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语言的作用

2018-08-15张潇元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概念科学

张潇元

语言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师教学语言的区别,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小学教学中,老师语言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对学生的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也不例外。

一、用艺术的语言提升学生的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重视实际操作训练,但也要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准确性,要运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去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和准确性,直接决定教学的效果。有的老师总认为信息技术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会操作,老师的语言缺乏严谨和艺术,对教学影响不大。我们做过一次统计,在五年级的两个不同老师的教学中,一个是专职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另一个是语文教师兼职教学的。专职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不善于启发学生,教学语言枯燥,只重视实际操作;而另一个语文教师兼职教学的老师在实际操作中不够熟练,但他能启发学生自己去学会操作。一年后,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的教学效果并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没有兴趣,感到教学枯燥,学习缺乏兴趣。在学年考核中,善于运用艺术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老师所带的那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还好于专职的信息教师。

教师的教学语言最基本的标准是规范和准确。信息技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教学语言也必须准确和规范。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许多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重视实际操作多,注意语言修养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实际操作,对教学语言不去注意准确和规范,随意性很大。导致课堂语言随意,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实际上,信息技术教学与别的学科一样,在语音、语速等方面恰到好处,吐字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给学生以树立榜样,让学生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比如教师把鼠标操作中的“单击”说成“点击”。“单击”一词,是信息技术中常用的专业化词汇,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而“点击”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表面看似乎非常简单,但这样的说法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在教学中这些简单通俗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能产生很的教育教学作用,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认知。

二、运用启发性语言推进学生的思维

语言是教师用来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语言的水平和运用的技巧,直接影响到教育和教学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不仅可有效推进教学流程,而且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教师适切的教学语言有助于推进学生的思维运转,对于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运转能力的重要平台。

比如,一节信息技术课上,刚开始,老师就播放了一首学生很熟悉的歌曲《隐形的翅膀》,孩子们被歌声吸引了,这时候教师又在电脑上展示着一幅很漂亮的歌词来对应作品,孩子们看着歌词,随着音乐一起歌起来。

音乐节奏慢慢停了,老师主动地鼓起了掌,说:“唱得真好!老师都被你们感动了!”

一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话:“老师,我也要做一份作品,把我喜欢的歌做出来!”

“好啊,那你打算怎么做呢?”我接着问。

一个能力很强的学生说:“我可以先上网搜索,把歌词和图片都下载下来,然后在WORD中再创作。”

这时候,好多孩子七嘴八舌地叫起来:“老师,怎么上网啊?怎么把歌词和图片都下载下来啊?”

(我心里想:上网是下学期的学习内容,有些孩子基础比较好,对于上网已经很熟练了,但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要求有点高了,怎么办呢?)

于是,我说“我们班有很多小老师,上网已经很厉害了,我们三四个人一组来共同创作,怎么样?”

“好呀!”孩子们高兴地开始分组活动了。

三、运用体态语言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也包括体态语言。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多的要运用体态语言,用动作去描述教学过程。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适当地运用教师的体态去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态语言是最有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向学生发出的教学信息和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学会科学规范的运用好教学语言,还要学会科学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电脑与显示器之间的阻隔,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更需要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来进行。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将目光全部锁定在电脑屏幕中,要抽出时间和机会多到学生座位上行走,通过与学生眼神的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被重视、被关心。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动力思维,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益。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自身教学语言有着对于课堂的引领作用和对学生学习效益提升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自身的语言修养;学会运用温暖的语言去引导和教育学生;用和善的语言去改善课堂教学氛围;要注意避免教学中的语言冲突。二、基于科学前概念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教师已经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关于蜗牛的“科学前概念”进行调查摸底;发现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下,对蜗牛已有初步了解;在设计此教学过程时,教师就以此为基础,跳过学生已知的环节,引导他们探索未知的知识,纠正错误概念,理清本模糊的“科学概念”。)

2.自主观察,探索未知的秘密

第一阶段:肉眼观察

第二阶段:用观察工具——放大镜来观察

第三阶段:观察运动及应激反应

3.科学成果汇报

(设计意图:汇报交流是检验学生实验能力及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交流中可以了解學生的探究过程是否规范,科学概念的表达能力如何等。一次次的交流汇报,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不再是简单的汇报,还有问答环节。加入问答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还能锻炼孩子的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最后的小结,将整个探究及汇报过程进行总结,对学生课前的错误的科学前概念进一步纠正、模糊的概念进行强化及巩固本课知识点起了重要作用。)

4.课外拓展

(设计意图:科学课的研究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应向课外、校外进行延伸,从而使知识得到扩展。通过本节课的自主观察及小组交流,学生已对观察动物的方法有了一定认识,由此及彼,在课外对于蜗牛的进一步观察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探究能力会有进一步提升。)

三、课前课后问卷填写实例

四、基于教学效果的浅谈

科学前概念为设计基础。在上这堂课之前,笔者就已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的关于“蜗牛”的科学前概念进行调查,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及错误或模糊概念。如:蜗牛的触角数量,眼睛嘴巴在哪里等。若不对这些“科学前概念”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孩子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及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或偏差,之后再来纠正这些混乱或偏差的观念就会无形中加大教学难度,降低教学效果。

上完课后,发现学生对于蜗牛这一课的掌握情况出乎我的意料,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可见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驱使下的探究欲是比较强烈的;且在填写记录单时,虽然需要老师事先将记录单读一遍,毕竟现在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有限,但是,近乎3/4学生能将记录单准确填写。在他们的模糊概念、偏差概念、有误概念未根深蒂固之时,及时加以引导,这些概念会比较容易纠正和清晰化。

从这堂课我们也可以清楚了解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关于科学的前概念已然非常丰富;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已十分强烈;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乎科学的小知识;虽然这些“小知识”有的较片面、有的较模糊、有的甚至与科学有出入,但只要教师稍加引导,他们就能很快改变,将片面的全面化、将模糊的清晰化,而错误的也会很快纠正。如若在他们形成科学前概念初期,还没有根深蒂固之时置之不理,那么,原本片面的更片面,原本模糊的更难清晰,也许还会往反科学方向发展,原本错误的会更加牢固。到那时再去引导和纠正,再去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会不会有些晚呢?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所有科学老师去思考。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概念科学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