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穷养富养?最好的养育是给孩子飞翔的翅膀

2018-08-07本刊编辑部

分忧 2018年7期
关键词:家庭女儿母亲

本刊编辑部

故事一:难以让人肃然起敬的爱

河南省罗山县朱堂乡的村民杨锁23岁,四肢健全,神志正常,活动自如,竟然——活活饿死了 。村民们说,杨锁不是饿死的,是懒死的。杨锁有多懒?正值青春年华,却不肯出去务工挣钱,嫌上班太苦太累,宁肯整日乞讨为生。吃了一顿饱饭后就睡觉,有时能睡一两天。村民送来的肉,他宁愿让肉腐臭,也不肯动手做饭。连饭都懒得吃,除非饿到极点,就再出门讨饭。从不洗衣服,衣服穿得太脏了就扔掉。后来没有衣服换洗,就整天穿着那一身脏衣服。天冷的时候,杨锁连大便都懒得出门,方便后在堂屋地上刨个坑用土一盖就完事了……

知情人都说,杨锁的懒是父母娇惯所致:杨锁从小聪明伶俐,父母对他非常宠爱。杨锁小时候跟随父母出门,父母不是抱着就是背着,杨锁8岁了,父母出门时还把他用担子挑着,舍不得让他走路。父亲因肝病去世后,母亲仍然对他宠爱有加,舍不得让他干活。因为吃不了学校的苦,杨锁初中未读完就退学在家,退学后的杨锁整天无所事事,在家吃了睡睡了吃,身体有病的母亲不但承担了家里的全部农活和家务,回来还要服侍儿子。

杨锁18岁那年,积劳成疾的母亲去世。5年之后的一个雪天,懒惰成性的杨锁活活饿死在家中。杨锁的悲剧引人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也像杨锁的父母一样,用无微不至的爱伤害着孩子啊!

如此的溺爱,已经失去最起码的原则,让人毛骨悚然。在这种家庭氛围下,杨锁无疑“被宠物化”,其生活已和小猫小狗差别不大,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与其说杨锁是在纷飞的大雪中被饿死的,不如说死于他父母长久以来犹如砒霜一般的溺爱。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几十年前的悲愤一问,到现在依然让人震撼!很多国人都经不住这样的拷问,这与他们是贫是富,是精英还是走卒贩夫无关,只关乎“爱的能力”。

高爾基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可是要教育他们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代育儿科学也反复告诫我们:爱无条件,但却有节制。当爱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一种包办一切的呵护时,它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温柔的刀子!

故事二:给他最好的,他却想要更好的

秀莲今年50岁,头发凌乱,面色枯黄,深深的黑眼圈,素面朝天,满脸的疲倦感,着装也很随意。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刻在她的脸上。在教养孩子上她是伤透了心。刚怀上孩子时,她就跟丈夫说:咱俩从小没过过好日子,也没受过好教育,孩子不能再比别人差了,咱得好好挣钱,尽力给孩子最好的……

秀莲和丈夫一直打零工,包子铺、水果摊和家政都干过。最长的一份活儿是炸油条,干了7年,直到孩子出生前一天才歇。秀莲觉得自己是农村出来的,有力气,也不怕吃苦受累,加上节俭,那些年还是攒下了些钱。生下儿子佳明后,她和丈夫欢喜异常,觉得一定要好好培养孩子,让他有出息,这也是自己的福报。为了儿子有个美好的前程,秀莲和丈夫省吃俭用,再也不舍得出去下馆子吃饭,不舍得买件贵点的衣服,可给孩子花钱却不眨眼:喝国外的奶粉,穿当时流行的名牌童装。

佳明5岁起,秀莲就让他学钢琴,学英语,学画画,秀莲每天的任务就是给他做饭洗衣陪他上课。他表现得好,秀莲有奖励,他想要什么,秀莲都满足。小学时佳明上的是私立学校,因为秀莲夫妻俩觉得孩子在那里会得到重点培养。可没想到,那里有钱人家的孩子多,佳明的学习成绩没上去,却学会了攀比,小小年纪就知道要各种名牌。秀莲不好跟儿子说家里没什么钱,怕他在同学面前自卑,也觉得一双鞋一顶帽子还买得起,能满足的就尽量满足他。但几年下来,佳明要的东西越来越多,价钱也越来越高,说同学有的,他也要有,至于父母怎样在外面打工他是不关注的。等他十六七岁叛逆时,为了要东西时常跟父母闹别扭,说他同学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还怨爸妈没本事,挣不了大钱,让他在同学跟前没面子……

