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要义及培养策略探析

2018-08-15黄炳超

大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因素情感大学生

黄炳超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由于我们现阶段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越来越依赖于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理应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既要重视专业知识技术的教育,也要关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明确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要义、时代价值和培养目标,探索科学有效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策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要义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提出与形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和韦克斯勒在大量调查及实验探究基础上,公开发表了关于非智力因素初步探究的成果。近几十年来,国外许多学者以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关联及差异等作为探究的主要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关于非智力因素因子构成分类的研究,例如潘菽“二分法”,申继亮“三要素说”,燕国材“五要素说”等获得了较大的认可,但是大多数是比较零散、不完整的归纳和描述,尚未形成比较权威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综合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深度把握和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结合高校管理者、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毕业生深度访谈,明确提出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共有30个基本因子构成,分别是自尊心、价值取向、责任感、诚信度、适应力、感召力、自信心、意志力、判断力、幽默感、礼仪修养、团队合作力、独立性等,共分为品质因素、情感因素、动力因素和个性因素四大类,详见表1-1。[1]

表1-1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分类表

经过深度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品质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基础要素,是一个人价值取向、责任感、礼仪修养等品质特点的重要体现;情感因素是个体复杂情感的外在展现,有着调整及滋养情绪的功能,具有较强的延伸性的感动、教化要素;动力因素是具有动力与促进作用的催化要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动力系统;个性因素是大学生的独特性和倾向性的创造要素,是最能体现个人创造力的因素,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2]我们研究认为,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要义具体如下:

(一)品质因素是基础要素,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力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传承了许多道德上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提出了关于“温、良、恭、俭、让”等方面的道德品性。《论语·阳货第十七》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3]非智力因素中的品质因素是个人相对稳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表现,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基础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指出,道德品质的产生及滋长与个体的自身努力及涵养紧密相关,后者是前者的根基及内驱力。大学生发展的内因是非智力因素,譬如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百折不挠的意志等,内因发展良好的基础上,促进个人更好地对主观能动性加以释放,形成强大的作用力,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持续充实自我,使自身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促使理想变为现实。高校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深度教育,合理引导,使其树立主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任,确立学习目标,制定人生规划,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日后把个人理想追求投身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工作中。

(二)情感因素是感化要素,是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感召力

《心理学大辞典》指出:“情感是人类的一种态度感受,源自于对客观事物是不是使自我需求得到满足。”喜、怒、思、忧、恐、悲、惊等是人类情感情绪体现最为频繁的七个方面。情感因素是通过人的体验和心理活动实现对人的影响,对人的某些倾向、动机和行为有强化作用,能够自觉地调节情感的一种心理状态。情感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可以使内驱力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情感的变化影响着人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自信、乐观、喜悦等情感有利于人的健康。大学生情感因素包括情绪、适应力、感召力、荣誉感、幽默感、焦虑感等因子。良好积极的情绪、适应力、感召力等情感因素将对大学生发展产生积极的感化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情绪能力,具有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的意志,较为良好的适应各类环境的能力等。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所有的个体自诞生起就具有无穷的潜力,只需付出足够的努力,同时辅以外部环境适度的刺激,那么这些潜力将会全部释放出来,从而形成独特的创新力,成就自己更为璀璨的人生。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应当注重大学生此方面的培养,以使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畏不惧,能够在任何的环境中应变自如,激发学生身上的创造潜力,在走出校门之后快速融入社会,将自身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4]

(三)动力因素是催化要素,是激发大学生个体潜能的原动力

人类在对世界进行认识及改造的时候都需要动力因素的有效驱动,包括判断力、主动性、创新力、团队合作力、交流艺术、洞察力等因子。任何能力形成都脱离不了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只有将理论和实践加以结合,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及良好处理。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证实,人类具有不可估量的潜能,而这种潜在能力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安东尼奥•罗宾曾经说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潜能就好比沉睡的火山,倘若受到刺激苏醒过来,那么产生的力量将是势不可挡的。”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主动性、团队合作力、交流艺术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交流、交往、团队合作。创新力、洞察力、判断力等因素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成长的催化要素。教育的本质即为对人类的潜在能力进行挖掘及开发,有效引导大学生自己发掘。教育工作者应当将所有的学生都视作潜力无穷的个体,将学生的潜能视作教育活动的宝藏,自始至终以乐观赏识的态度对其内在力量进行刺激,通过赞赏、鼓励等正向刺激方式,使其自发地自我挖掘,不断成长及发展,使内在的潜在能力得以完全展现。

