人对社会的看法,以及引导人们辩证地去思考问题。在众多的艺术创作形式中规模巨大的装置艺术作品自然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再通过互动体验方式,让观众不仅对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悟,同时也能引起观众对作品寓意的思考。

展览链接:

虚实·任戎

主 办:湖北美术馆

协 办:中国国创艺博(北京)文化有限公司 德国贝尔艺术中心

艺术总监:傅中望

策 展 人:冀少峰

展览时间:2018年7月1日—8月12日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馆4—7号展厅

图1 湖北美术馆大门任戎装置作品

图2 二楼展厅入口任戎装置作品

(一)走出室内与环境对话

一走近美术馆,便可以看到大门口摆放了一排彩色的铁雕装置作品(图1),这些作品与周围环境相呼应,不仅为大门增添了美感,这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展览方式更是能引起观众的猎奇心理,使其对展览更加期待。

进入二楼展厅,在巨大的展览海报后面也是放置了几件这次参展的作品(图2),由于灯光的投射,展品与其影子给观众呈现出一种虚实相生之感,不仅呼应了展览的主题,更是为其他展厅的展览作品蒙上了一丝神秘、魔幻的色彩,而任戎的作品也确实有一种神秘、魔幻、超现实的感觉。

(二)互动式体验

1.寓教于乐

一般的展览参展者都是被动式参与,观众看到繁多的作品摆在眼前,可能会产生视觉疲劳感,走马观花地看完作品之后,却对作品传达的信息一知半解,但这次展览别出心裁地加入了互动体验式的展陈方式,充分利用了空间、造型、多媒体等元素,引导观众在参与、欣赏、探索、思考的过程中融入展陈的情境之中。走进《桃花源》的展厅(图3),展现在观者眼前的是用钢铁剩料焊接成的高山峻岭、荷塘花开,墙上还出现了唐诗宋词,还通过干冰和LED彩灯制造出一种虚幻的景象,让观众在汀步上行走时,产生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但是这种由钢铁制成的美景又产生一种冰冷感与刺痛感,让观众在互动体验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意义产生探索与思考。在“虚实相生”系列拓印作品(图4)展厅中,更是在互动体验式的展陈方式上添加了娱乐性。在展示空间中,观众面对着一个个冷冰冰的作品时,心里难免会产生距离感,但在“虚实相生”展厅两侧的台子上,策展人摆放了能够让观众自己尝试创作的互动性作品,使观众在互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娱乐及感悟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图3 任戎 桃花源 装置 钢铁碎片焊接 2016—2018年

2.意境营造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中,把“意境”解释为:“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②在“众生相”系列作品(图5)展厅,无数个或尖或平雕刻着呐喊或欢笑形象的铁锹揭地而起,悬浮空中,给观众一种铺天盖地的强烈的视觉震撼,再加上中间那个照亮《众生》的《天地》装置,颇有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及“阴阳和而万物得”的意境。整个景象给观众一种心灵的震撼,让人记忆深刻。

图4 任戎 虚实相生 手工宣纸拓印 2015—2018年

二、阴阳和而万物得

在“四季彩虹”系列装置作品(图6)中,任戎将中国《山海经》中神怪的造型、埃及的人面狮身以及印度欢喜佛等代表世界各地人类文明起源的原始艺术、民间图样以及象征符号融合在这些欢乐大树上,在这些大树上,人物、动植物、日月星辰、山川大地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任戎一直在用自己的作品诠释着这一理念。铁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生冷、坚硬的,但是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任戎给冰冷的钢铁加上色彩融化了钢铁的冷,这也是他创造作品生命力的过程。笔者还注意到,任戎的《四季彩虹》系列作品其色彩分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代表了一年四季。四季分春、夏、秋、冬,有温、热、凉、寒的温度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③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天气渐暖,到了夏季,阳气盛而阴气藏;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天气渐凉,到了冬季,阴气盛而阳气藏。阴阳之气循环往复,相互对立制约,推动自然发展变化,最终又取得统一,使得天地万物生生不息。

在“正负”系列作品(图7)中,四块大型镂空铁雕矗立在大厅,铁雕上的形象或男女同体,或人与植物同体,有的人长着翅膀,或长出四条胳膊,或只有三四根手指,它们似乎向我们展现出一条隐晦的哲学认知,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④。这些用超现实符号表达的来自《山海经》中的神怪形象,是任戎宇宙观、生命观的表现,男女融为一体,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它们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散落在装置作品四周地上的形象,是从钢铁上切割出来的空洞,彼此构成有与无、阴与阳、正与负、虚与实,相生相伴,互为一体,不可分离。这种有无不分、阴阳一体、正负相济、虚实相生、男女和合的学说,恰好地体现出任戎对传统哲学的认知,那就是“道”,老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而“道”又是由“阴阳”再阐释的。《周易·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⑤从任戎的《正负》作品中,可以看到所蕴含的这种形而上的“阴阳”思想。《礼记·郊特性》说“阴阳和而万物得”⑥,《庄子·田子方》也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⑦,这种阴阳相互和合产生万物的哲学思想,正是任戎想要传达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这些大型装置作品本身是景,在灯光的照射下,影又成景,这两种“景”既能成为个体,却又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象征着本体与它影子的相生相伴、不可分离。任戎说道:“一个物体总是和它的影子共同存在——形影不离,这也是我的一个艺术意蕴,正如阴、阳,明、暗,刚、柔,这些都是宇宙最基本的元素,我一直在以最基本的宇宙元素来呈现我的作品。”

