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预见性护理为指导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规范

2018-08-08

关键词:预见性入院导管

陆 霞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方医院 急诊科, 江苏 连云港, 222042)

急诊科是承担和抢救危急症的主要科室,其护理要求远远高于其他科室[1]。尽管急诊科护士知识储备、技能操作、心理素质等方面均表现优秀,但护理工作上仍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预见性护理模式着手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给出解决方案,体现了“预防为先”的原则,保证了患者享受优质的护理,减少了护理纠纷。实践[1-4]证明,预见性护理在许多科室的护理工作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预见性护理缺乏规范性,且由于急诊工作的繁琐,预见性护理不能长期有效地被执行。本研究探讨以预见性护理为指导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规范对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急诊科自愿参加研究的31名在岗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护士9 名(29.03%),护师10名(32.26%),主管护师12名(38.71%);年龄23~45岁,平均(28.64±7.78)岁;工作年限3~26年,平均(9.67±10.01)年;专科学历10名(32.26%),本科21名(67.74%)。排除急诊科实习护生。

1.2 方法

2016年11月开展前期工作,由急诊科护士长(不属于本次研究对象)担任组长,统筹全面工作,由全体参与本次研究的31名护士及护士长讨论预见性护理的具体方案,最终形成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规范。规范于2017年4月开始实施, 2017年1月—3月为实施前,纳入患者29例,2017年4月—6月、2017年10月—12月为实施后,纳入患者分别为27例和32例。

12.1 预见性护理: 包括⑴预见性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和简要的沟通:①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高度紧张,情绪激动,因此入院后,首先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告知患者及家属疼痛是暂时的,只要及时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良好,减少患者情绪波动;②告知家属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是要争分夺秒的,不要犹豫和顾虑,积极配合医生,减少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⑵预见性优化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流程细节: ①对确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他不明原因疼痛患者,由分诊台护士立即送至抢救室,在进入抢救室的过程中由护士给予安慰,缩短家属的犹豫时间,为抢救赢得时间。送至抢救室后,通知值班医生接诊,等待过程充分沟通,确诊后立即联系导管室,准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②抢救室准备患者所需负荷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③抢救室护士接诊后给予安慰,抢救药品车和除颤仪推至患者床边,根据医嘱行相关操作直至送至导管室。其他抢救措施按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实施。

1.2.2 规范制定: 取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开始至送入导管室部分为基础,将预见性护理纳入其中,着重加强分诊台护士的协同作用,见表1。

表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见性护理流程规范表(至导管室)

1.3 观察指标

对比2017年1月—3月(实施前)和2017年4月—6月、10月—12月(实施后)护士综合成绩、患者入院至进入导管室的时间、患者满意度。①护士综合成绩:自主设计的综合成绩考核由急性心肌梗死基本理论和抢救流程熟练度构成。基本理论采用笔试的形式,总分100分,>90分优秀;80~90分良好;60~80分及格;<60分不及格。抢救熟练度按等级划分,采用自我评价,优秀:全程完全熟练,无遗忘间歇,95分;良好:全程完全熟练,只有1个流程衔接不上,85分;及格:全程基本熟练,有2~3个衔接不连贯,70分;不及格:全程尚熟练,有3个以上流程不能衔接,55分。个人综合成绩由理论成绩加抢救熟练度成绩平均所得。②入院至进入导管室的时间:从分诊台护士接诊到送至导管室交接完毕的时间,由分诊台护士记录。③患者满意度:只统计本研究纳入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由专职护士在患者PCI结束后第2天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护士综合成绩

实施后的2017年4月—6月护士综合成绩优于实施前的2017年1月—3月(u=-2.566,P<0.05);实施后的2017年10月—12月护士综合成绩优于实施前的2017年1月—3月(u=-2.387,P<0.05);而实施后2017年10月—12月与2017年4月—6月护士综合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58,P>0.05),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护士综合成绩比较[n(%)]

2.2 患者从入院至进入导管室的时间

实施后的2017年4月—6月患者从入院至进入导管室的时间较实施前的2017年1月—3月缩短(t=3.052,P<0.01);实施后的2017年10月—12月亦较实施前2017年1月—3月缩短(t=3.575,P<0.01);而实施后2017年10月—12月与4月—6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7,P>0.05),见表3。

表3 实施前后患者从入院至进入导管室的时间 min

2.3 患者满意度

实施后的2017年4月—6月患者满意度为92.59%(25/27),较实施前2017年1月—3月的68.97%(20/29)提高(χ2=4.945,P<0.05);实施后的2017年10月—12月患者满意度为90.62%(29/32),亦较实施前2017年1月—3月提高(χ2=4.516,P<0.05);而实施后2017年10月—12月与4月—6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4,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猝死的风险,及早进行PCI可减少死亡风险[5]。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时间最为重要[6]。本研究预见性护理规范以临床护理路径为基础,以预见性护理为提升而制定,优化了细节,避免了抢救的盲目性,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节省了大量时间[7]。本研究全体在岗护士为制定者和参与者,制定抢救流程规范,一方面解决了可能出现的护理细节问题,提高了抢救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研究对象本身即是制定者,行动上更加积极努力,保证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后期规范执行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制定规范后,护士综合成绩得到显著提高;患者从入院到进入导管室的时间明显缩短,保证了患者最佳手术时间,对手术疗效和术后恢复都有积极影响;患者满意度也显著提高,说明此次规范中优化抢救流程和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有效减少医疗纠纷。在相隔3个月后再次考察,各方面成绩依然保持良好,说明规范促进了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长时间稳固。综上所述,以预见性护理为指导制定护理规范后,可显著提高护理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入院至进入导管室的时间,使护理质量有效提高并且得到长期保障。

猜你喜欢

预见性入院导管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导管人生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