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苏区音乐史研究述评

2018-08-07

苏区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音乐史中央苏区赣南

提要: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赣南原中央苏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革命先驱们在这里创编音乐作品、组织文艺活动、发展音乐教育和文艺培训,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他们在宣传新思想的同时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些经验和作法对延安时期的文艺活动,甚至对当今的音乐教育和创作都有影响。在对赣南苏区音乐史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趋势分析和分类综述的基础上,对有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有助于凸显赣南苏区音乐史的重要历史研究价值。

本研究取“赣南苏区音乐史”为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央红军在赣南(以当时行政区划为准)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至离开中央根据地北上期间在该地区所从事的音乐表演、创作、教育等活动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为资料搜集范围,确立赣南苏区音乐史、赣南苏区艺术史、苏区音乐史、苏区艺术史、苏区文化、苏区史、中国革命根据地、苏区艺术教育、苏区教育等检索词进行文献搜集,也将在苏区音乐活动、音乐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的相关人物传记和回忆录纳入文献收集视野。

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按照文献类型,对有关赣南苏区音乐史的资料做历时的趋势分析,使我们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各领域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其次,按照内容不同将四类文献进行归类,然后对每一个类别的文献进行归纳和综述,探析前人研究的侧重点。最后,结合前两部分内容,对涉及该选题的文献进行整体述评。

一、“赣南苏区音乐史”文献趋势分析

(一)专著趋势分析

通过网上检索与网下搜集,涉及本研究对象的专著大致有113部,但是从内容到形式真正称得上是《赣南苏区音乐史》的专著还没有出版。

表1赣南苏区音乐研究专著出版时间分析表

从表1可以看出,相关专著的出版从1931年《中央对苏区指示信》*《中央对苏区指示信》(1931年8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资料室1931年版。.开始断断续续。1961年到1981年间没有此类专著出版,1981年以后此类专著出版的频率和数量均有所提高,特别是在198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60周年之际,有关赣南苏区音乐史的专著数量逐渐增多。1998年接近于“赣南苏区音乐史”的专著——《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出版,书中的音乐部分于2007年被冠以《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胡建军、邓伟民、傅利民:《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再次出版,只是作者和内容做了少许修改。1986年、1989年和2009年关于赣南苏区音乐史的研究达到三次高潮,在此期间《江西文艺史料》*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老年文艺家协会:《江西文艺史料》第5辑,江西文艺印刷厂1989年版;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老年文艺家协会:《江西文艺史料》第6辑,江西文艺印刷厂1989年版。第5和6辑、《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红军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红军时期》,解放军出版社1986版。、《中央苏区文艺研究:以歌谣和戏剧为重点考察》*钟俊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以歌谣和戏剧为重点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中央苏区宣传文化建设》*刘云等:《中央苏区宣传文化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等一批有关赣南苏区音乐史的重要专著出版,2013年以后似乎又重归沉寂。201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央苏区文艺丛书·中央苏区歌曲集》《中央苏区文艺丛书·中央苏区歌谣集》《中央苏区文艺史料集》三部音乐史料。

(二)学术论文趋势分析

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搜索和初步分析后,搜索到关于“赣南苏区音乐史”相关学术论文125篇。最早的一篇涉及赣南苏区音乐的学术论文为王善兰的《湘赣老苏区的革命歌曲》*王善兰:《湘赣老苏区的革命歌曲》,《人民音乐》1958年第4期。,它主要是介绍了一部分苏区歌曲的歌词、谱例。对比表2与表1不难看出,从文献趋势上看,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几乎没有此类研究的学术论文发表,这一点和专著发表趋势图是基本一致的。究其原因,这20年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自然灾害、“十年文革”、三年拨乱反正,直到1979年知识分子的地位才被重新确定,所以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这也应该是大部分学科的共性。与专著趋势不同的是,“赣南苏区音乐史”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数量逐年攀升,2015年和2016年均达到12篇,到达了一个小高峰。

表2学术论文研究现状

(三)学位论文趋势分析

通过对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数据库计算机检索获得相关论文45篇,含5篇博士学位论文。在这些学位论文中,有18篇硕博论文为江西省高校学位论文,大多出自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赣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占论文总数近40%。其余的学位论文不排除仍有一些是在省外高校就读的江西省籍硕士、博士所撰写。

表3学位论文研究现状

从起步时间和数量上来看,国内高校学位论文关注“赣南苏区音乐史”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数量明显少于专著和学术论文。如表3所示,2007年以前此类研究的论文数量在低位徘徊,2007年以后的学位论文数量则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分别于2007、2011、2013年达到三次高潮。再者关注这块研究的多是江西省属高校,或者是江西省籍的学生。原因有二,其一为江西的高校和学生拥有地利优势,资料获取方面近水楼台。其二,由于国内对于赣南苏区史、赣南苏区音乐史研究的不够深入,造成这一类研究没有引起江西省外高校的重视。

