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8-08-15生忠军姜峭帆

天中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和平共处苏维埃帝国主义

生忠军,姜峭帆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生忠军1, 2,姜峭帆1

(1.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基础部,吉林 四平 136000; 2.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整个思想体系中富有光辉和创造性的内容,这一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深刻把握俄国发展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列宁看来,和平共处主要是与各国间的经济合作,在与各国的合作中,要坚持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并且要时刻防备帝国主义破坏和平的局面。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对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列宁;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和平共处作为列宁整个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光芒。这一思想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又坚持与时俱进的品质,是列宁从俄国具体实际出发,在分析俄国国情基础上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一、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提出的背景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确立既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又深受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

(一)国际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本质上是帝国主义分赃的结果,各国都企图在新的国际体系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和发展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对于当时的英国而言,是想通过减少对德国的赔款要求,利用德国去牵制法国,从而继续充当陆地的霸主。而法国却主张极力惩罚德国,以防止德国东山再起。意大利来“只关心对奥匈和对德国的合约”[1]215。1918年,美国理想主义代表人物伍德罗 · 威尔逊总统向世界提出了关于世界和平构建的“十四点纲领”,主张“民族自决”“裁减军备”“杜绝秘密外交”。这些思想深刻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美国的目的是能够分享“一战”胜利的果实,获得更多资源,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可以说,巴黎和会及其构建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创设了好的条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起初人们一般都认为和平的出发点是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平与凡尔赛体制(peace=the peace)同义”[2]63。但是,这一体系本身是脆弱的,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各行为体之间并非一团和气,而是各怀鬼胎。而且,这次会议本质上就是一次非正义的会议,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公平现象,参会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当时诞生不久的苏维埃俄国表现出极大的偏见和敌视。

(二)国内背景

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俄国来说,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从之前由沙皇统治的封建国家直接跨越为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一战”的烈火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经济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工业严重萧条,农业衰落,大量的矿企倒闭,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交通邮电等方面也大受影响,百姓生活必需品供应严重不足。政治上,苏维埃虽然掌握了国家政权,但也面临着双重威胁:一是帝国主义的威胁。当时俄国是轴心国主要的进攻对象,“到1917年底,德军全部兵力的31%仍被俄国牵制”[1]203。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组成的协约国对苏维埃政权也心存芥蒂。“协约帝国主义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洪水猛兽,对之采取极端仇视的态度”[3]365,它们担心苏维埃俄国的壮大会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际的利益造成影响。二是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威胁。封建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都对苏维埃政权抱有敌意,妄图通过各种手段,将苏维埃政权消灭掉,继续走资产阶级道路。列宁指出:“为了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胜利,必须有一段时间,至少是几个月,使社会主义政府得以放手,首先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并且安排好广泛而深入的群众性的组织工作。”[4]392

(三)思想渊源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国际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积极继承,并结合俄国发展的具体实际而做出的深刻总结和升华。

首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考察社会历史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立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得以发展,在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又不断地结成了各种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用下,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逐渐形成和确立,“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35。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精彩论述主要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虽说列宁一生未曾读到这本著作,但毫无疑问,列宁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有着深刻的认识。列宁指出:“当资产阶级的生产达到很高的发展程度时,它就不可能局限于本国的范围,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并为自己找寻大量推销产品的国外市场。”[6]80–81在世界市场中,国际交往和联合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任何一国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联合。无产阶级运动也离不开各国无产阶级的联合,就像列宁所说的“交换的发展在文明世界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因此伟大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一定会成为而且早已成为国际的运动”[7]481。

其次,阶级和阶级分析法是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的重要方法。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恩格斯认识世界、指导实践的重要方法。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的延伸,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国家间的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必然在国际分工和交往中表现出来。国际分工实际是垄断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国家的剥削行为,是不平等的分工,“各民族和国家被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部分,构成了‘中心―外围’式的不平等关系”[3]71。列宁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垄断条件下,帝国主义国家成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重要力量,“整个的工业部门都掌握在辛迪加、托拉斯这些资本家亿万富翁的同盟手中,几乎整个地球已被这些‘资本大王’所瓜分,他们或者采取占有殖民地的形式,或者用金融剥削千万条绳索紧紧缠住其他国家”[8]324–325。

二、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主要内容

列宁从苏维埃俄国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了不同制度可以和平共处的思想。这一思想为苏维埃俄国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方面保住了新生的政权,另一方面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加强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合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论断。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言,要想保证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要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列宁充分意识到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输出的重要意义。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其自身的发展都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的资本与资源,从而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苏维埃俄国与帝国主义之间和平共处,既是俄国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和平共处立足于苏维埃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苏维埃俄国的发展要充分吸收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合理的积极因素,积极展开贸易合作与贸易往来,正如列宁所说:“只要资本主义国家还照样存在,我们就必须同他们做生意。”[9]4面对第二国际提出的“国际革命的利益不允许同帝国主义者缔结任何合约”的论调,列宁反驳道:“按照这种观点,处在帝国主义列强中间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不能缔结任何条约的,如果飞不到月球上去,那就无法生存。”[10]419因此,俄国置身于帝国主义的环境中,无论如何都是无法脱离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的。从现实角度来看,帝国主义国家看重俄国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原材料,以及巨大的消费潜力。列宁指出:“我们俄国有小麦、亚麻、白金、钾碱和很多矿物,这些都是全世界迫切需要的,世界终究会到我们这里来要这些东西,不管我们这里实行的是布尔什维主义或者不是布尔什维主义。”[11]166–167列宁的话表明,对于资产阶级而言,他们所追求的就是经济利益,至于合作的对象是什么,社会制度如何,其实是无关紧要的。

