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重度盐碱土壤含盐量及水分变化的影响

2018-08-07李小牛

山西水利 2018年5期
关键词:含盐量脱盐盐分

李小牛

(山西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0 引言

土壤盐渍化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秸秆覆盖作为目前最常用的盐渍土壤改良手段,其控盐的原理,是降低光照辐射,抑制棵间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渗入,延长雨水在表层土体中的停滞时间,使可溶性盐得到有效的溶解,从而提高淋盐效果。孙博等认为可以抑制盐渍化土壤可溶性盐分的表聚作用[1]。殷志刚指出秸秆覆盖可抑制表层土壤溶液盐分累积[2]。

山西是我国土壤盐渍化发育的典型地区,开展秸秆覆盖的相关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覆盖后的农田环境及作物的增产增收的效应上,未对山西地区的最优覆盖方式进行研究,以及对脱盐指标的定量计算研究较少。

通过田间试验,开展不同秸秆覆盖量下,重度盐碱地土壤盐分、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分析不同时期变化规律,提出重度盐碱地种植玉米最优的秸秆覆盖量,为重度盐碱地的玉米种植,提供更优的秸秆覆盖量数据,积累更多的研究资料。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本试验选址于山西太原市小店区张花营村,位于晋中盆地北部。该实验区海拔高度765 m,属于汾河流域灌区。实验区域地下水位较高,埋深主要集中在0.5~2.3 m之间,此外,地下水的总硬度较大,主要集中在175~610 mg/L之间。试验小区土壤机械组成成分,沙粒(0.05~2 mm)占38.5%,粉(沙)粒(0.002~0.05 mm)占48.3%,黏粒(小于0.002 mm)占13.2%。0~20 cm土壤层含盐量为6.12 g/kg,属于重度盐碱土壤(重度盐碱土壤含盐量大于6g/kg[3])。试验区土壤成分,有机质含量为5.2 g/kg,钾含量为20.1 g/kg,氮含量为0.2 g/kg,磷含量为0.8 g/kg。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1.2.1 供试材料

以“农大308”玉米为试验农作物。玉米生育阶段的区分,主要是由农作物自身的遗传因子所决定。此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因子,还包括降雨量、光照强度、灌水定额、灌水时间等。

1.2.2 试验设计

试验玉米全生育期为148 d。2015年4月2号,以140 mm灌溉定额进行灌水保墒,5月1号玉米播种并铺设滴灌带,5月20号进行小区秸秆覆盖。分别在5月29号、6月26号和7月10号使用滴灌设备,进行滴水灌溉,灌水定额95 mm。9月26号玉米收获。

本试验秸秆覆盖试验布置。粉碎的玉米秸秆覆盖量分别为1.2 kg·m-2(F1.2)、0.9 kg·m-2(F0.9)、0.6 kg·m-2(F0.6)、0.3 kg·m-2(F0.3)、未覆盖(CK)。4个处理组,1个对照组,玉米秸秆粉碎长度3~5 cm,玉米出苗后进行覆盖,3次重复,共计13个小区,每个小区为5 m×10 m的地块,玉米株间距为40 cm。每个小区四周留1 m的隔离区,小区随机排列。对作物覆盖前、生长期、开花期、成熟后4次数据进行分析。

1.3 试验测试指标与方法

1.3.1 测试指标

在对应试验田用土钻分别采集2.5 cm,7.5 cm,12.5 cm,17.5 cm,30 cm,50 cm,70 cm,90 cm处取土样。测定不同土壤层盐分含量及2.5 cm,7.5 cm,12.5 cm,17.5 cm土层的含水率。

1.3.2 测定方法

土样通过烤箱烘干测定含水率,取其平均值为表层土壤含水率。其次,将烘干的土样进行研磨,然后用孔径为1mm土壤筛过筛后,按水土质量5∶1的比例混合,然后用DDS-307电导率仪测定样本的电导率值然后再转换成为土壤含盐率。转换公式为[4]:

式中:y——土壤盐分质量分数,g/100g。

l——25℃时1∶5土壤水浸出液的电导率,ms·cm-1。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及Excel软件进行制图及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重度盐碱地含盐量影响的剖面图

重度盐碱地农作物生长发育4个关键期土壤剖面盐分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重度盐碱化土壤作物关键生育期土壤剖面盐分分布

从图1可知,土壤盐分聚集和土壤含盐量变化幅度较大主要集中土壤表层0—20 cm,在0.23%—0.95%范围之间,盐分表现出高度聚集现象,当土壤深度达到30 cm以下时,土壤含盐量趋于稳定且变化幅度相对较小;5月20日,不同处理相同土层与对照组含盐量基本相同,7月7日、8月17日、9月25日,通过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盐量,明显小于对照组含盐量,其中脱盐效果最为明显的是F1.2和F0.9。其中9月25日,土层含盐量整体偏大,主要是因为9月份降雨次数增多,雨量偏大,虽然降雨对土壤盐分有淋洗作用,但是短时间的连续降雨促使地下水位快速抬升,且该时间段气温较高,潜水层蒸发量大,造成该层土壤集盐过程明显。此外,该时间段玉米处于已成熟阶段,含盐量的变化对其植株的生长影响较前期作用较小,所以后期计算未对该时段进行具体分析。