(四)报刊趋势分析

表4报刊趋势分析

目前搜集到的关于赣南苏区音乐史的报刊,全部为1927-1934年间中央总发行部发行的报纸,通过对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进行计算机检索,获得关于赣南苏区音乐史相关报纸文章图片14篇*《“八一”歌》,《红色中华》1933年8月1日,第5版;《优红调(仿送大哥调)》,《红色中华》1936年5月23日,第2版;《欢迎二四方面军歌(庆祝红军胜利歌调)》,《红色中华》1936年8月13日,第1版;《文艺工作者协会缘起》,《红色中华》1936年11月23日,第1版;《文艺工作者协议会召开第一筹备会议,不日即可正式成立》,《红色中华》1936年11月23日,第3版;《红角:提高我们在文艺思想上的政治警觉性》,《红色中华》1933年10月3日,第4版;《写在前面:我们早说计划要发刊红中的文艺副刊》,《红色中华副刊(赤焰)》1933年4月23日,第1版;王昌期:《瑞京全县俱乐部大检阅:度安尼儿特剧活跃》,《红色中华》1933年11月26日,第1版;铁鸣:《中央一级青年俱乐部开幕盛况》,《红色中华》1936年12月8日,第4版;明:《五一斗争曲》,《红色中华副刊(赤焰)》1933年4月23日,第1版;沙可夫:《我们自己的事》,《红色中华副刊(赤焰)》1933年4月23日,第1版;《苏联十月革命开大规模艺术展览会》,《红色中华》1932年11月14日,第4版;方祥光,陈之民:《艺术领域内的阶级斗争》,《红色中华》1933年12月3日,第4版;苏区教育委员会:《中国苏区教育委员会启示》,《红色中华》1936年3月13日,第2版。,刊登在中央苏区发行的《红色中华》报上,其中3篇刊登在《红色中华》副刊《赤焰》上。从表4中可以看出,1931年12月创刊的《红色中华》几乎每年都会发表与艺术相关的文章,还专门开设了副刊《赤焰》用来发表戏剧、革命歌曲和文章。

二、“赣南苏区音乐史”文献分类综述

(一)专著内容分类分析

表5赣南苏区音乐研究专著内容分析表

1.苏区音乐研究

对检索到的113部专著按照主体内容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大致可将其分为13类(如表5)。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主题越来越具体,出版专著的数量递减。涉及到赣南苏区音乐的专著不少,但是真正以专题形式研究的凤毛麟角。唯一一部研究江西苏区音乐的专著——《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胡建军、邓伟民、傅利民:《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也是以江西省苏区音乐为对象,但不完全局限于赣南苏区音乐。2007年出版的《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是更换了书名与一些作者后第三次出版,这本书基本内容先以《江西苏区音乐史》的名称分三部分在《江西文艺史料》第11辑、第13辑、第14辑先行出版。1998年又与中央苏区戏剧史、中央苏区舞蹈史、中央苏区美术史、中央苏区群众文化史结集出版《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中央苏区音乐史部分的作者是胡建军、林若宇。虽经三次出版,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却并没有大的改动,主体内容有苏区音乐作品的题材特征、体裁特征、民歌体裁、歌词特点、曲式特征、曲调来源和创作手法。因体例与书名不符合,所以第三次出版时改为《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

2.苏区音乐史料

分析表5不难看出,在这类文献中最主要的,也是数量最多的是苏区音乐史料。在搜集到的29部苏区音乐史料中,《江西文艺史料》就有19部,占史料总数的65%强,除了前述的三辑,还有第2辑、第3辑、第5辑、第6辑、第9辑、第10辑、第12辑、第15辑、第20辑、第21辑、第22辑、第23辑、第24辑、第29辑、第30辑、第33辑。江西省文化厅负责发行的这套《江西文艺史料》自1988年1月发行第1辑开始至2013年共发行33辑,几乎每隔一年就有苏区音乐史料在其中刊出,内容涉及苏区音乐、歌舞、戏剧、音乐教育、文化政策等不一而足,可见“苏区音乐”已经成为江西的一个文化品牌。

其他重要史料还有《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该书整理了有关苏区文化方面的大量史料,如当时的一些政策、法规,苏区教育、社团、俱乐部的情况,群众文体活动的开展情况。还有一些文艺方面的评论、出版物以及个人回忆录等史料,为我们从事苏区文艺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它还汇集了从1929年前后至1935年间,中央苏区党、政、军和文化教育部门发布的有关文件及宣传材料,中央领导同志和苏区有关方面负责人发表的重要文章或讲话,中央苏区的文化社团和广泛开展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中央苏区的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中央苏区的新闻出版工作和博物馆工作,建国后发表的有关中央苏区文化艺术活动的回忆录以及对中央苏区文化艺术界一些知名人士的介绍文章等等。此外,还附有中央苏区文化运动大事记和建国以来已出版(或报上发表)的研究中央苏区文化运动的著作、论文及有关资料的目录索引。《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红军时期》所收录的史料均为中央苏区时期文艺活动的参与者、组织管理者、亲历者所写,例如赵品三、李伯钊、左莱、胡底等。更有红军领导发表的关于文艺工作的文章,如毛泽东、聂荣臻等。其上册是赣南苏区文艺史料,下册是延安时期文艺史料。其中还有一篇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记录的在延安时期观看红军歌舞表演时的所思所想。他在看红军剧社表演舞蹈《丰收舞》时写到:“我后来知道,其中有两个姑娘是从江西一路走过来的,她们原来在瑞金的红军戏剧学校学习舞蹈。她们是真正有才华的。”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赣南原中央苏区艺术教育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程度,可以说赣南苏区为人民军队培养了大量专业的文艺人才,为延安时期文艺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人才储备工作。江西省档案馆1982年出版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辑录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到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文献资料共260篇,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它记录了1932年5月《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教育工作决议》,其中提到了苏区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例如有些地区俱乐部没有建立,文化、墙报体育、艺术各部发展不甚理想。

《苏区文艺运动资料》*汪木兰、邓家琪编:《苏区文艺运动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和《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31)》,石油部物探局制图厂1961年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32(1月-5月)》,石油部物探局制图厂1960年版。记录了苏区各种文艺团体、文艺培训以及文艺运动的开展情况,由于苏区文艺跟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苏区文艺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宣传,所以文艺运动成为“赣南苏区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文艺史料集》*《中央苏区文艺丛书》编委会编:《中央苏区文艺史料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整理了1929年前后至1935年间,中央苏区各级党、政、军、群众团体和文化教育部门制定颁布的与文艺运动相关制度决议文件,以及苏区红色报刊发表的文艺作品与有关的文献史料,编印出版的有关图书资料。

