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本意 提高效率

2018-08-15陈兵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感语文课文字

陈兵

就语文教学而言,课文是一个例子。通過文本例子,我们给予学生“情思”“哲理”“意趣”的同时,更要让学生领会支撑文本“立意”背后的语言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回归语言,给学生更多语感的积累。“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行。”(叶圣陶)“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王尚文)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语感是读出来的。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其有声调,讲韵律。朗读能判断作品的优劣。越好的文字,读起来越有味道。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文字的味道、文学的意境自会跃然于心中,鲜活于眼前。如朱自清的《春》、刘禹锡的《陋室铭》、高尔基的《海燕》,读起来多么解渴。

语感是悟出来的。一切新鲜,不是源于熟悉,而是源于陌生中的期盼;一切快乐不是源于已知,而是源于迷茫中的豁然。文学作品的美,既有客观的确定性,又有主观的丰富性。各得其意,各领其妙,是语文学习最大快意,也是最能促成语感发育之所在。“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学生阅读的“会意”越多,顿悟越多,学生对文字就越有感觉。通过气氛的渲染,情境的创设,给予文本更多背景烘托,唤醒学生更多经验的积累,架设通达之路,引起情感共鸣。文本与学生有通融,也有距离,学生解读的深度、把握的尺度、理解的高度,需要教师推一把。如断崖处的路径重启、峰顶上的思维拔节、迷障中的心灯点亮,让学生在仰观、俯察中,游目骋怀,体验通融,神会之趣。

语感是练出来的。教师所教,课堂所学,只有放置于生动的阅读实践中,只有经历个体独特的参悟、体验,才能真正活起来。每一次个体阅读的生动链接,每一次个体阅读的独特经历,每一次个体阅读的自觉执行,远胜于任何动听的说教、真理的强调。文本只是范例,课堂只是窗口,教师要将文学的万花筒交到孩子手里,让学生自行转动,找到自己的图案;教师要善于将文学的花卉种在花园里,让孩子自己去采摘;教师更要将文学的方舟放在渡口,让孩子自己去更辽阔的天空寻找诗意和梦境。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形式,给学生更多审美的关照。“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之“妙”,在于意会,更在于形赋,一篇佳作,往往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好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得意”,更要让学生“得体”;既让学生明白写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怎么写。“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此得于意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此会于形也。两者结合,美文始成。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在语言特色、文章写法、艺术表现力上下功夫,让学生深得文本表达之妙,在拍案叫绝中,爱上作品,爱上文学。例如《武松打虎》假如没有“酒力”“虎威”的衬托,何来武松打虎的神勇?《变色龙》没有这种夸张的“变”,何来令人拍案的讽刺意味?《凡卡》没有结尾那封永远收不到的信,哪来如此的震撼力?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心灵,给学生更多美妙的体验。著名作家曹文轩曾满含深情地讲述他的语文教师。他的语文教师是南大的高材生,不好看,在曹老师心目中却是最美丽、最值得怀念的。记得,第一堂语文课,他的老师没带任何东西,走上讲台,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什么叫语文?”随后,用两节课阐释其对语文的理解。适逢,窗外下雨,他的老师即景生情,就窗外的雨,娓娓而谈: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一天的雨是不一样的……雨落在草丛里、水里也是不一样的。随着,老师的讲话,同学们将视线转向窗外,眼前是丝丝的雨,碧绿的荷塘,摇曳的荷花。没带任何东西,带给学生的却是一种关于语文的生动解读,一份葱绿的人生记忆。从文革到现在,从豆蔻到耳顺,这份情景,这份记忆依然如此鲜活地定格在曹文轩的记忆里,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一份印象,。怎样的一种影响。第一堂语文课,教师即景生情,在学生心里构建了一片语文的风景,如此的开篇,实在美妙。

其实,所有的回归,只是为了让语文回归学科本意,归根到底,是为了以语文的力量去陶冶性情,丰厚学识,开启心智,促进学生成长。

猜你喜欢

语感语文课文字
可怕的语文课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