2.2 不同生育期土壤脱盐效果研究

玉米根系活动层主要是土壤表层20 cm内,0—20 cm内的土壤含盐量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影响植株生长关键的0—20 cm土层进行分析。

设定脱盐评价指标公式[4]:

式中:a——脱盐评价指标,%;

b1——后期土层平均积盐量,g·(100 g)-1;

b2——前期土层平均积盐量,g·(100 g)-1。

设定土层平均积盐量:

式中:b——土层平均积盐量,g·(100 g)-1;

bmax——土层最大积盐量,g·(100 g)-1;

bmin——土层最小积盐量,g·(100 g)-1。

当评价指标a<0时土壤处于脱盐状态,a≥0时土壤处于积盐状态。依据图1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

表1 不同时期与5月20日比较结果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利用玉米秸秆覆盖可以有效抑制土壤盐分表面聚集,同一土壤层脱盐量,秸秆覆盖处理显著高于CK,而且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相比CK脱盐量的幅度增大。原因一是秸秆的覆盖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渗入,延长雨水在土体中的停滞时间,使可溶性盐得到有效的溶解,从而提高淋盐效果,降低土壤含盐量;其次是通过秸秆覆盖抑制棵间无效蒸发,降低盐渍化土壤可溶性盐分的表聚作用。当秸秆覆盖量达到F1.2与F0.9时,脱盐效果基本一致,表明当覆盖量达到F0.9时,再增加秸秆覆盖量,脱盐效果不再改善。因此,秸秆覆盖量为F0.9抑制表层土壤盐分聚集效果最佳。

2.3 表层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

土壤盐分伴随土壤水分的移动而运移,因此对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玉米主要生长发育期内0—20 cm土壤表层含水率如表2所示。在播种前进行灌水保墒,使的表层土壤在秸秆覆盖前保持较高的含水率。

表2 0—20 cm土壤层体积含水率

从上表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由于秸秆覆盖降低太阳光对表层土壤的辐射强度,抑制表层土壤水分无效蒸发,使的处理组含水率高于对照组含水率,但就玉米整个生长发育期土壤表层的含水率呈现下降的趋势。5月20日,秸秆覆盖前,对照组与处理组的含水率基本相同;7月7日含水率最高的F1.2和F0.9,比对照组含水率高出7%;8月17日含水率最高的F1.2,比对照组含水率高出13%;9月25日含水率最高的F1.2和F0.9比对照组含水率高出17%,所以秸秆覆盖对土壤表层保水效果越来越明显。从数据中也分析得出当秸秆覆盖量达到F0.9于F1.2时,含水率基本相同,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认为F0.9在保水效果方面为最佳的秸秆覆盖量。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重度盐碱地不同覆盖量对盐分运移规律影响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土壤盐分聚集和土壤含盐量变化幅度较大层,主要集中在0-20 cm的土壤表层,盐分表现出高度聚集现象,且随着覆盖时间的增长土壤含盐量变化幅度也越大。当土壤深度达到30 cm以下时,土壤含盐量趋于稳定且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进行秸秆覆盖处理的脱盐效果,明显好于未进行秸秆覆盖处理区。同一土壤层脱盐量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相比CK脱盐量的幅度增大。秸秆覆盖量达到F1.2与F0.9时,脱盐效果基本一致。表明此时再增加秸秆覆盖量,脱盐效果不再改善。这说明通过秸秆覆盖可以起到降低光照辐射强度,有效抑制植株棵间蒸发,降低可溶性盐分表聚的作用。此外,一定范围内,秸秆覆盖量与土壤脱盐效果呈正相关,当覆盖量达到F0.9时脱盐效果较佳。

秸秆覆盖降低太阳光对表层土壤的辐射强度,抑制表层土壤水分无效蒸发,具有蓄水保墒作用。当秸秆覆盖量达到F0.9于F1.2时,表层土壤含水率基本一致,因此从蓄水保墒角度认为F0.9位最佳的秸秆覆盖量。

该田间试验进行了短时间初步的研究,试验数据的得出以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基础。因此,如果要全面了解不同秸秆覆盖条件下,重度盐碱地的盐分运移规律还需要在不同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多年试验研究。

猜你喜欢

含盐量脱盐盐分
二醋酸纤维素脱盐膜制备及耐污染性能研究
黄河三角洲盐渍土有机氮组成及氮有效性对土壤含盐量的响应*
电渗析处理茶氨酸可行性研究
什么是水的含盐量?
男孩身体触碰灯泡能将其点亮
秦陵陪葬坑土遗址安全含盐量探究
长期膜下滴灌棉田根系层盐分累积效应模拟
原油脱盐脱水操作优化分析
摄影欣赏
酸溶性三文鱼皮胶原蛋白超滤脱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