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卓:“绿色医生”的田园情怀

2018-08-19安通

当代贵州 2018年45期
关键词:种养田间贵州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安通

“我的工作就是在山间田野给庄稼治病。”陈卓说,他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绿色医生”的使命,因为他的科研来自于田间,来自于国家的需求,来自于农民的需求。

陈卓,贵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近10年来,在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教授指导下,陈卓主要从事茶树、水稻等粮经作物病害发生流行机制、新农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茶树和水稻病虫害生态调控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斐然成绩单背后,是陈卓多年来专注科研的艰辛付出,执着追求。

艰辛科研奋力前行

一位非常接地气的科学家——这是陈卓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憨厚的长相,诚挚的笑容,朴实的话语,41岁的陈卓工作的大多数时间是奔波在田间地头。

陈卓出生于贵州桐梓县,从小家庭条件就十分艰苦,那个时候他常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出县城,去省城念大学。”

1996年,陈卓考入贵阳医学院,就读儿科医学专业,随后他又继续在贵阳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斐然成绩单背后,是陈卓多年来专注科研的艰辛付出、执着追求。图为陈卓正在实验室里认真搞科研。(受访者供图)

2005年,陈卓硕士毕业后,来到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一年后,为了能更好地系统学习植物保护知识,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他又努力考取了贵州大学农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宋宝安院士。从此,他便与田间地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以下简称南矮病)在我国南方大面积爆发,涉及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多个省份,受灾面积达1790万亩,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明晰南矮病的发生、流行和成灾原因,陈卓带领他的学生花了大半年时间,在江西萍乡市芦溪县麻田乡石溪村蹲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白天在田间做实验、搞调查,晚上就回到农户家里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次年,为了研究南矮病的防控技术,他又带领学生深入贵州省荔波县朝阳镇八烂村,从水稻播种到收割,开展全程的防控技术跟踪研究。

经过反复尝试,陈卓成功开发出了南矮病的快速检测抗体和方法,并在荔波等县建立了快速检测实验室。同时,他还与导师共同出版了南矮病的防控技术专著,这一研究成果荣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的工作就是在山间田野给庄稼治病。”陈卓说,他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绿色医生”的使命,因为他的科研来自于田间,来自于国家的需求,来自于农民的需求。

10多年来,陈卓带领团队走遍了我国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地区的稻田,爬遍了贵州的座座茶山。图为陈卓教授(左)在田间开展技术指导。(受访者供图)

10多年来,陈卓带领团队走遍了我国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地区的稻田,爬遍了贵州的座座茶山,将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大地上。

截至目前,他在国内外期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与编写论著10余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20余项。

脱贫攻坚勇往直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个曾经在辛弃疾诗词中出现的丰收景象,如今在贵州天柱、三穗、黎平、凯里、石阡、思南、播州、黄果树、开阳等地的试验示范田里变成了现实。

2016年,宋宝安院士带领团队在遵义市播州区设立卓豪院士工作站,并建设黔北人才基地,为播州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陈卓作为团队成员之一,主要参与稻田生态工程建设。根据贵州稻田综合种养的基础及区域条件,从稻鱼、稻鸭等模式中,经过大量试验和比较分析,陈卓成功探索出稻蛙复合种养模式。

“我们经过多地的试验和测产分析得出,亩投蛙苗1万~1.5万只,可收获成蛙400公斤,按照40元/公斤的价格,产值可达1.6万元。”陈卓告诉记者。

2018年,经湖南省农科院组织专家,对项目组在天柱的稻蛙复合种养示范区进行测产验收,稻区稻谷平均产量499.2公斤/亩,产值1598元/亩,每亩产蛙320.5公斤,按照市场价50元/公斤,产值16025元/亩,稻田综合产值达17388元/亩。“这为当前贵州省500亩以上大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样本。”陈卓说。

贵州省农委也非常重视稻蛙复合种养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应用,将其列为2018年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的主要技术,并与贵州大学展开积极合作,通过组织培训,建立示范区,迅速将稻蛙复合种养辐射到全省多个市州。

贵州是山地农业大省,农业产业事关贵州农村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同步小康。作为在贵州农村长大的孩子,过去农业苦、农民穷的状况,深深地印在陈卓的脑海里。

多年来,陈卓一直担任省级科技特派员,并先后担任播州、石阡、凤冈、湄潭等地的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农业技术顾问等,助力脱贫攻坚的脚步从未停下。

“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和一名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我理所当然应将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与贵州的需求相结合。”陈卓说,希望通过他的科研成果,能让贵州乃至全国的作物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生态环境更和谐。

传道授业执着坚守

教室—实验室—田间地头,是陈卓从教13年来坚持不变的“三点一线”。在课堂上,他是一位认真负责的教师;在实验室,他是严谨细致的科研工作者;在田间地头,他是植保新技术的研究者和技术熟化的推广者。

一个好的导师,除了应在学习上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精神上指引方向。

今年读研三的李冬雪和任亚峰都是陈卓的学生。近3年来,陈卓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里都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做学术和实验指导,在他们眼里,陈卓是用心对待学生的好老师。

“陈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要沉下心来学习,做学术要有认真严谨的态度、搞科研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做实验要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李冬雪说,研究生毕业后,她还想继续攻读陈老师的博士,争取在专业上有更大的作为。

任亚峰则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尽快运用到实践中去。“陈老师对专业的投入和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让我坚定了把专业学扎实、从事相关工作的决心。很感恩能在学习道路上遇到陈老师。”

自任教以来,陈卓对待科研的认真态度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们。回顾10多年来的科研路,他深情款款、初心不改,“选择科研就是选择吃苦,但看到科研成果在贵州、中国乃至全世界得到推广运用,就算再苦点再累点,我一样非常愉悦。过程是苦的,结果却是甜的!”

猜你喜欢

种养田间贵州
陕西黄龙:春来好时节 田间农事忙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一份从田间地头到人民大会堂的报告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