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018-08-11王春燕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弧长商店教材

王春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064-02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又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应着力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主要方法之一。恰当的、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剖析,找准探究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使某些数学思想方法融入情境之中,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探究性问题,激起学生强烈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探究的乐趣。

如在进行“字母能表示什么”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录音机播放节奏明快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全体学生也高兴地跟着唱起来。我抓住机会问:“100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学生想了一会答道:“100只青蛙100张嘴,200只眼睛400条腿!”接着问:“任意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有学生尝试用刚才的规律解决,但苦于无法表达“任意”,急于想知道解决方法。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容易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和“期望感”,为明确新课的学习目标埋下了伏笔,容易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

二、优化教材内容,拓展探究空间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体现,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精选,方便师生的使用。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课本表面,而应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如在进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时,教材给出了如下背景材料:

甲、乙两商店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有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店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乙店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

可对教材中设计的问题适当调整,重新设计以下问题:

(1)甲商店购物款达到多少元后可享受优惠?乙商店购物款达到多少元后可享受优惠?

(2)现在有4个人,准备分别消费40元、80元、140元、160元,那么去哪家商店更合算?为什么?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那么在甲商店购物花费少吗?

(4)累计购物超过100元而不到150元时,在哪个商店购物花费少?累计购物恰好是150元时,在哪个商店购物花费少?

(5)根据甲乙两商店的销售方案,顾客怎样选择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大优惠?你能为消费者设计一套方案吗?

这几个探究点的设计与教材是不同的,由浅入深,更具有探究性,更好地使学生分情况、分问题进行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优化教学过程,巧用探究方法

数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是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学生是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时教师应传授和训练学生探究的方式和方法,启迪他们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在学习的“网络”体系上,在认识的“冲突”矛盾中,在求知的“悬念”产生中,运用“追问、类比、联想”等方法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弧长的计算”时,预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如下的质疑:什么是弧?什么是弧长?它与圆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提到了点子上。但我认为,如果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因此,我不直接作答,而是组织分组讨论。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很快得出:“弧是圆的一部分”、“弧长就是圆周长的一部分”。在讨论中又出现新的疑问,对弧长的理解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弧长是半圆”,有的认为“弧长是围着一个图形的边长”……此时,学生都期待教师的总结,但我不急于解答,而是问“哪个同学能提出圆弧是不是弧、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经过比较、思考,学生终于明白了弧长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自主地参与了探索过程,并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由浅入深逐一发现问题,及时质疑,使学生能够有事可问,且问在点子上,训练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动手实验操作,提高探究能力

曾有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尖上”。操作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突破时空障碍,获取他们生活中缺乏而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化抽象为形象,化知识为能力。让学生在亲自探究问题中快快乐乐地使问题获得真正理解,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如在“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时,可设计下面的活动: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a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a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a是钝角时呢?

③当∠a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以上几个问题由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引导,这样学生就顺利地理解了矩形对角线的性质。这样的动手实验,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研究的意识和思想,探索能力也得到同步提高。

总之,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動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实现由自主探究到自主创新的飞跃。

猜你喜欢

弧长商店教材
二手商店
教材精读
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弧长、面积)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弧长、面积)
逛玩具商店
弧长公式成立的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