(四)个性因素是创造要素,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推动力

个性是个体所展现出来的偏向性及稳定性的心理特点,对活动对象的方向及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自尊心、兴趣、自律性、爱心、个人形象、性格、自信心、表达力、独立性、意志力等因子都属于此类因素。爱因斯坦认为:“个性基本上决定了个体性格的良好、意志的坚强以及智力的成熟”。良好的自信心、表达力、意志力、性格、兴趣等个性因素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源泉。个性特点显著的个体在思想及行动方面都更具有创新性。每个大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只有对自己深刻认识,提高是非对错的辨识能力,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竞争实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现阶段人才观的典型标签。良好个性因素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推动力,能够使大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而促进创新精神培养和创造能力提高,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能够轻松化解。

二、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传统教育模式偏重文化素质教育,忽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培养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们认为,高等院校理应进一步明确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目标,通过科学系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强调学生价值取向、责任感、理想信念、诚信度、忠诚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填补传统教育活动的不足,促进大学生深层次地认知自我、认知社会和大自然,培养自尊心、自律性、兴趣、爱心、意志力、自信心、独立性等个人特质因素,从而促使个性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详见表2-1。

表2-1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

三、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

我们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李秉德教授总结的教育方法,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具有科学性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

(一)以理论引领、审美欣赏、氛围熏陶的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品质因素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展开深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借助先进科学手段,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升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使其真正理解职业道德的关键性,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遵守职业规范,担负起自身所应负起的社会责任。同时,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实现道德教育价值,充分彰显校园景观教育功能,促使大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牢牢把握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主阵地,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新生交流会、学习交流会等主题,培养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举办特色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亲身体验校园文化,从而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坚决杜绝各类负面文化及生活方式对大学生造成不利影响,树立起良好的学校风气,打造出和谐、轻松、个性显然的文化气氛,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关爱、温暖及尊重,从而在无形中生成一种乐观积极的力量。

(二)以情操陶冶、感知交流、情感疏导的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情感因素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建设宽松、和谐、温暖的相互尊重的氛围,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心,使学生不再隐藏自己,积极参与各类集体文化活动,与其他人融为一体,热情得以释放,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要积极营造情感互动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教师提供或传播、传递的情感教育载体产生认同和接受,认可老师的方式及思想,实现教育双方良好沟通和互动,从而收获情感互动效应。[5]帮助学生借助合理的方式对自我情绪进行掌控,自我认识、相互接受,获得良好的情感倾向性。实时掌握大学生情感动态,通过采取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疏导,排除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困扰,有方向性地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及辅导服务,把不良的情感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三)以主题活动、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的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动力因素

大学生主题活动、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素养、强化能力的关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教育中重专业知识学习、轻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推动了大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学术类、实践类、文艺类、体育类、社会公益类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更加广阔视野、较强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使个体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引导大学生学会和他人友好相处的方法,遵循平等互利,真诚信用,保持自尊与尊重他人。美国学者布吉林教授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三A”法则,即Accept(接受对方)、Appreciate(重视对方)和Admire(赞美对方),能够使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倍受欢迎。[6]引导教师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与同学朋友进行思想沟通、感情交流、增进理解、开阔心胸,拓宽知识面。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将“学”和“用”融合在一起,加强自身对生活、学习的自信,促进形成客观的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以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创新探索的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个性因素

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以及国外教育学者提倡的“小班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实“小班教学”也正是“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教师为学生设计学习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发挥学习中的独立性和自主作用,重点针对其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剖析及处理的能力展开培养。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丰富、潜能无限,教育工作者需要与学生进行时常互动,要创设出更好的创新环境,激励其不断探索发现,从而对其产生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培养大学生个体的性格、兴趣、意志力和独立性等因素。高校致力于校园活动的多元化发展,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注释:

[1]黄炳超.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量化评估办法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

[2]黄炳超.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与职业生涯发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3]百度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736934-5949680.html.

[4]姚圣梅.大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5]邹国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效应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6]http://wenda.so.com/q/1467100571721750?src=140.

猜你喜欢

因素情感大学生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