佳明的高中是花钱上的,考不上大学更在意料之中,好歹塞进一个职业学院混了三年,毕业后,亲戚给找了份工作。可干了不到俩月,佳明连声招呼都没打就回来了,说推销产品太辛苦,还要看业绩,人家挣一万元他才挣两千元,心理不平衡。先后干了七八份工作,最长的没超过半年,不是嫌累就是嫌钱少。还埋怨爹妈要是做买卖挣大钱的,他也不至于东跑西颠吃苦受累……那天,佳明哭着找秀莲要钱,说从网上贷了款,到期还不上不知道后果会怎么样。当他说借了5.8万元时,秀莲一下子就懵了:你借这么大一笔钱干吗?原来佳明交往了一个女孩子,一个包一万多元,化妆品七千多元,衣服一万多元,首饰一万元,还有宾馆和饭店的费用……

说什么都晚了,秀莲一夜之间头发花白,但还是得筹划着该怎么倒腾出这笔钱给儿子还上……

故事三:女留学生骗光老父亲320万元的背后

2018年1月12日,一个名为“一个失业父亲等待女儿归”的微博账号发布了一条信息,称自己含辛茹苦积攒的320万元被女儿偷偷转走,拿去挥霍还拉黑了全家人。无奈的他只能在网上呼喊:女儿,你不把我的钱退回来,我只有死!在随后的新闻采访中,这位姓柴的父亲出示了相关材料,证明两人的父女关系;并展示了女儿的银行流水,从2016年初开始,钱被陆续跨行转出,直到今年年初,女儿再也不理他了。这笔钱,原本是供孩子去加拿大留学的,是柴先生几十年的血汗积蓄。柴先生没退休时一直是工薪阶层,退休后倒卖文玩字画赚了点钱。因为出身贫寒,用他的话说这是他半生积攒的钱,一听到女儿有去加拿大留学的机会,便毫不犹豫地全部转到女儿的名下。可从他爆料的截图中看,女儿在加拿大的生活却并不像寒门学子。她在朋友圈大肆晒着大牌包包和高档餐厅,完全一副“炫富”的姿态。而当柴先生在微信上询问她“爸爸牵挂,盼复”时,却被直接拉黑。此后,他再也没联系上自己的女儿。悲愤之下,他给女儿留言:“如两天内收不到你的信息,我只有死……我被你骗得身无分文。”他说,“富养女儿穷养子”的理念是他最大的教育失败。他一步步妥协,女儿一步步得寸进尺,直到最后变成一个陌生人,一个“白眼狼”,一个“极度自私的人”。

无独有偶,2017年8月3日,上海金山区一女子向环卫工母亲要钱未果,竟然当街对母亲大打出手。母亲的同事称,这位“女儿”无业,长年向当环卫工的母亲要钱。而她自己也是个母亲,有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言传身教不存在,她只想着榨干年迈母亲最后的一点钱。同样,2011年,令人震惊的留学生机场刺母案发生。在日本留学5年的汪佳晶,那一年23岁,他的家庭十分普通。家里为了供他上学,到处借钱,补上了他在日本留学5年的所有开支。他却从不体恤家人,四处举债的母亲在机场接汪佳晶时,因拿不出錢被汪佳晶连刺9刀,胃、肝等多处内脏破裂,一度生命垂危。当他将母亲捅成重伤时,汪母反复呼喊的却是“你走呀,你走,妈妈不会怪你的。”这可能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最大的溺爱。处处养尊处优的儿女,无法体会到父母付出的血汗。他们表现出的矜贵,可以用冷血无情来形容。寒门养出这样的“贵子”,可能是父母的最大悲哀。

教育要从小开始,那么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呢?专家总结如下——

1. 特殊待遇。比如孩子吃饭的餐具、吃饭的时间,什么时候要跟家里大人一样呢?最晚两岁就要跟大人完全一样了。可是,有些家长到了孩子五六岁时,还单独让孩子先吃饭,孩子的待遇跟家长不一样。其实,这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并不见得是件好事。

2. 过分关注。有些事孩子明明能够自己处理或者自己解决,家长只要陪伴或在一旁看着就行了,但如果家长总是告诉孩子这么放、那么放,自认为“我不说他就不会”,就可能过度关注了,孩子会有不被尊重、不被信任的感觉。

3. 言行不一。例如,家长嘴上说“下次再这样不给你买玩具了”,但做的和说的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这就是孩子说瞎话的基础。

4. 推迟入园。3周岁左右的幼儿就需要上幼儿园了,入园集体生活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很关键。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并不着急让孩子入园,甚至问:“不上幼儿园行不行”,想自己或请人在家里教。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是家庭生活替代不了的。

5. 祈求央告。例如,老人说“你妈妈快回来了快吃了吧,要不妈妈回来该说你了。”其实,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只要有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一起,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对孩子并不好。

6. 包办代替。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长也主动包办代替,比如穿鞋穿衣服背书包等等。

7. 遇事慌乱。比如,孩子一个小感冒发烧,家长就乱了阵脚,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做家长一定要自己能稳住神。

8. 剥夺独立。孩子想自己走,家长非想抱着孩子,美名其曰“孩子一晃就大了,能抱几年啊”,等到孩子想让家长抱、但家长不想抱的时候,又会批评孩子不独立、爱撒娇,那我们到底是希望孩子独立呢还是不独立呢?

