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套袋苹果黑点病在甘肃天水的发生及防治

2018-08-04李海青吴晔

中国果菜 2018年7期
关键词:果袋病果果面

李海青,吴晔

(甘肃省天水市果树研究所,甘肃天水741002)

苹果套袋栽培在甘肃省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在天水得到大面积推广,该技术的应用对于防御病虫危害、减少农药污染、保持果面光洁、促进果实着色、提高果实商品价值有重要作用,成为生产优质高档果品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近年来伴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套袋面积的增大,果袋选择不当、套袋技术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系列问题逐渐出现,导致套袋苹果黑点病频繁发生,危害逐年加重,给果品生产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文章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苹果黑点病在天水的发病规律,总结了苹果黑点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 天水地区自然概况

天水市位于东经 104°35′~106°44′,北纬 34°05′~35°10′,地处甘肃东南部,海拔748.5~3112.5m,大部分地区海拔1100~1800m,年平均气温10.9℃,绝对最高温度38.2℃,绝对最低温度-19.5℃,年有效积温3500℃左右,日照时数2100余小时,无霜期180~185d,降水量500~600mm,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充足,雨量适中,果树大多分布于1000~1700m的垂直地带。天水地区是北方落叶果树最适宜产区之一。

2 为害症状与特点

套袋苹果黑点病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为半知菌亚门中的弱寄生菌,一般不侵染果面。套袋后的果实处在湿度大、透气差、温度高的环境下,而粉红单端孢菌喜高温好湿润的阴暗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有利于它的繁殖和蔓延,使果实受到侵染发病形成小黑点。尤其是连阴天气、地势低洼、高温高湿、树势偏旺、树冠郁闭的果园越容易发病。如不严格掌握套袋技术,纸袋通气孔在套袋前未打开,纸袋口扎的疏松,封闭不严,袋口朝上,雨水易随果柄进入,造成袋内积水,纸袋湿后迟迟不干,甚至粘贴在果面上而加大湿度,引起透气不畅,导致病害加重发生。不套袋果不受袋内这些小气候影响,通风透光好,散热散湿快,这种弱寄生菌就难以侵染。

黑点病主要危害苹果果面,受害后的果实,在果面散生大小、形态不一的病斑。病斑绝大多数发生于果实的萼洼处,有少部分发生于梗洼处,有时果实胴部也有发生,发病严重时这3个部位都有发生,但病斑主要在萼洼处。发病初期,果实萼洼处皮孔褐变,出现针尖状小黑点,后黑点逐渐扩大。病斑直径一般1~3mm,严重的可达到5~6mm。部分病斑中央凹陷,深约1~2mm,果面略显畸形,在潮湿或机械创伤的情况下,常有果胶溢出,果胶风干后沉积形成白色粉末。该病病斑一般局限在果实表皮,不深入果肉,口尝无苦味,不引起果肉溃烂,生长后期和贮藏期也不扩大蔓延,对内在品质没有影响,但对外观品质和售价却影响很大。

3 影响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生的因素

2017年对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树龄、地势、管理水平、不同育果袋和树冠不同部位果实与发病轻重的关系。

病果分级标准为:0级,果面无病斑;1级,果面萼洼处有1~3个病斑;2级,果面萼洼处有4~7个病斑;3级,果面萼洼处及梗处有8~11个病斑,病斑小,有少量相连;4级,果面萼洼处及梗处有11个以上病斑,病斑相连,且有较大病斑。

取样方法为:按照调查设计,每个调查分别随机抽取10株树,每树按照东西南北各选取果实8个,进行测定。各试验取样方法相同。病情指数和病果率公式分别见式(1)和(2)。

3.1 树龄与发病轻重的关系

在套袋苹果产区,选择管理水平基本一致的初果期(6年生)和盛果期(13年生以上)套袋富士苹果园,调查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情况发现,盛果期果园发病重,平均病果率为58.2%,病情指数为34.4;而初果期果园发病较轻,平均病果率为51.9%,病情指数为30.1。分析认为,造成该结果的原因,一是盛果期果园较初果期果园树冠大,果园相对郁闭,通风透光条件相对较差,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生存繁殖,因而发病较重。二是盛果期果树较初果期果树结果年限长,消耗养分多,树势较弱,抗病能力相对较差,发病严重。