其次,和平共处坚持走和平道路而非霸权之路。历史上,西欧各国与俄国之间的联合就十分密切,不管是英国还是瑞典都曾与之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往来。但俄国与西欧国家历史上的合作实质上是在推行霸权行径。1682年,彼得大帝成为俄国沙皇,随着俄国国力的日益壮大,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成为沙皇俄国发展的主要途径。马克思在《十八世纪外交内幕》中着重评述了俄国与英国相互串通、谋求霸权的事实,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霸权行径。当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进入垄断时代,帝国主义国家实际上也在走着一条霸权主义的道路,这种霸权以剥削别的国家为主要手段,与苏维埃俄国的合作,实质上也是在推行他们的霸权主义政策。而苏维埃俄国强调和平共处就是要彻底扬弃霸权道路,走一条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道路。苏维埃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便颁布了《和平法令》,退出帝国之间的战争,为俄国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环境。当时,苏维埃俄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德国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的《布列斯特条约》,从而丧失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但条约的签订使俄国从帝国主义的战争中挣脱出来,获得了十分重要的喘息时机,这为巩固苏维埃俄国的革命成果以及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策略

和平局面的维持需要以“实力均势”为前提,而不能单凭武力,况且苏维埃俄国当时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列宁指出:“俄罗斯联邦的军事力量,根本不能同所有资本主义强国的军事力量相对比,这一点是用不着证明的。”[12]22所谓“均势”,实际上是由于大国之间的权力制衡形成的一种国际体系。在这种体系内部,存在着很多对矛盾,对于苏维埃俄国而言,要充分利用这些矛盾和分歧。因此,俄国必须灵活采取外交战略,维持“均势”状况,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和平共处。

首先,利用各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一战”的爆发,实质上是由于德国崛起后企图重新瓜分世界,而导致的新的殖民国家与旧殖民地国家之间矛盾激化所引起的。德国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了世界各国的众矢之的。列宁深刻地把握了时代特性,认为孤立无援的德国必定需要一个合作伙伴来寻求自身更大的发展。1922年,在热内亚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单独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坚持亲善合作的精神,发展彼此之间的贸易关系。

其次,充分利用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对于苏维埃俄国来说,美国既是斗争的对象,也是必须争取合作的对象。苏维埃俄国充分利用了美国和日本在西伯利亚问题上的矛盾,将当时被日本占领的堪察加租让给了美国,这直接引发了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列宁毫不隐讳地谈道:“说得粗鲁些,我们已经挑唆日本和美国干起来了,并且我们从中得到了好处。在对美国人方面,我们也得到了好处。”[12]63–69列宁又进一步强调:“应该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应该善于利用帝国主义者之间矛盾。如果我们不坚持这个原则,我们大家早就被绞死了,这正合资本家的心意。”[12]59毋庸置疑,充分利用帝国之间的矛盾为苏维埃俄国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促进了苏维埃俄国有效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避免了兵戎相见局面的发生,这本质上就是“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使他们难以勾结起来反对我们”[13]787。

再次,利用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导致殖民地国家政治生活和生产环境都受到了严重破坏。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殖民地国家的解放提供了光辉的典范,成为殖民地寻求解放的榜样。对于苏维埃俄国来说,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合作将扩大自身力量,阻止帝国主义国家的进攻和挑战,进一步改善苏维埃俄国的和平局面。苏维埃俄国先后与波斯、土耳其等国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扩大了经济交往活动。列宁说:“和波斯的友好关系是有保证的,因为一切遭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14]342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合作使苏维埃俄国获得了稳定的周边环境,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道义支持,这样一来,苏维埃俄国可以“在一个比较长时间内安心地、坚决地和满怀信心地进行工作”[14]342。

(三)防范帝国主义国家破坏和平局面

“帝国主义国家本质上不愿意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平相处,长期和平共处是不可思议的。”[3]415帝国主义总是在千方百计地破坏苏俄的和平局面,企图彻底消灭苏维埃俄国。

