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未来的焦虑与变革

2018-08-03本刊主笔文迪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吴清源重构大脑

本刊主笔_文迪

探月学院试图重构教育,不如说,重构教育也就是重建生活、重建一个社区。探月学院试图打破传统学校的组织方式,取消了复杂的层级管理,每个人都围绕着共同使命自我管理,人人都是创变者。比之于选课走班改革,探月学院尝试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学科课程的限制,更重要是通过项目课程的“知行合一”,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

供图_探月学院

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没有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然后,他说出了深刻影响美国科技教育的一句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知识,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如今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爱因斯坦这句话似乎过时了。

据说,人工智能的思考速度和效率已经超过了人类大脑。对人工智能的预言屡见不鲜。特拉斯总裁马斯克说,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所以他在准备殖民火星。而最保守的统计,来自麦肯锡公司,到2040年,人工智能至少将替代50%的人类工作。

最近的例子。2017年,谷歌的阿尔法狗两度战胜中国围棋天才柯洁,腾讯的“绝艺”也轻松战胜了日本围棋高手。

同年,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在《创新人才教育》的主旨演讲中谈到,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其中有两台机器人得分分别是134分和105分(满分150分)。这只是开始,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参加全部高考。

有趣的是,这两个例子,一个代表着人类最顶尖的数学—逻辑头脑,一个代表着我们常说的“应试教育”。人工智能是打败了“应试教育”,还是打败了人类?

究竟人类还有什么能力是机器无法打败的?

正是在面向未来的焦虑之下,欧美国家开启了基础教育的变革,无论是可汗学院,还是Alt School。尤其在去年,本刊天下栏目曾报道的美国High Tech High学校,更成了中外热议的创新型学校。这是一所九年制学校,全部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一部名为《极有可能成功》的电影纪录片呈现了这所学校的故事,并在“一土上海2020未来课堂”的开幕式上放映。

HTH学校2000年成立于美国的圣地亚哥,一开始即得到了比尔·盖次基金会的大力支持,经十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包括13所K—12学校和提供教师培训课程、及创新教育研究院的教育集团。

作为公立特许学校,学校不能挑选学生,所有学生根据居住的学区摇号入学,并免收学费。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教材,没有明确的学科划分(跨学科)、没有考试、没有家庭作业,只有贯穿全学年的一个项目。每个学生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年所学,通过这个项目,在“展览之夜”上展示给全校师生、家长、社区以及参观者。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中国、尤其上海地区已实践多年,但像High Tech High学校一样,全部采用项目式学习的学校,在中国还极少见。

毕竟,“极有可能成功”,并不等于一定成功。

但这样的探索是极有价值的。同样,本期封面主题报道的“探月学院”,更是面向未来的、变革中国教育生态的一次珍贵的探索。

必须说,在本次采访中,不仅是这些年轻人的理想热忱在打动着我们,而更有趣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其说他们在重构教育,不如说,重构教育也就是重建生活、重建一个社区。探月学院试图打破传统学校的组织方式,取消了复杂的层级管理,每个人都围绕着共同使命自我管理,人人都是创变者。

学校(school),原本是闲暇的意思,是一个分享着精神和思想的地方。中国老话说“行有余力而学文”。比之于选课走班改革,探月学院尝试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学科课程的限制,更重要是通过项目课程的“知行合一”,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

此外,更令我们感兴趣的是,探月学院还有特别重要的“深度学习”——“元认知”。这个概念看似时髦,其实来自最古老的思想。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希腊和春秋,这正是这两个文明的原点。

“知”到底是什么?从可能替代人类的人工智能说到了人类文明的原点。

人类的“知”的界限在哪里?人类的界限是不是就是人工智能的界限?我们是杞人忧天呢还是真的在面临一场革命?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相对西方文明对于人工智能的焦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则显得大可不必。当年阿尔法战胜柯洁后,有人在微博上问:阿尔法狗能战胜一代棋圣吴清源吗?当即有人回答:吴清源不会应战。

是的,吴清源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选择不下这盘棋,这是机器人做不到的,它们必须下。的确,中国文化所言的虚实、动静、有无、刚柔、乾坤等,在“实”的方面,“动”的方面,“有”的方面,在可见的形质(坤)的一方面,机器人很快将会超过人类。

而在“无”的一方面,“虚”的一方面,无形的“乾元一气”这一方面,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具备。甚至于,人工智能连猫狗也不如,因为,猫狗至少也是父母所生。

当然,这涉及中西方文明对于“人”这一物种存在完全不同的认知,虽不必展开,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进行这方面的思考。而这个思考,还不能由人工智能来代替。 E

曾有一个传播很久的谣言:爱因斯坦的大脑使用率还不到他整个大脑的10%,普通人可能只有5%。事实上,大脑各区域是协调工作的,人类的智慧不单单决定于逻辑推理能力

猜你喜欢

吴清源重构大脑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天才胜负师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GO GETTER
百岁吴清源:一生一世一棋局