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2018-08-19安通潘承丽孙蕙郑洁

当代贵州 2018年45期
关键词:水城县油茶食用菌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安通 潘承丽 孙蕙 郑洁

册亨:种好油茶树 引领百姓富

近年来,册亨县通过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强了产业,美了乡村,富了群众。图为当地村民正在基地里修剪油茶树。(潘贞靖 / 摄)

当下正是油茶鲜果挂满枝头的季节,走进位于册亨县弼佑镇落江村的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郁郁葱葱的高产油茶林连绵成片,一簇簇圆润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硕果累累。“大哥,你家种了多少亩油茶?”“种了10多亩,我家的油茶已经进入盛果期了。”

“去年你家的油茶总共卖了多少钱?”

“有将近3万块钱呢!”提起油茶树,正在修剪茶树枯枝的落江村一组村民覃智打开了话匣子,与记者畅聊了起来。

近年来,册亨县在“一县一业”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通过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强了产业,美了乡村,富了群众。

“现在,油茶已经成为我们镇的支柱产业,而且通过低产林技术改造,油茶亩产从50斤左右上升到了150斤。预计今年我们镇的三个深度贫困村能够顺利出列。”弼佑镇党委书记罗仕琴说。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效益,弼佑镇还在县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扶持下,依托全镇丰富的林木资源,发展起了林下养殖。

罗国州是弼佑镇弼佑村人,2014年3月,他和几位村民投入50多万元,利用本村500亩油茶林发展起了林下养鸡,建设1000平方米鸡舍,投放了20000羽绿壳蛋鸡鸡苗。去年,他们的养鸡场出售绿壳鸡蛋和成年鸡共计获利5万余元。

截至目前,弼佑镇油茶种植面积达11.8万亩,油茶产业已覆盖弼佑镇每家每户。全镇年产油茶籽约4500吨,产值6300余万元,人均可创收6200元左右。绿壳蛋鸡养殖示范户有62户,养殖绿壳蛋鸡15000羽,年产蛋量超过50万枚。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弼佑镇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继续扩大油茶的种植规模,同时借助林下养殖、林下中药材种植等发展模式,不断促农增收,实现小康。”罗仕琴说。

如今,全县种植油茶林15.5万亩,集中连片在弼佑、双江、八渡、秧坝四个乡镇,目前已结籽油茶面积8.26万余亩,平均亩产70公斤以上,每年上市油茶籽达6000吨,为群众创收9000余万元,扶持农户15000余户,其中,贫困农户8992户。

三都:养好小香猪 拓宽致富路

有着“一家煮肉香四邻,距离之遥闻其味”美誉的巫不香猪,是三都自治县地方特色品种,也是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2017年,省发改委明确将香猪产业作为三都“一县一业”扶贫产业,分三个年度每年投入1500万元进行重点扶持,为三都巫不香猪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都自治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着力全产业链发展,把小香猪做成了大产业。

作为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三都境内山势绵延纵横、峰峦起伏跌宕,是典型的农业县。但也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巫不香猪品种。“巫不香猪具有耐粗饲、抗病强、仔猪无乳味、皮脆肉香等优良特质。”三都发改局局长胡雪莉介绍,自三都把香猪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以来,就一直坚持招大引强、招强引优的产业招商思路,先后引进贵都公司、正邦集团、黔信农业、吉尔斯循环农业等企业,实现产业融合,集聚发展。

“在外打工赚不了几个钱,还照顾不了老人孩子。”谈及在外打工的经历,三都普安镇农民杨晓东深有感触,“以前传统的小农耕种,难以维持家庭生活和养育子女,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唯一的办法就是出门打工。”

自从镇里发展起香猪养殖业,杨晓东夫妇就回到家乡,加入合作社,立志要脱贫致富。“香猪养殖中的育种、扩繁、育肥、屠宰加工、饲料加工等环节,都能够提供就业岗位,这些岗位首先得考虑贫困户。”胡雪莉说,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和“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及寄养、劳务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既切实有效解决部分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又让入社贫困户通过商品猪销售稳定分红实现增收脱贫。

目前,三都巫不香猪已经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县先后共投入香猪全产业融合2.276亿元,建设1个原种场、2个扩繁场、48个育肥场,建设散养场、牧草场、肉食深加工厂、质量检测中心各1个,实现年出栏香猪10万头,大力推进香猪产业小区化、单元化养殖,逐渐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和“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到2020年实现年出栏30万头发展规模,成功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41家、合作社584家,为香猪规模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沿河:脱贫白山羊 走俏大市场

深秋的沿河自治县中寨镇,万亩草场,天高云淡,微风吹拂下,白山羊若隐若现。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秀珍白山羊养殖场”就在眼前,咩咩声此起彼伏,甚是热闹。

“每天早上放出栏和晚上羊回栏时都特别忙,也很吵,不过都习惯了,一天听不到羊叫声我心里还不踏实呢!”养殖场的主人田秀珍正忙着跟工人赶羊上山。

“这么多羊可不只是我一个人的,2016年我成立白山羊养殖合作社后,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周边40余户群众加入养殖,其中贫困户就有35户。”田秀珍继续说。

据田秀珍介绍,现在有了村民的积极加入,养殖场的白山羊也从2008年的存栏188只发展到现在的300余只,年出栏可达500余只,年收入上百万元,且销售都是通过政府联系,由公司按市场价收购,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田仁香是2017年加入“秀珍白山羊养殖场”的贫困户,一年多来,她家的收入可是翻了几番。