9. 害怕哭闹。孩子不哭还好,孩子一哭全家人就慌了,只要孩子不哭,家里闹成什么样都没有事,但孩子只要一哭,不论是不是无理取闹,家里人就会拿糖果、玩具去哄孩子。以“孩子别哭了”为第一要务,孩子以后就会以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以满足他们无底线的欲望。

10. 当面袒护。例如,妈妈不让吃糖,突然妈妈回来看孩子正吃着糖呢,老人大多就会主动说“不是他想吃,是我让他吃的”。类似这样的情况调查中还有很多。

别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提款机

我们很多家庭自古就有着“苦什么不能苦孩子”的传统,意指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孩子提供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这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情结”。力所能及是应该的,但是近几年有不少家庭日趋更甚的是“富养”的理念,无论是经济困难、中等、富裕家庭都会如此。也就呈现了一个现象:家长在外打拼才得到一个月几千元的工资,而孩子却在学校里跟同学攀比是否买了新一款的乔丹鞋,甚至是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泡网吧打游戏。有这种现象的家长们往往认为,我自己苦过了,不能让孩子再受苦。越来越多家境并不优越的家庭正在向子女提供超负荷的物质供养,并且有意无意地剥夺孩子正常的吃苦历练。“物质财富”相对短缺的家庭总是担心子女产生自卑感,为此含辛茹苦给予尽量好的物质条件,宁愿自己忍辱负重;“精神财富”不够充足的家庭,总希望能给予子女更多的阅历与底蕴,却头脑空空无法给予,只能用物质条件去弥补。

这种现象在一些单亲家庭也存在。婚姻的失败让父母有一种愧疚心理,他们会用钱来补偿孩子。因家境的不宽裕,或出于补偿心理,或出于希望子女能跳出贫穷,部分父母总是竭尽所有甚至超越自己所能,向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同时认为读书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一味追求成绩,学习以外的事情从不让孩子插手。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便习惯了伸手讨要,从不承担任何责任,一切都享用得心安理得,极容易滋生出虚荣、懒惰、“玻璃心”等坏毛病。

明明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却以最高的物质标准满足孩子的要求,父母都铆足劲儿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印钞机,到最后,培养出来的很可能就是“碎钞机”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你见哪一个人才不经历人生坎坷?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砺,而不是只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

教育也要量体裁衣,张弛有度

并不是说“穷家富养”的教育方式不可取,而是要看情况,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和家庭经济状况来决定。

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本无可厚非,但也应量体裁衣,张弛有度,切莫因心中有所亏欠,便百依百顺、宠溺过度。孩子需要“富养”,但并非富在物质,而是富在精神,富在教养。不反对父母给孩子花钱,但花钱的同时一定要告诉他这一切都来之不易,让他懂得生存的艰辛,懂得付出的可贵,懂得感恩父母,懂得自我努力,才是父母给孩子一辈子最好的馈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教授曾经共同写了《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在调研了18个国家和地区的贫困人群后,他们做出了一个结论:贫困的人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刻苦,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意识”。这种意识是缺乏发展自己、充实自己的机会,缺乏长期的眼光。当把所有资源都奉献给孩子时,却很容易忽略对孩子精神上的栽培。

穷家富养一定要量力而为,在家庭可承受范围内给与提供条件,而不是盲目地不顾家庭资源的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父母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娇惯、宠溺孩子,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家长的这种病态心理往往是自己无知与自卑的体现,把自己曾经的经历、如今的攀比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富了物欲,穷了精神。

寒门出身的孩子们,虽因条件的限制致使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要学会正视人生的失败,反思贫穷的成因。你选择不了出身,但可以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现状。父母的付出并非理所当然,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勤俭,你在星巴克随口喝掉的一杯咖啡,可知父母要流下多少汗水,父母尚在苟且,你有什么资格去炫耀诗和远方?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并没有错,但要自己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去争取。努力让自己能自我负担,进而能担起家庭的责任,不要让已经老去的父母还总需要操心你有没有钱吃饭。

猜你喜欢

家庭女儿母亲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和女儿的日常
给母亲的信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