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2018-08-15史万胜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蝙蝠荷花课文

史万胜

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带来了语文课堂的变革。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形象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及巨大的信息储存等特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激发了课堂教学活力。其在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教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时,并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束缚,没有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大量的信息集中在课堂上出现,教师忙于“展示”课件,致使信息技术成为“黑板和粉笔”功能的延伸。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时适时使用

信息技术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以动态或静态的方式在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听和信息中显示信息。这些不同形式的信息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但不是任何一堂课的展开都非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可,需要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如上课时,如果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则大可不必为了完成预定的环节而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否则耗时耗力不说,还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在教学《荷花》一文时,因为当地小学生很少有机会看到荷花,学生对荷花没有多少直观感性的认识,感受不到碧波千里的荷花池的景象。我在教学时,我先出示荷花、荷叶、大片的荷花池等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荷花。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阅读音乐课件,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倾听范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想象一幅梦的图画,学生仿佛就在荷花池边上,闻到荷花的芬芳,看到荷花优雅的姿态和不同的表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荷花的美。接下来让学生边看图片,边读课文,使美丽的图片和美丽的句子印在他们的脑海中。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但了解了荷花,也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时选择使用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绝句》《少年闰土》《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等。学习这些情感饱满的文章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高质量的阅读。这比任何无聊空洞的分析都要好得多。教学时配上适当的声音和图片,就会使文章的意境全出。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将逐渐增强。相反,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记叙文,人物言行的表达更多地取决于他們对当时情绪和语境。教学适时播放音乐,创设朗读氛围,就更有利于学生对感情基调的把握。又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在初步理清文意之后,插入一段《飞夺泸定桥》的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无须教师多讲,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英雄情怀。

三、在突破重点难点时适当使用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知与理解能力,所以部分课文在教师点拨下,借助感情朗读便能很好地理解。但在阅读理解诸如《杨氏之子》《草船借箭》等这样的文章时,学生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再加上对枯燥的文字难以理解,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就会“卡壳”。这时,多媒体技术因对语言、文学、符号、声音、图像等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具有强大的能力而派上了用场。教师在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内容时,遇到很难用语言描述来全面理解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学生带到当时的环境之中。使教学的重点得以解决,难点得到突破,不仅更有效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有助于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如《祖父的园子》一文,语言清新自然、质朴率真,充满了自由的想象,文中的大多的内容农村学生都有过亲自的体验,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这样的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的文章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不需要设计多媒体手段辅助。而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则完全不同,文中的蝙蝠、雷达等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或者有一小部分学生通过电视等媒体了解过。而学生对“超声波”“障碍”“反射”“无线电波”等抽象词语由于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理解这些词语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设备,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清晰地显示出“蝙蝠”“雷达”,显示出“蝙蝠从嘴里超声波、超声波以波浪的样子前进,碰到障碍物后反射回蝙蝠的耳朵,蝙蝠瞬间改变了飞行方向”的过程。教师在这个复杂的过程被进行适当地论证和解释后,学生在视觉形象的作用下,就能清晰而地感受到作者准确的科学语言。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四、增大课堂信息量时指导使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摆脱了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注意搜集课外资料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内容,但因为没有正确的引导,部分学生搜集的资料大都是不加取舍、通篇复制的,缺乏针对性和条理性。在经过我的悉心指导后,现在学生已逐渐掌握了科学合理筛选、整理已有信息的能力。如我在教学《鲸》等课文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关于鲸的有关资料,再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编辑形成“关于鲸的数据库”,给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空间,将网络这一广阔的信息源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探索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课堂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学习小组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相关信息数据库”之间的交流,拓宽团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对学生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构思,不同的课文要采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以此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蝙蝠荷花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蝙蝠女
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