首先,在思想上要提高警惕。虽然,帝国主义国家愿意与苏维埃俄国进行合作,但这是以帝国主义国家获利为前提条件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不平等现象。而且,当帝国主义国家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他们联合起来对苏维埃俄国发生战争的情况是极易出现的。列宁说:“我们现在已由战争转向和平,但是我们并没有忘记,战争还会死灰复燃。”[12]78所以,苏维埃俄国必须对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战争提高警惕,不能忘记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列宁在谈租让制时就曾指出:“租让企业在经济上对我们有很大好处。当然,它们在建设一些工人村时,将带来资本主义习气腐蚀农民。”[12]77“资本习气”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体现了资产阶级意志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观念。列宁告诫全国:“全体工人农民都应当好好地领会一个教训,就是要时刻戒备,要记住我们是被那些公开表示仇恨我们的人、阶级和政府包围着。必须记住,我们随时都有遭到入侵的危险。”[15]325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抵制帝国主义的错误思想。积极扩大对外交往必然要涉及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但这种交流难免会受到帝国主义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和干扰,威胁到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第二国际内,考茨基宣称帝国主义是高度发展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忽视了帝国主义垄断的特质,掩盖了帝国主义的内在的深刻矛盾,这是极其危险的,极易造成人民思想混乱,威胁国家思想安全。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抵制那些为帝国主义作代理的错误论调和认识,才能有利于苏维埃俄国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苏维埃俄国与各国间的和平共处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基础上,否则思想上的混乱必将影响苏维埃国家的政治稳定。

三、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启示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为我们认识当下经济和政治现象,深刻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发展规律,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深化与各个国家间的和平共处,推进全球治理公平和合理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等彰显时代特征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立足于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在他看来,帝国主义时代,国家利益本质上就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获得要有丰富的资源和生产力作为前提条件,要想让别国愿意与你和平相处而不是走霸权主义道路,需要自身经济实力的壮大和自身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对于致力打造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来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有所作为。

首先,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水平。习近平指出:“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资本主义国家历经的三次工业革命都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当下,新科技革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因此,中国要想在新科技革命下有所作为,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倡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弘扬大国的“工匠精神”,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其次,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重要原则就是人民群众利益至上原则,这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的一贯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7]3生产力的发展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为着力点。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群众相互合作,将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力量,也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

再次,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提高国际话语权。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是国家,而在国际竞争中,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明显,国际话语权主要掌握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目前,美国进入特朗普时代,特朗普施政策略的重心在国内经济和就业的改善方面,“在特朗普的远景中,从现在起,美国不再在意领导世界,其新战略只在乎每一笔交易,每一笔对抗”[18]。因此,世界对中国的期待更多,希望中国能够有更多作为,希望中国能够为发展中国家发声。近期,习近平在达沃斯讲话时指出:“中国将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激发增长动力和市场活力,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16]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不断扩大,将使得中国话语在世界上更加掷地有声。

(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历史发展的新潮流。习近平多次强调合作共赢的重要意义,其合作共赢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世界历史内容。

首先,合作共赢是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丰富和完善。合作主要体现为经济领域内的合作。在国际合作中,各国为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资料,各国间的物质利益也将通过广泛的交往与合作得到实现。“独行快,众行远”,缺少联合与合作,各国的发展无疑会陷入后劲不足的发展困境中。通过合作,各国可以贡献人类物质和精神成果,增加更大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各国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共同优化全球经济资源配置,完善全球经济资源配置,完善全球产业布局,建设利益共享全球价值链,培育普惠各方全球大市场,实现互利共赢发展。”[17]336

其次,合作共赢立足于社会历史演进中的现实问题。可以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由资本主义霸权主义行径导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加剧,地缘政治的矛盾此起彼伏,新干涉主义阴霾未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等,都是社会历史发展至今出现的新问题。面对国际矛盾,要通过谈判化解分歧,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走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发展,“谋求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19]262。

(三)以和平共处思想为基础推进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理念肇始于冷战结束,最初是由社会民主党主席、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前总理威利 · 勃兰特提出的,是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的有效方案。世界历史发展逻辑包含着全球化的内在逻辑,深刻研究世界历史思想将为有效推进全球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首先,全球治理具有历史必然性。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但在国际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不确定因素。因此,国际社会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来代替过去的霸权主义,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全球治理过程中,既要遵守国际法则的规定,又要集思广益,探寻符合双边和多边利益的方针与策略,在合作和对话中,推进全球治理的发展。

其次,推进全球治理,中国要积极作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是以保障各国的正当利益为前提的,正当利益是一种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合乎国际道义的利益,各国都有权追求自身的利益,但不能为了本国利益而损害他国利益。在全球治理中,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主张,世界问题应该由各国商量着来办,而不能“一言堂”。全球治理离不开各国间的相互信任与支持。中国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在全球治理方面,积极作为,努力贡献本国的智慧和力量,所提出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倡议,都是为全球治理开出的良方。对于中国的治理方案,西方的一些国家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威胁论”“阴谋论”等错误论调甚嚣尘上,影响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要积极与世界各国合作交流,扩大彼此间的相互认同,构建共同的身份。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全球治理的发展。

总之,和平共处思想作为列宁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而形成的。研究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对我们深化经济全球化认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发展,以及进一步指导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思想借鉴。

[1]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入江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M].李静阁,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 李爱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 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 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 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 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 李慎明.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原理:下[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14]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6]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8(3).

[17]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8] 特朗普开启“美国优先时代”[N].环球时报,2017-01-22(1).

[19]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叶厚隽〕

2017-05-16

生忠军(1987―),男,辽宁丹东人,讲师,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

A8

A

1006–5261(2018)01–0031–06

猜你喜欢

和平共处苏维埃帝国主义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角 色
最忆是杭州 何日更重游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