3.苏区音乐教育

在专著数量上仅次于“苏区音乐史料”的为“苏区音乐教育”。比较重要的专著有《苏区教育史》《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史》《江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苏区教育资料选编(1929-1934)》《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1927.8-1949.9)》《中国苏区教育研究》《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史》等19部专著。*赖志奎:《苏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王予霞等:《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1927-1937)》,1985年内部资料;江西省教育学会:《苏区教育资料选编(1929-1934)》,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皇甫束玉等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1927.8-1949.9)》,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易凤林:《革命文化制度探索:中国苏区教育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郑登云编著:《中国近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苏区教育史》记录了中央苏区创办的红军大学、红校、沈泽民苏维埃大学、夜校、补习班、俱乐部教育的教育政策、内容和教学情况。像演唱革命歌曲、开展文艺活动是红军大学的必修课程,在夜校有各种识字歌曲,俱乐部也有以唱歌为主要形式的文艺活动。《中央苏区教育简论》记录了中央苏区时期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和政策。毛泽东同志指出,苏区文化教育的总政策是“以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董源来等主编:《中央苏区教育简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63-77页。《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中载有了毛泽东、瞿秋白、项英等,原中央苏区教育管理者关于苏区文化教育的重要言论、调查报告,特别是集中整理刊出了毛泽东同志在长岗乡、兴国县、才溪乡所做的文化教育调查报告。除此之外,该书也刊出了中央苏区关于教育的一些文件、通知、训令、决议等。相似的文献还有《中国近代教育史》*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江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省教育厅编:《江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后者记录了中央苏区小学、中学、师范、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学、俱乐部、工农剧社的简章和其他类型的相关文件。《苏区教育资料选编(1929-1934)》对中央苏区时期的高等教育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例如对于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高尔基戏剧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情况的记载。可见,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而且小学教育是普及免费教育,符合此年龄段的儿童必须参加。《中国教育管理史》*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管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记录了中央苏区制定教育政策的过程,以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基本情况。学校中最初的学生组织,学生会、学生公社已经在中央苏区列宁小学产生。据书中记载,中央苏区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对待传统文化过于偏激,全面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戏剧,禁止儒家、道家思想进教材,全面禁止各种类型地方戏曲演出。虽然出于破除传统封建思想和进行政治宣传的目的,但是这种极端态度明显不可取。

由皇甫束玉等合编的《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1927.8-1949.9)》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中国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史事,上限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和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下限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收录了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会议决议、决定等史料,为我们从事中央苏区艺术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背景资料。《中国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研究》*石玉:《中国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为我们较为详实地展现苏区学校教育情况,搜集到了一些珍贵的苏区小学音乐教育使用的课本图片资料,并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例如苏区小学国语教科书将歌曲编入其中,列宁初级小学校适用《国语读本》第二册第三十三课“打倒国民党歌”为歌曲内容。《革命文化制度探索:中国苏区教育研究》一书,则从多角度研究了苏区教育体制,和发展等问题,为我们研究苏区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4.苏区艺术史

将苏区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学科合编进行论述的专著依其研究内容被划分为苏区艺术史研究专著。目前检索出这方面研究的专著14部,其中代表性的专著有《江西苏区文艺研究》《江西苏区文化艺术史》《江西艺术史》《江西苏区文化建设史》《江西苏区史》《中国苏区史》《中央苏区史》《中央苏区史略》《江西省志》等。

《中央苏区文艺研究——以歌谣和戏剧为重点的考察》一书,重点考察苏区的歌谣和戏剧,但其主要内容有苏区文艺体制、概论,苏区文学、苏区歌曲、苏区戏剧,也就是说最后两章才真正涉及该书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从发表的时间和使用的史料来看,该书并未掌握较多一手资料,也没有吸收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后两章的内容不够详实,应当更加深入,对苏区戏剧作家如钱壮飞、胡底、赵品三、韩进、石联星研究寥寥数语,还有对苏区教育家瞿秋白、沙可夫等的研究也只是蜻蜓点水,不够深入。

《江西苏区文化艺术史》,前面已经论述过,其所涉及的内容已分别在江西文艺史料中刊出,其中江西苏区音乐史已于江西文艺史料第11辑、第13辑、第14辑分别刊出,仅仅对具体内容做了少许改动,增加了一些谱例。但是从这两版苏区音乐史的目录来看,称其为苏区音乐史并不合适。

《江西艺术史(下)》*钱贵成主编:《江西艺术史》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对苏区音乐的记载和论述,基本没有脱离《江西苏区文化艺术史》、《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的范式,仅简单介绍了苏区歌曲歌词与旋律的来源,如:学堂乐歌改造、西方歌曲借用、山歌和小调运用、传统戏剧和说唱改编,其他体裁的音乐以及苏区的音乐教育、音乐家、各种文艺政策方针等都没有介绍。与其相似的专著还有《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汤家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鹭江出版社1996年版。,音乐部分的内容仍然沿用《江西苏区文化艺术史》、《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的写作模式,甚至连基本内容包括标题都一样。《中央苏区史》将苏区音乐分为革命歌曲和民歌两大类*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37页。,而革命歌曲又被划分为从苏区传入和从国外传入两类,这本书也是将苏区音乐定义为苏区革命歌曲。此外,《中央苏区史》还介绍了中央苏区实行儿童免费义务教育的情况,特别是《江西苏区史》中记载了,中央苏区政府为七岁到十五岁的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记录了苏区儿童教育的盛况,对赣南地区、会昌、寻乌、万泰、永丰、宁都等十四个县城的小学教育的调查报告表明,苏区有列宁小学2277所,学生82342人。*夏道汉、陈立明:《江西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页。《江西省志》中记载了原中央苏区的一些俱乐部、工农剧社和音乐团体,如:俱乐部、列宁室、八一剧团、工农剧社、苏维埃剧团等,而1933年11月15日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文化研究组有18个组员,*《江西省苏区志》编纂组编:《江西省苏区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276-278页。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创作方面的研究,这说明苏区音乐不仅只有革命歌曲。《文化建设与苏区文化传统》论述了苏区文化的特征、思想基础和发展历程,并简单介绍了苏区音乐活动、音乐教育的一些基本情况。*叶春主编:《文化建设与苏区文化传统》,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苏区出版物