图5 任戎 众生 装置 镂空铁锹 2017年;天地 装置 钢铁碎片焊接 2017年

三、虚景实写创造想象空间

任戎的大型镂空铁雕艺术,通过剪纸造型的锐利边缘与不锈钢的冰冷质地,给人一种刺痛感,试图表现生活在这个繁华的当代社会里人们的孤独与疏离,引人反思。他的这种装置艺术除了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震撼,同时还可以促使观众与作品对话。

图6 任戎 四季彩虹 装置 彩色镂空铁雕 2016—2017年

《桃花源》装置作品,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在汀步上行走。初看《桃花源》这件作品的名字,便让人想起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描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⑧诗文展现了桃花源的绝美景色,表达出作者对理想家园的期望。但是当我们走进展厅,展现在观者眼前的是用钢铁剩料焊接成的高山峻岭、荷塘花开,墙上还出现了唐诗宋词,再通过干冰制造出一种仙雾缭绕的景象。任戎是想要在引导人们在钢铁山水漫步的过程中,唤起人类对当下工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该如何平衡的严肃思考。《桃花源记》采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但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这种虚虚实实、惝恍迷离的表现手法,恰好对应了这次展览的主题“虚实”。《江山》装置作品(图8)同样是由钢铁废料焊接而成,让观者穿梭在锋利刚硬的山水之间,赏读着墙上历代文人关于黄河、长江、泰山、华山的诗句时,引发当下日新月异的工业发展而造成环境恶化的自我反省。任戎将一种不存在的钢铁山水化虚为实,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需要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从作者营造的意境出发,融入氛围,体会其情感。

图7 任戎 正负 装置 镂空铁雕

由无数个带有呐喊、欢笑形象的镂空铁锹组合而成的《众生》装置作品,铺天盖地,悬浮空中,代表了生活在当下的人们的众生相。中间那个用钢铁碎料焊接而成、中间带有照明灯的圆形球,通过镂空的地方把光亮带给大家。一面墙上用红色的颜料写下了几个巨大的汉字“为人类服务”(图9)。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人们用的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石器,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由于材质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到了夏代,开始出现青铜器,制造出一系列精美的日用器和兵器,但一般是王孙贵族使用的特种工艺品,普及性不高。直到西周末年开始出现铁器,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铁器的出现代替了传统青铜器的使用,逐渐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铁工具远比铜工具锋利,铁器代替了青铜器被广泛地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又促使阶级分化,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推动了从奴隶社会进步到封建社会的步伐。正如《论语·卫灵公》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⑨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社会的进步却是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在本来长满花草的土地上,到处散落着建筑废铁,使得地球表面满目疮痍。中间的《天地》装置如同一道耀眼的明灯,照拂着天地,也想照亮每个人的心,虽然我们现在还在欢笑,但随着环境的破坏,可能最后只会剩下呐喊。在任戎看来:“只有记住人类仅仅是整个大宇宙的尘埃,记住我们的渺小,才能珍惜环境,爱护所有生命,从而去创造人类的精神伟大。”

图8 任戎 江山 装置 钢铁碎片焊接 2016—2018年

对于生命的关注始终是任戎创作的核心,他将中国道家思想和西方艺术思想相连接,创造出充满超现实的生命体。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家康定斯基曾形象地比喻:“每件艺术品都是它所在时代的孩子,也是我们感情之母。每个文化时期,都有自己的艺术,它无法被重复。”⑩任戎这种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之下产生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当代一种不能被复制的艺术品,使中国的“土”文化摇身一变,转化成了当代最具新意的语言形态,将古老的传统艺术及文化符号与当代社会连接起来,开拓了其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图9 任戎 天地 装置 钢铁碎片焊接 2017年

注释:

①[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页。

②徐大伟:《自然要素在建筑空间意境塑造中的作用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10年,第8页。

③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第63页。

④陈怡:《〈道德经〉讲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16页。

⑤赵克强:《周易解析》,华夏出版社,2015年,第465页。

⑥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5页。

⑦陆永品:《庄子通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321页。

⑧张丽丽:《古文观止》,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53页。

⑨鲍鹏山:《论语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69页。

⑩[俄]康定斯基,吕澎译:《论艺术里的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页。

猜你喜欢

装置艺术
教你辨认枪口装置
倒开水辅助装置
纸的艺术
磁悬浮装置
轰趴装置指南
除白发简易装置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