表1 树龄与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病轻重的关系Tabl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e age and the incidence of black-dot disease in bagged apples

3.2 地势与发病轻重的关系

调查区域分为山地果园和川地果园。山地果园面积0.33hm2,梯田台地,主栽品种长富2号,株行距3×4m,每梯田台种植3行,其中一半面积为初结果树,树龄6年生,另一半为盛果期树,树龄13年生。川地果园面积1.3hm2,主栽品种长富2号,株行距3×4m,其中1/4面积为初结果树树龄6年生,另外的为盛果期树树龄13年生。

选择栽培水平相近的山地和川地发病果园进行调查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危害情况(见下页表2)。调查发现,川地果园发病重,平均病果率为44.4%,病情指数为25.0;而山地果园平均病果率为21.3%,病情指数为12.9。调查分析得知,川地果园地势平坦,通风较差,果园湿度较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而山地果园通风较好,果园较干燥,病害发生则轻。

表2 果园地势与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病轻重的关系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orchard topography and occurrence of black-dot disease in bagged apples

3.3 管理水平与发病轻重的关系

选择树龄一致和立地条件基本相同而管理水平差异较大的套袋富士园,调查黑点病的发病情况发现(见表3),管理粗放、树势衰弱、夏季修剪不到位、树冠郁闭的果园发病重,平均病果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46.5%和30.4。而管理精细、树势健壮、进行过夏剪、通风透光良好的果园发病较轻,平均病果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28.5%和14.8。

表3 管理水平与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病轻重的关系Tabl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ment level and incidence of black-dot disease in bagged apples

3.4 不同育果袋与果实发病关系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果袋种类多,质量差异大。较常用的有日本小林袋、精果袋、欢迎袋、新惠阳袋、大林袋、得盛袋、博财袋、陇上红袋、绿果林袋这9种。上述育果袋均为双层纸质袋。本文直观检查了每种育果袋的外观质量,发现日本小林袋做工最精细,外层木浆纸薄厚均匀,对光看无透光情况,内层蜡纸涂蜡均匀光滑。精果袋、欢迎袋、新惠阳袋、大林袋、得盛袋、陇上红袋6种果袋做工较精细,外层木浆纸薄厚不是很均匀,对光看有轻微透光情况,内层蜡纸涂蜡均匀光滑。博财袋和绿果林袋做工相对较粗糙,外层木浆纸薄厚不是很均匀,对光看有轻微透光情况,内层蜡纸涂蜡不太均匀。

在管理水平较接近、使用了上述各种果袋的果园,调查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情况,结果显示,日本小林袋套过的果实发病率最低,为8.9%,病情指数仅为2.2。其次是精果袋、欢迎袋、新惠阳袋、大林袋,病果率分别为22.2%、24.6%、24.5%、26.1%,病情指数分别为 11.2、13.6、14.2、15.1;得盛袋、陇上红袋发病较高,病果率分别为32.1%、33.6%,病情指数分别为 16.3、17.1;博财袋、绿果林袋发病率最高,病果率分别为38.6%、40.3,病情指数分别为 22.5、27.4。

调查中还发现,日本小林袋、精果袋、欢迎袋、新惠阳袋、大林袋、得盛袋、陇上红袋7种果袋套过的果实表面光洁度好,博财袋、绿果林套过的果实表面光洁度相对较差,果面上粗皮情况较严重。由此可见,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生轻重程度与果袋质量有很大关系。做工精细、质量好的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生轻,做工粗糙、质量较差的发生重。

表4 不同育果袋套袋后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病情况调查表Table 4 Questionnaire on incidence of black-dot disease in bagged apples after bagging with different fruit bags