中央苏区时期的各类出版物,大量涉及歌曲、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研究等内容。如机关报纸《红色中华》曾发表过大量与音乐相关的报道,其副刊《赤焰》则是为音乐开设的专刊。《青年实话》、《红星报》等都发表过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另外,中央苏区出版的各种歌谱、学校音乐教育教材等,也是我们进行苏区音乐史研究的直接素材。《江西苏区报刊研究》梳理了原中央苏区发行报刊的概况、内容,在其中也发现了苏区艺术教育、艺术活动、艺术歌曲的相关报道。如《红色中华》第65期上刊登的蓝衫团训练班开学的报道,《青年实话》1931年7月9日第1卷第2期上刊登的《建立俱乐部》的报道,《红星》报在1934年1月7日第23期第4版“新的工作方式”栏目中刊登的晚会的设计和运用等相关报道。*陈信凌:《江西苏区报刊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史》除了使读者详尽了解中央苏区的新闻出版事业外,还对苏区的出版物进行了挖掘、考证和整理,使我们能够较为详尽的了解苏区有关音乐、音乐教育方面的出版物,为接下来从事此类研究的学者节省了气力和时间。*严帆:《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报刊图史》整理了中央苏区发行的所有报刊的发行时间、出版单位和馆藏地址信息等。*傅柒生等:《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报刊图史》,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

6.苏区文化研究

这部分著作从文化、美学角度关注苏区音乐,有些侧重于文艺理论研究。如:《江西苏区文化研究》*孙家骅、刘云主编:《江西苏区文化研究》,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1年版。中的《中央苏区文化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苏区文艺是真实的文艺》《中央苏区革命文艺的特征》《中央苏区文艺漫忆》等。《中国革命根据地音乐创作美学研究》*白玮主编:《中国革命根据地音乐创作美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试图从美学角度加以解读中国革命根据地的音乐创作活动和创作实践,从而揭示根据地音乐创作中的美学特点和原则,但是考虑到编者掌握的资料有限,且对美学基本问题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所以其苏区音乐创作与美学理论的联系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从苏区文艺到延安文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历史进程》试图从文学方面探索赣南苏区到延安苏区的发展过程。*周平远等:《从苏区文艺到延安文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历史进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另一部分文化研究的著作侧重于音乐理论或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如:《苏区文化新论》*石雅娟等主编:《苏区文化新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是一本论文集,其中大部分来自于2005年在红都瑞金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苏区文化学术研讨会。其中文艺类部分,有大量关于苏区红歌、革命歌曲、戏剧、话剧、美术、舞蹈的文章。还有研究相关人物传记的文章,如原苏区教育部副部长兼文艺局局长沙可夫。《苏区散论》记录了闽赣边苏区的一些情况,主要记录了福建漳州、长汀等原中央苏区一部分的相关历史。如该书记录了瞿秋白同志在苏区担任教育部长时主要从事的教育工作,他在赣南苏区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并起草了一系列的教育章程和政策,对赣南苏区艺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江西苏区文化研究》也有部分研究苏区歌曲、创作的文章,如《试论苏区歌谣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及其作用》《浅谈苏区的红色歌谣运动》《略谈革命战争中的兴国山歌》《苏区山歌大王——曾子贞》。

7.其他专著

(1)苏区歌曲

该部分搜集整理了建国后出版的苏区歌曲谱例、歌词集10部*赣南行署文教处编:《赣南苏区革命山歌》,赣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赣南行署文教处编:《赣南苏区民歌》,赣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天津群众艺术馆编:《革命歌曲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4年版;曾静华采辑:《革命歌谣选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谢济堂编:《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集》,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中共兴国县县委宣传部编:《苏区歌曲》,兴国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骆文等编:《革命故乡的山歌》,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年版;杨衍梯、陈红:《历史的回音——中央苏区歌曲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邓慈煌整理:《怒潮晨曲——湘鄂赣红色歌谣选》,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整理了苏区时期使用过的革命歌曲若干首,这些歌曲有些由地方文艺馆收集,如《苏区歌曲》,《苏区革命歌曲选》*《苏区革命歌曲选》,瑞金文化馆1979年编印。;有些由个人收集整理,如《历史的回音——中央苏区歌曲选》、《革命故乡的山歌》,为我们研究苏区音乐提供了一些借鉴资料。

(2)传记回忆录

通过中央苏区时期音乐活动的亲历者,可以进一步考证获取的史料,使得关于苏区音乐史的研究更加准确、鲜活。例如,中央苏区时期,作为毛泽东同志的老师,徐特立曾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中华苏维埃大学副校长,为苏区学校音乐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陈毅同志的回忆录中可见一斑。*陈毅、肖华等:《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瞿秋白曾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部长,兼任中华苏维埃大学校长。沙可夫曾担任教育部副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李伯钊同志曾创办蓝衫团戏剧学校,后改名高尔基戏剧学校,其担任校长兼任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大量的文艺活动,为苏区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