按照实施“一县一业”规划,沿河立足山地特征,依托草地资源,将白山羊作为全县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和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图为田秀珍正在草场上放羊。(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养羊有政策资金支持,技术有合作社培训,销售有公司兜底,一年还可以参与合作社分红。这个“砸”在田仁香和沿河“羊倌”们头上的“馅饼”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得益于“一县一业”贵州白山羊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

按照实施“一县一业”规划,沿河立足山地特征,将白山羊作为全县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和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方式,与贵州省东翔牧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贵州东森牧业有限公司,实施年出栏50万只白山羊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发展壮大白山羊养殖产业,全面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围绕发展‘一县一业’白山羊养殖全产业链,规划的项目有种草、屠宰厂建设、加工厂建设、交易市场建设冷链物流等,以企业带动为重点,同时注重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全力延伸产业链条。”沿河自治县农牧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兴强介绍,项目实施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资金效益,统筹使用好以工代赈资金,将安排600万元用于白山羊原种场基础设施建设,安排900万元量化到贫困户入股贵州东森牧业有限公司。同时,突出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累计带动贫困人口1万人以上。

目前,沿河已在全县22个乡镇(街道)385个村发展山羊养殖农户40000多户,成立专业合作社218个,培育较大规模养殖企业2家,全县年存栏白山羊39万只,年出栏肉羊30万只。

水城:美味猕猴桃 群众致富果

金秋时节,水城县米箩镇的红心猕猴桃成熟了。在润永恒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果农们正熟练地采摘着猕猴桃。

“又是一轮大丰收,听说今年我们的红心猕猴桃有350吨要卖给俄罗斯,现在市场越来越大,我们致富的信心也是越来越足。”米箩镇俄戛村村民赵玉兰兴奋地告诉记者。

赵玉兰是当地的贫困户,去年,她将家里的8亩地流转到润永恒公司种植猕猴桃,成功搭上了猕猴桃产业的致富快车。

“我们现在就是光靠打理和管护猕猴桃基地,每天都能拿到80元工钱。只要勤快些,今年一定能脱贫。”赵玉兰说。

水城县地处乌蒙山区腹地,区域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全国闻名的野生猕猴桃之乡。

“依靠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水城的猕猴桃产业规模越做越大。仅去年,全县就新增猕猴桃种植面积4.37万亩。”水城县东部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超介绍,目前水城县的猕猴桃产业规模达到14.67万亩,形成了全域产业格局。

近年来,水城县通过竞争性评比,先后获批贵州省10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贵州省5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巩固县之一,在产业发展、加工销售、农旅设施、品种引进、品牌创建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接二连三。在六盘水凉都猕猴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记者见证了猕猴桃从果实到果酒的嬗变过程。

果农们在水城县米箩镇百里猕猴桃产业园基地里采摘红心猕猴桃。(水城县东部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用红心猕猴桃制作的果酒,味道酸爽,富含矿物质元素及健康养生类物质,是难得的健康酒、养生酒。”张超说,除了猕猴桃果酒、果汁,猕猴桃果酱、干片、化妆品等系列产品也正在与韩国知名企业开展合作生产。

园区的发展,实现了要素聚集,提供了就业岗位,拓宽了致富渠道。2017年以来,水城县有2.93万人通过培训后到基地、企业务工,成为产业工人和现代农民,人均月收入在1000至2000元,其中500余人被企业聘用到生产、加工、营销、管理等岗位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000至5000元。

猕猴桃结出了惠民利民硕果,绿了田园,美了乡村,富了百姓。

剑河:广种食用菌 开启新生活

在剑河县太拥镇旁洞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为下半年的菌棒种植准备菌种、底料以及菌袋等,忙得热火朝天。

剑河县森林植被良好,气候温润,非常适宜各种食用菌的种植。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和优势,剑河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产业扶贫主导产业,着眼全产业链发展,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食用菌王国”。

40岁的村民张荣生是剑河县太拥镇旁洞村的贫困户。

2017年11月,剑河县太拥镇引导农户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稻草、谷壳、秸秆等生物废料作为生产原料,利用闲置农田在冬季种植大球盖菇,并邀请农技专家对旁洞村农民开展冬季大球盖菇种植培训。张荣生也参与了。

“从2017年10月种下菌丝起至2018年3月,菌地里产出了8000多斤大球盖菇。”张荣生说,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记者了解到,食用菌生产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优势。以种植2000袋食用菌为例,以高低架码放种植仅需占地30平方米左右,一年的收益可达万元以上。

“每斤4元,每亩可达4000斤产量,一季收入可达万元。”算起种植食用菌的收入账,张荣生十分满足。

“有了这些‘扶贫菇’,我们就有信心脱贫致富。”村民王英告诉记者,今年还打算再多种2000袋食用菌,村里不少人有种植意愿,愿意加入到种植菌的行列里来。

剑河县在“一减四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小蘑菇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顶梁柱”。在食用菌相关项目建设中,剑河县已经建成日产6万棒生产线两条,350亩原种、栽培种生产基地以及6000平方米食用菌博物馆,成功打造羊肚菌、大球盖菇两个品牌的产地认证。

目前,剑河县投入3.2亿元的展报基地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占地280亩的展报原种、栽培种基地,计划年产食用菌原种8000万袋,年产菌棒1.2亿棒。建成投产后,可覆盖黔东南16个县(市),产值将达5亿元。

猜你喜欢

水城县油茶食用菌
江西提高油茶新造和低改补贴标准
家乡的油茶
油茶的种植技术与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新兴县老促会组织老区村油茶种植户到罗定学习取经
水城县荣获全国第二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多项殊荣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