3.5 树冠不同部位果实与发病情况的关系

苹果摘袋后,在麦积区花牛镇安评村,调查同一株树上,树冠下部、内膛、和外围的果实,结果发现(见下页表5),树冠下部的果实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病最重,病果率平均为45.4%,病情指数为25.3;其次是内膛果实,病果率为31.3%,病情指数为16.2;外围果实发病最轻,病果率为19.2%,病情指数为7.5。分析认为,树冠下部离地面近,雨后土壤水气较大,环境闷热潮湿,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故发病最重;树冠内膛空气湿度相对较小,发病较轻;而外围空气湿度最低,发病也最低。

表5 树冠不同部位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病情况调查表Table 5 Questionnaire on incidence of black-dot disease in bagged apples at different parts of canopy

4 套袋苹果黑点病综合防治技术

4.1 加强果园肥水管理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配合其它微量元素,控制氮肥施用量,以有效的改良土壤理化性状,防止徒长冒条,促使树势中庸健壮,提高树体抗病能力,确保树体和果实正常生长。雨后和浇水后,及时中耕松土。

4.2 改善树提和果园通风透光条件

从6~8月份开始采取疏枝、抹芽、摘心、拉枝等夏季修剪措施,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创造有利于树体生长的条件,恶化病菌滋生环境。

4.3 选择优质育果袋

目前,市场上的果袋种类繁多,质量差异较大,在购买育果袋时,应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双层内红纸袋。该纸袋纸张通气性好、耐雨水冲刷和日光暴晒、不易风化、袋底部有良好通气排水孔、内袋红色涂蜡的优质育果袋。

4.4 规范套袋操作技术

严格按照苹果套袋技术规范进行科学套袋,做到上紧、中宽(撑圆)下透气的技术要求。套袋时须将果袋撑起,使果实位于袋中央,不与果袋相贴,以免发生日灼;并注意打开通风排水孔,以利于袋内外空气畅通,防止果袋内温、湿度上升。

4.5 适时套袋

各地多年实践发现,谢花后35~40d是开始套袋的最佳时间,在此期内套袋越早越好。早套袋的果实,果皮底色白,光洁度高,色泽鲜艳,果锈、裂纹、果点大小与数量相对减少,病虫危害相对较轻。整个套袋工作必须在40d以内完成。

4.6 雨后检查果袋

雨季来临之后,随时抽查套袋果果实黑点病的发生情况,如发现黑点,应将排水孔充分打开,或将果袋底角剪大,使其长度在0.8~1cm,并在袋底中央剪一边长为0.5cm的倒三角形孔口,以利透气散湿。但不能摘除果袋,以免天晴发生日灼。

4.7 药剂防治

4.7.1 套袋前的药剂防治

在落花后(4月底)全园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大生(或丙森锌)一次,套袋前(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全园喷施内吸杀菌剂,如腈菌唑、丙环唑、甲基托布津、噻霉酮等。

4.7.2 套袋后脱袋前的药剂防治

根据果园病虫害发生趋势,综合考虑果园光照条件和园内空气湿度,一般在15d左右用药一次。如遇降雨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所用药剂可选择内吸治疗性杀菌剂。

5 小结

套袋苹果黑点病是由于套袋后的果实处在湿度大、透气差、温度高的环境下,这种环境有利于粉红单端孢菌的繁殖和蔓延,使果实受到侵染而发生。不套袋果不受袋内这些小气候影响,不会发生该病。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生轻重与果袋质量、果园管理水平、地势、果实着生部位、品种、套袋技术、气候等均有一定关系。

对套袋苹果黑点病进行化学防治,第一次喷药防治时间应在4月底,以杀灭侵入花器的病菌;在套袋前,5月下旬进行第二次喷药进一步杀灭病原菌,7月份以后依据气候条件和果园实际情况每隔20d左右喷施一次杀菌剂,可达到防治该病的目的。

猜你喜欢

果袋病果果面
‘翠香’猕猴桃黑头病常温贮藏期间生理特性研究
不同透光率果袋对黄冠梨鸡爪病发生的影响
昼夜温差大要防果实破裂
本是同根生
不同果袋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新型便携式果实套袋器的结构设计与应用
葡萄日灼病的发生与防治
不同果袋对红色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核桃炭疽病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
如何防治草莓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