(3)地方志

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数量为标准,中央苏区面积最大时有21个县市*《江西省苏区志》,第2页。,其中赣南地区占大部分,这些县市自然也保留着中央红军从事音乐活动的主要痕迹。查询这些地区的县志,可以发现很多中央苏区音乐活动的史料、记录。《永新苏区志》记录了永新县在原苏区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教育体系,列宁小学、职业学校、红军学校、卫校一应俱全,其中小学、职业学院、俱乐部均有唱歌课。*江西省永新县志办公室编:《永新苏区志》,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版。宁冈是井冈山和湘赣两个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充分肯定宁冈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宁冈苏区志》记录了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的中央红军在宁冈县战斗、生活的一段历史。原中央政府在宁冈县积极开展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红军教育等,以上几类教育均有唱歌课,且职业教育中的女子工读学校还有校歌。红军教育要求学员毕业做到“八能”,其中一能就是要能唱。该书还记录了当时在宁冈县流行较广的苏区歌谣。*中共宁冈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宁冈苏区志》,宁冈县印刷厂1993年版。《江西省苏区志》记录了中央苏区一些文艺团体和活动,如:俱乐部、八一剧社、列宁室、工农剧社、蓝衫团、苏维埃剧团、文化研究组等,也记录了中央苏区的一些大型艺术活动。

(4)苏区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了语言、音乐、舞蹈、动作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其表现形式有话剧、舞台剧、画报剧、歌剧、舞剧、音乐剧。中央苏区的高尔基戏剧学校是专门培养戏剧表演人才和创作人才的地方,而俱乐部、蓝衫团和各种工农剧社也是承载着各种戏剧的表演任务。《中央苏区戏剧集》将原中央苏区时的一些话剧、歌剧、地方戏曲、话报剧的剧本整理出版,是研究中央苏区戏剧的重要史料。*汪木兰、邓家琪编:《中央苏区戏剧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强调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确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是做好群众工作,“红色戏剧”应运而生。《苏区红色戏剧史话》记录了苏区红色戏剧兴起和发展的过程,见证了高尔基戏剧学校和红军学校专业剧团“八一剧团”和“工农剧社”的创建和发展。*左莱、梁华群:《苏区红色戏剧史话》,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据《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记载:“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话剧工作,是先从部队开始的,一开始就不是单纯只为娱乐,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展话剧运动”的目标,它完全是由于部队政治工作与当地群众工作的需要,在部队中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的。”*《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1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第183页。

(5)苏区舞蹈

出于革命宣传的目的,苏区的舞蹈大多数情况下与歌曲融合以歌舞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也属于苏区音乐活动的一部分。如1931年11月7日,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演出的歌舞《欢庆一苏大》*李克主编:《中华舞蹈志·江西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96页。,再如1932年永新县召开全省儿童团总检阅大会,莲花县歌舞团表演的《大放马》得到大会主席团主席胡耀邦的赞赏和鼓励。

其他类型的专著,如《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研究》*王旭宽:《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4年版。、《中央革命根据地史》*马齐彬等:《中央革命根据地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等,也为苏区音乐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

表6苏区音乐研究学术论文内容分析表

(二)学术论文内容分类分析

将搜集到的125篇涉及苏区音乐的学术论文按照内容大致分为八类(如图6),按照论文数量和研究内容从高到低排序为苏区歌舞、苏区文艺运动、苏区音乐教育。与图5对比后,可见学术论文与专著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专著中关于苏区音乐史料的最多,而学术论文中关于苏区歌舞的文章数量却处在绝对优势。相同的是,关于苏区音乐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同类文献中所处的位置一致。而从事苏区艺术史研究的文献,专著与学术论文在各自文献中的比重难分伯仲。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搜集到的学术论文进行分类分析。

(1)苏区歌舞

有关苏区音乐的学术论文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门研究苏区歌曲的,另一类就是研究苏区歌舞的。前者有《档案珍藏:苏区红军歌谣》《赣南红色歌谣用词特点》《赣南苏区红色山歌艺术形态研究》《论苏区红歌的样式特征语言艺术和现代美学价值》《苏区民歌的几个特点》《湘赣老苏区的革命歌曲》《赣南客家民歌与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传承关系研究》等7篇文章。这些文章均涉及了苏区歌曲的艺术特征、形态、功能、价值、内容等方面,属于单纯的艺术学、社会学分析。然而,苏区歌曲从来很少以独立的姿态存在,它总是与歌舞、戏剧、青年运动结合起来在革命宣传中发挥重要作用。像《论苏区歌舞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论赣南苏区歌舞在苏区革命中的作用》《江西苏区红色歌舞的艺术特点及时代意义》等都是论述苏区歌舞的功能、特点,这种歌、舞、乐一体的艺术形式,在苏区革命宣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苏区音乐教育

在搜集到的20篇涉及苏区音乐教育的学术论文中,真正以苏区音乐教育作为专题研究的只有《中央苏区时期音乐教育宣传工作》*彭西西:《中央苏区时期音乐教育宣传工作》,《兰台世界》2008年第7期。1篇。该文介绍了苏区音乐在政治宣传、扫盲教育、扩红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苏区音乐教育的方法就是大唱革命歌曲,指出苏区歌曲大都运用当地民众较为熟悉的民歌曲调、戏曲曲牌来填以革命宣传内容作为歌词。其主要功能就是宣传教育,鼓励广大民众积极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去。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只是炒冷饭,没有提供新的有价值的材料,而且还存在文献误用之处。例如,文中引用《毛泽东文集》第1卷中的一段话“开展唱歌活动是最具体和最为有效的宣传方法”,这段话的原文是“化装宣传是一种最具体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各支队各直属队的宣传队均设化装宣传股,组织并指挥对群众的化装宣传”*《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1929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为《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的内容。作者犯了偷换概念、张冠李戴的错误,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

