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与思考

2018-08-15钱惠忠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意识情境探究

钱惠忠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数学教学核心任务之一,教学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儿童立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以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来调整教学进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培养学生养成围绕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主动意识。笔者认为在课堂中要基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程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数学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让问题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使数学课堂变得更有“研究味”,更生动活泼,富有主动探究的情趣,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善思好问”数学学习品质。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基于儿童立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敢问、善问、乐问,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它形象地说明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提出,教师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以下应对策略,具体如下。

一、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敢问”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在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兴趣以及求知欲才不会遭到扼杀。相反,倘若课堂氛围十分紧张,学生即使有疑问,也不大可能提出来,因为他会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太过幼稚而受到指责,或者被同学嘲笑。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思维惰性,不敢提问、不善思考,或者产生“不用动脑筋,反正老师最后也要讲解”的依赖心理。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而增强问题能力呢?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起于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人的本能,每个学生都可以也有权利提问,也只有通过提出问题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其次,老师要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怀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馈和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问的同学给予一定的鼓励、信任和支持,一旦这类学生提出问题就称赞其勇气,并帮其分析、解决问题;对那些好问却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教师要多一点容忍和理解,少一些责备和不耐烦;对于能够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其进一步探究和摸索,进行大胆创新。

二、依托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善问”习惯

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问题刺激和实践锻炼。科学家李政道曾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因此,要想教会学生如何提问,问到点子上,关键就在于借助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进而能够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1)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质疑、提问。在学习新知识时,当学生试图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却发现行不通时,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一个认知冲突,即有了问题。例如学生已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但在运算中出现了括号的情况,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计算得出的结果为什么却是错误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主动提出:那又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呢?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利用实践探究活动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完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任意选用三根小棒尝试着摆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三角形的确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为什么有些三根小棒的组合却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昵?究竟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研究,让学生在探索中逐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教师向学生提供“问”的示范,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教师的逻辑思维、演绎推理过程,尝试和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教師要做好提问的表率,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并为学生的提问做出示范。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就可以提问:“什么样的形状能作为交通工具的轮子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图形之间的形状和特性差异。

三、创设有趣情境,培养学生“乐问”品质

所谓问题,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困惑的情境。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是教学中的一个必要、重要环节,有助于课堂任务的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发展学生的身心。所以,探究问题设置的艺术性,进行艺术性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 可以运用好奇心理, 培养质疑的主动性。在新课导入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 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样?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智力、能力、自制力有限,好奇心比较重,对任何新颖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排除学生的思想顾虑,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引导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问题,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勇于质疑问难、标新立异,为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意识情境探究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