其余的19篇文章都只是在内容上涉及苏区音乐教育,而非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其中从事苏区职业教育的4篇文章*张邦琏:《江西苏区的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1987年第3期;钟利民等:《中央苏区职业技术教育及现实意义初探》,《职教论坛》2014年第2期;蔡萍、王展光:《苏区女子职业学校办学历史及影响》,《兰台世界》2015年第7期;蔡萍:《苏区女子职业学校办学特征及启示》,《凯里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均涉及到了音乐教育,无论是职业技术教育还是女子职业教育都在课程中设置了音乐课。另有3篇*杨芳英、谢春勇:《苏区列宁小学课本》,《党史文苑》2015年第3期;娄瑞丽、周景春:《中央苏区时期儿童教育的特点及启示》,《党史文苑》2014年第8期;谷世权:《中央苏区时期列宁小学、儿童团和少先队的体育》,《体育文史》1986年第6期。论述苏区儿童教育的论文,《中央苏区时期儿童教育的特点及启示》在总结苏区儿童教育经验和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苏区儿童教育注重联系实际,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当代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至于苏区实行五年制义务教育,注重推行素质教育等内容在以往的史料中已有记载,该文只是加以整理再现而已。《苏区时期俱乐部和列宁室的体育》*谷世权:《苏区时期俱乐部和列宁室的体育》,《体育文化导刊》1986年第5期。中也记录苏区时期的俱乐部中有游艺股,列宁室中有游艺组,这些都是苏区开展音乐活动的主要组织。《论中央苏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一文中指出,苏区政府注重采用艺术熏陶法对红军和革命群众实施德育教育,“在高尔基戏剧学校工作的教师曾经示范演出了一些戏剧,如《我——红军》、《无论如何要胜利》等,这些都对学员们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和示范作用。”*张文标、费可珂:《论中央苏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党史文苑》2007年第16期,第20页。

(3)苏区个人传记

这部分共有论文15篇,主要是记录中央苏区时期一些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与从事艺术宣传、教育管理的党内领导干部的个人事迹。如,从事戏剧创作的“龙潭三杰”*许爱珠、闵庆莲:《“龙潭三杰”对苏区戏剧发展的贡献》,《苏区研究》2015年第3期。、沙可夫*《沙可夫同志生平事迹》,《戏剧报》1961年第Z6期。,从事歌曲创作的瞿秋白*郑锦扬:《瞿秋白与音乐》,《人民音乐》1985年第8期。。徐特立同志为了发展苏区的小学教育,于1932年10月在瑞金创办了列宁师范学校,音乐课在师范教育和小学教育中为必修课。*刘曼君、金杰:《徐特立师范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4期。邓小平同志于1933年6月至1935年1月在苏区担任红军政治部机关报纸《红星报》主编期间,经常在文艺副刊刊登红军歌曲,显示了他对音乐的重视程度。*向延生:《邓小平学习与教唱〈国际歌〉》,《人民音乐》1997年第3期。

(4)苏区文化建设与文艺运动

这部分文献为我们展现了苏区革命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渗透,创造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苏区文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组织化范式,可以称之为单一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文艺。如《苏区文艺的组织化过程》*李振:《苏区文艺的组织化过程》,《文史哲》2014年第4期。一文总结的:中央苏区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直接服务于革命战争的文化。无论是革命歌曲、戏剧、活报剧、话剧、舞蹈等等,都具有“革命化、组织化、大众化”三大特色,这可以称之为中国革命文艺的重要指导思想,包括后来的延安文艺,甚至是建国后至今的官方各种文艺形式都或多或少受苏区文艺这种组织形式的影响。

苏区文艺的各种表现形式虽专业性不强,但是思想高度统一。在特定历史形势下,苏区文艺的产生也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在时刻面临被围剿的情况下,中央苏区政府必须时刻注重稳定政权和扩大自身的实力,而苏区文艺服从这一大局也是历史必然。但是,对于一些所谓封建旧思想、旧艺术的全盘否定却是不可取的。例如,认为儒家、道家思想都是封建思想,将一些地方戏武断的划为旧艺术,引起了当地民众的不满。当然,也不是所有苏区文艺都否定传统艺术,例如,学堂乐歌的那种“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在苏区也得到了推广,一些赣南地方戏、采茶戏配以新词,被改编为革命戏曲。这使得这些地方艺术形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苏区的戏剧又称“红色戏剧”,其实以话剧居多,大部分以革命题材为主。《舞台上的革命:苏区的红色戏剧运动》*王竹、陈雄:《舞台上的革命:苏区的红色戏剧运动》,《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作为革命武器的苏区文艺》*曾芸:《作为革命武器的苏区文艺》,《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第1期。《苏区文艺是战斗的号角》*汪木兰:《苏区文艺是战斗的号角》,《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等几篇文章说明了苏区的“红色戏剧”在整个苏区文艺和革命宣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论苏区戏剧运动对当代戏剧形态多向度发展的启示》*王亚菲:《论苏区戏剧运动对当代戏剧形态多向度发展的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一文则说明了苏区戏剧的创作过程和表演形式深深地影响了之后的延安文艺,直至当代革命题材戏剧的创作。它的这种注重艺术与实践、群众紧密联系,注重思想上高度统一的戏剧创作原则,在其后的各种革命艺术作品中生根发芽。

(5)苏区音乐史研究

和专著不同的是从事苏区音乐史研究的学术论文并不多,从发表时间和论文质量来看,凌绍生的4篇*《中央苏区音乐史话》,《中国音乐》1987年第3期;《苏区时期的兴国山歌——苏区音乐史研究之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音乐研究》1998年第3期;《中央苏区革命音乐文化的历史回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关于苏区音乐史的论文都最具代表性。《中央苏区音乐史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珍贵的线索,如发现了苏区时期出版的几本创作革命歌曲集,进一步充实了前人关于苏区音乐研究中缺失的内容。作者发现了苏区音乐不仅有革命歌曲、红色戏剧,还有原创的小歌曲,歌剧有音乐伴奏;《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总结了苏区革命歌曲的特点,重点在于刊出了一些原创的苏区歌曲谱例。例如刊出沙可夫创作的《最后胜利终归我们》,这说明苏区革命歌曲并不是一味地采用旧曲填词的形式加以创作。

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文艺形式的重要发祥地,许多党的艺术形式,创作手法和原则肇始于苏区时期。《解放区文艺和党的文艺思想》*周健:《解放区文艺和党的文艺思想》,《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一文为我们较为详细地厘清了苏区文艺和延安文艺的关系,苏区文艺中革命歌曲、红色戏剧的创作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宣传发动群众抛弃封建旧思想,参加革命为目的,以工农大众喜闻乐见,与外国优秀歌曲,地方山歌、小调借鉴性融合的方式从事艺术创作。这种注重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创作手法,在延安文艺中被广泛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研究》*陈始发:《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研究》,《理论学刊》2009年第8期。一文则记录了苏区文艺政策中一些极“左”的思想和行动。例如,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描述了苏区红军在宣传革命过程中针对传统文化的过激行为。

(三)学位论文内容分类分析

将检索到的45篇学位论文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后,得出如表7所示六类划分。其中数量最多的为“苏区艺术教育”类论文,其次为关于“苏区歌舞”的论文,这基本上延续了前述专著和学术论文的趋势,说明苏区的艺术教育和歌舞问题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虽然这些学位论文都涉及到了苏区音乐史方面的内容,但是专门从事“苏区音乐史”研究的学位论文并没有,这一点和专著与学术论文不同,虽然冠以“苏区音乐史”的专著并不多,但是在苏区艺术史或地方志中都涉及了这一问题,学术论文中涉及这一问题的就更多了。下面对这45篇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分类分析。

(1)苏区音乐教育

如表7所示,涉及“苏区音乐教育研究”的学位论文19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篇*杨丹:《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这些学位论文,除少数真正涉及这一问题本身外,其他论文在论述近现代音乐教育问题时,虽然其研究视域应该涵盖1927年到1934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研究选择性忽略了苏区时期的音乐教育。例如,《论20世纪早期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观》*谢芳:《论20世纪早期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观》,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新时期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研究》*李宁:《新时期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学音乐教科书研究》*胡旖旎:《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学音乐教科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育思潮对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月东:《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育思潮对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百年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研究1904-2004》*承颖:《中国百年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研究(1904-2004)》,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思想述论》*贺南辉.《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思想述论》,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等。这些论文或多或少将位于上海的学校音乐教育视为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以国民党制定的教育方针为正统。当然,国民党执掌的国民政府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在谈论20世纪前半叶的学校音乐教育时以国统区为准有一定道理。但是,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音乐教育当然不能被忽略,因为,正是中央苏区的音乐教育才为中国早期革命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为中国革命发展了后续的革命力量。

表7学位论文主题分布

沈菡在《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标准研究》中对苏区音乐教育的论述,也只有一句话“随着革命政权的建立,苏区的文化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确立了与南京国民政府根本对立的教育方针和制度,也确立了崭新的苏区教育体制。”*沈菡:《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标准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0页。尽管苏区文化教育的主旨和指导思想有一定的阶级性,但是苏区教育也注重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有许多教学内容是出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考虑,而不仅仅是政治教化,所以说苏区文化教育与国统区的教育方针完全对立有失偏颇。杨丹在《音乐教学法教材之研究(1901-1976)》一文中对苏区音乐教育也是一笔带过,可以看出作者并未查阅苏区音乐教育方面的文献,其中还有一些错误观点,作者用标题指出“红色政权时期,苏区有音乐课但是没有教学法”,这是不负责任又自相矛盾的说法,苏区的音乐课是没有教学法还是仅仅缺乏教学法教材,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正如前文已述,赣南苏区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不可能没有教学法。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音乐在革命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在苏区小学的《国语》课本的第1页都是红色歌曲,在小学、师范教育中都设有音乐课,音乐课在苏区学校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苏区教育时,对教学方法也做了重要指示:废除注入式,采用启发式,注意通俗易懂,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等等。*转引自成伟、马程程:《苏区红军教育中的创新实践》,《兰台世界》2015年第19期,第127页。这说明近现代的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潮已经影响到了苏区的教育。龙梦姣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龙梦姣:《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中梳理了苏区音乐教育的制度和实践活动,基本将苏区学校音乐教育的概貌展现出来了。宋莉在其学位论文《中国音乐教育的近代化问题研究》*宋莉:《中国音乐教育的近代化问题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中对苏区音乐教育问题也是一笔带过,将介绍根据地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延安时期红军的音乐教育问题上。仪淑丽的《中央苏区的社会教育研究》*仪淑丽:《中央苏区的社会教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文,从教育史角度为我们研究中央苏区的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些背景资料。

(2)苏区歌舞

徐德培从语言学的角度解读了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特点,分析红色歌谣的表现手法和用词造句的特点*徐德培:《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语言特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李哲通过分析苏区红歌的歌词内容,阐述苏区红歌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李哲:《红歌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南昌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陈雅萍分析了苏区红色歌谣的旋律和歌词表现内容,并从声乐演唱的角度结合案例,阐释了苏区红色歌谣的解读方法和演唱技巧*陈雅萍:《红军时期江西革命歌曲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刘明烨从革命歌曲与新民主主义思想传播的关系方面切入,论述了革命歌曲在传播新思想中的作用*刘明烨:《论革命歌曲与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传播》,吉林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刘秀秀试图探明赣南民歌与苏区红色歌曲的关系*刘秀秀.:《苏区革命歌曲与赣南民歌的关联性及现状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是一篇具有创新性立意的文章。其实,苏区有一大部分红色歌谣跟赣南民歌有着紧密的关系,所谓“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就是用赣南民歌的旋律填以革命内容为歌词。但是从内容上看,《苏区革命歌曲与赣南民歌的关联性及现状研究》并未很好地解决这一课题,首先从宏观角度看,作者并未厘清二者的关系,以至于目录标题使人迷惑,从语言和逻辑关系上看也不通。作者对收集到的130首苏区革命歌曲没有进行认真分类,“旧曲填词”式歌曲和原创革命歌曲当然不能相提并论,只有吸收赣南民歌旋律与歌词语言特点基础上的原创歌曲才是作者应该大书特书的,可惜的是作者引用的诸多谱例也不清楚由谁所做,原创与否也不能肯定,在此基础上的分析又有何价值?“旧曲填词”式的苏区革命歌曲是非常时期之非常作品,从艺术价值角度分析当然低于原创歌曲,如果不对搜集到的革命歌曲进行明确区分,就会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例如,如果分析的歌曲旋律全部来自于兴国山歌,那我们分析的就是赣南民族山歌的旋律特征,而不是革命歌曲旋律特征。这一问题在《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一书中同样存在,不再赘述。

(3)苏区艺术形态

音乐形态学是研究音乐结构模式的学问,是一种心理——物理研究。通过音乐的形式揭示人类内在的形式。按照这样的意义,可以视音乐为一种语言。*[美]西格蒙德·列瓦里、[瑞士]恩斯特·列威撰,李曦微译:《音乐形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1期,第139页。苏区艺术形态研究应该是探究这一时期音乐、美术、舞蹈、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内在结构,从而反映这一时期人们的心理结构。熊安宇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分析了苏区文艺文学、历史背景,但并未切中苏区文艺本身,没有做文艺形态方面的分析。*熊安宇:《中央苏区文艺形态研究》,南昌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与其明显不同,赖文清和黄慧*赖文清:《苏区艺术之我观——对中共苏区视图图形形态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黄慧:《中央苏区新闻漫画探析》,南昌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从专业的角度对苏区的袖章、报纸、钱币、债券和新闻漫画做了形态学方面的分析。

其他的论文大都是关于苏区时期的一些文艺建设、文化制度等,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上就是学位论文中对苏区音乐加以关注、研究的基本情况,数量上明显少于专著和学术论文,而且在学位论文趋势分析部分也已说过,这些论文多数出自江西省的高校或者江西省籍的学生,这反映出学界对苏区音乐史关注的不足,也导致了部分高校学生忽略了这个领域的研究。

三、前人研究成果评述

通过前述文献分析不难发现,自21世纪初开始,从事赣南苏区音乐史研究的论著数量有上升趋势。但是总体展现给我们的是,学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仍然不高,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数量上不尽如人意,从专著发表趋势图上可以看出,虽然从事此类研究的专著发轫较早,但是每年出版专著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始终处于一种断断续续的状态。而关注这一课题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数量也是从21世纪初开始才得到显著改善,且学位论文的数量明显少于专著和学术论文。

从具体内容上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苏区音乐史的一方一部,没有在历史的角度从整体上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事件加以把握。例如,有的研究专攻苏区革命歌曲,有的成果专注苏区音乐教育,有的文章瞄准苏区舞蹈。相关研究要么是零散、不成体系,要么仅侧重于某一部分、一个阶段。虽然赣南苏区仅仅持续了七年时间,但却占有赣南近20个县、市,这段时间的音乐创作、文艺运动、音乐教育活动是相当丰富的,也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当地保有苏区时期音乐活动的物质或非物质的痕迹,在现有地方志中记录的不够详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就更不多了。另外,各根据地之间的研究也不能相互联系,没有相关的研究能将苏区所在县市的音乐活动串联起来,厘清关系。还有一些研究只是从文献到文献,缺乏鲜活的材料。从已出版的各类音乐史著作中可以看出,对赣南苏区音乐史的记录非常少,说明了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20世纪初上海和北京专业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如火如荼,各路学成归来的音乐演奏家、演唱家、音乐理论家云集上海和北京,使得两地的音乐教育快速发展。与之相比,处于同一时期的赣南苏区音乐创作、表演、教育等就要面临非常艰苦的条件。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先驱们还是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例如,对小学实行义务教育,还有师范学校、戏剧学校,苏维埃大学等,几乎每个教育阶段都有音乐课,苏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此期间形成的音乐创作手法、组织形式、指导思想也成为延安文艺的源头活水,甚至也深深影响着当今中国音乐、特别是军旅音乐创作。艺术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要与劳动实践、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等创作理念皆发端于苏区文艺。因此研究赣南苏区音乐史对完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苏区音乐、苏区文艺是我国革命文艺的思想源泉,甚至成为现今我国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我们不回避有些苏区音乐作品系粗制滥造,许多“旧瓶新酒”式的歌曲词曲结合有牵强之处,苏区音乐作品中确实有部分艺术性较弱、研究价值不高的作品,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救国保种”思潮在全国盛行的前提下,苏区音乐作品承担着政治宣传功能有其历史必然性,我们也不能仅仅从艺术性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看待苏区音乐史。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这一段鲜为人知的音乐历史、客观真实地呈现出来,让人们知道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们如何在革命前途不明、政治局势动荡、物质条件极差、专业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创作音乐、开展音乐活动、发展音乐教育,如何改造封建落后的旧文艺,开创人民大众的新文艺。

诚然,由于学力和资源有限,笔者能够搜集到的赣南苏区音乐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史料可能仅是冰山一角,对文献的分析和评价当然也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可能并不具有代表性。如果非要说本文有什么作用的话,可能就是提供一点别人关注不到的零散史料和并不成熟的研究思路,助力学界对“赣南苏区音乐史”这一“学术富矿”的深度挖掘,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

猜你喜欢

音乐史中央苏区赣南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赣州市审计局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图文展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基于中国音乐史的百年发展历程探索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构建西方音乐史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